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剪力滞后

剪力滞后

剪力滞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936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华东公路发展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新进展交流会等;剪力滞后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甘亚南、胡启平、吴亚平等。

剪力滞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936 占比:98.92%

总计:12066篇

剪力滞后—发文趋势图

剪力滞后

-研究学者

  • 甘亚南
  • 胡启平
  • 吴亚平
  • 周广春
  • 辛克贵
  • 王修信
  • 王全凤
  • 王根会
  • 姜美兰
  • 汪梦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恒
    • 摘要: 阐述了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一般分析方法,并基于连续化方法,利用分段三次样条插值,用以构造结构断面的纵向位移函数,采用哈密顿力学的方法,并计及剪力滞后,建立侧向荷载作用下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分析的哈密顿对偶体系,从而为本类结构简化求解提供一种新体系。
    • 胡启平; 王文军
    • 摘要: 在哈密顿(Hamilton)力学与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复合材料薄壁箱梁剪滞剪切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考虑各种耦合效应的全新理论分析方法。在Hamilton体系下,通过勒让德(Legendre)变换引入对偶变量,将问题的高阶微分控制方程转化为Hamilton对偶方程。采用两端边值问题的精细积分法对复合材料薄壁箱梁进行计算,将用所提方法计算的算例结果与试验结果、有限元软件ANSYS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 张品乐; 王金玉琳; 张智吉; 贾毅; 陶忠
    • 摘要: 通过结合多垂直杆的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来考虑多垂直杆中正应力对剪切刚度的影响,引入剪力滞后翘曲位移函数和材料动态损伤累积指标,建立能够考虑剪力滞后和材料连续损伤累积效应影响的短肢剪力墙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同时进行6组L形截面高强箍筋约束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研究,并对其滞回性能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无翼缘腹板端部密配较细直径的高强箍筋能够有效抑制纵筋屈曲和翼缘腹板端部混凝土受压产生的横向变形,从而显著提高短肢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最后采用建立的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对所有试件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并与试验荷载-位移曲线结果进行比对,从而验证了非线性单元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 苗林
    • 摘要: 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由于混凝土板的剪切变形而产生的"剪力滞后效应",会对组合梁的刚度、承载能力和变形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是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将混凝土板宽范围内的应力不均匀分布表述为翘曲位移形状函数与翘曲强度函数的乘积形式,由变分法得到组合梁平衡微分方程,并引入剪力滞后系数描述组合梁混凝土板横截面应力分布不均匀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变截面组合梁剪力滞后效应,推导出了常见结构形式的有效宽度解析表达式,通过与Ansys模拟结果和规范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明确了使用范围,为今后钢-混凝土组合梁剪力滞后效应计算提供了高效的运算手段.
    • 胡张齐; 汪梦甫; 罗丹
    •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带钢板暗支撑混凝土核心筒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荷载步(位移角)、高宽比、连梁因素、角柱和暗柱型钢率以及暗支撑配钢率对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得出了各工况下有效翼缘宽度(最不利情况).结果表明,有效翼缘宽度be在核心筒接近屈服时最小.剪力滞后效应随着高宽比的增加而减弱,be增加.连梁纵筋率及配板率对be的影响甚小,跨高比影响较大,be与之呈正相关.轴压比增大时,有效翼缘宽度增加.角柱型钢率、暗支撑配钢率及暗柱型钢率亦能影响有效翼缘宽度,前两者增加有助于be增加,后者效果较小.
    • 吕炜磊; 陈伯望; 刘建文; 刘陈诚
    • 摘要: 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大,建筑高度与结构刚度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简中筒结构及带加强层的筒中筒结构因此而产生.本文基于某实际工程若干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加强层的刚度、位置、数量等的改变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的影响.结果 表明,加强层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使得结构内力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重分布;对于减少结构侧移而言,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效果明显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筒中筒结构设置水平刚臂的基础上再设置外框圈梁的作用也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显著;加强层的刚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得结构产生薄弱层,不利于结构抗震;当沿着结构高度均匀设置加强层时,可以不考虑加强层的最优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筒中筒结构设置加强层的建议.
    • 罗丹; 汪梦甫
    • 摘要: 针对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探讨约束边缘区域不同构造措施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共完成了3个核心筒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约束边缘区域配置型钢能提高试件的强度和延性;在角部设置叠合柱的试件,其抗侧刚度和耗能能力有显著提高;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翼墙存在剪力滞后效应,角部叠合柱的设置能降低剪力滞后系数,进一步发挥核心筒的整体空间作用。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与校验,应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高阻尼混凝土带钢板暗支撑组合核心筒试件非线性分析模型,以此非线性分析模型为基础,考察了轴压比对高阻尼带钢板暗支撑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试验轴压比为0.6的情况下,这种核心筒的延性与变形指标仍能满足规范要求。
    • 关彬林; 连鸣; 苏明周
    • 摘要: 钢框筒结构是空间受力结构,Pushover分析时侧向力直接施加在腹板框架上是否合适和对钢框筒设计安全性的影响需要评估。利用SAP2000软件对2个30层钢框筒结构进行了双向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四种侧向力分布方式的Pushover分析,并比较了它们的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塑性铰分布,以及分析了高度等效分布中高度影响因子k的影响。研究表明:倒三角分布、多振型组合分布(SRSS分布)和高度等效分布与时程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足以考虑大震下剪力滞后效应对结构偏下楼层的柱的影响;均匀分布在大震下的塑性铰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偏下楼层可能的柱铰和梁铰;高度等效分布在中震或大震下过高估计了高阶振型的影响,可考虑k取1.4来减小这种影响。Pushover方法在钢框筒的初步设计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宜优先考虑SRSS分布和均匀分布方式,且应重点关注大震下的塑性铰分布,仍建议在Pushover分析基础上用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双向或三向大震下的校核。
    • 苗林; 金仁兴; 陈德伟; 蔡忠明
    • 摘要: 对于斜拉桥结构的主梁设计时采用的平面结构模型很难反映其实际的应力分布.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肋板结构考虑剪力滞后的平衡微分方程,采用解析解分析索力在主梁中的传递范围,并在空间有限元和实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主梁截面应力分布规律及索力传递角度.通过研究,为类似的主梁截面有效宽度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The deck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 is subject to the combination of axial force and moment.General plane or spatial bar-system applied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will produce significant errors if the shear lag effect within the deck is neglected.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hear-lag effect,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is derived in accordance with principle of minimum potential energy.Then,the influence of cableforce is indicated by analytical solutions.Furthermore,based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slab and the angle of cable-force propagation are presented.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this paper may provide necessary parameter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 width for similar Π-shape deck.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