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Pushover分析

Pushover分析

Pushover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9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76968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科学技术与工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土木工程安全与创新——2014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2014年江苏省钢结构行业年会暨江苏省钢结构新技术研讨会等;Pushover分析的相关文献由9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刚、沈蒲生、欧进萍等。

Pushover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9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6968 占比:99.74%

总计:177426篇

Pushover分析—发文趋势图

Pushover分析

-研究学者

  • 李刚
  • 沈蒲生
  • 欧进萍
  • 易伟建
  • 朱建华
  • 李帼昌
  • 王新玲
  • 贡金鑫
  • 顾强
  • 何若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昊; 康帅; 王自法; 裴笑娟
    • 摘要: 目前结构的抗震分析主要是采用刚性地基假定,忽略了土-结构相互作用,而在实际情况中结构的地震破坏与刚性地基假定的预期结果并不相同。为了对比差异,本文以一6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分别进行了Pushover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时,结构的基底剪力减小,周期增大,顶点位移增大且结构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首层,柱端出现了塑性铰,更符合实际的震害情况。并将Pushover分析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Pushover分析的可靠性。
    • 鲁晓旭; 王晓庆
    • 摘要: 文章结合某工程实例,针对两个不同的三维计算分析软件结果进行了小震下的对比分析,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补充计算,弥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缺陷,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指定相应的性能目标,采用了中震计算分析并与小震计算分析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震计算分析,验证了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最后针对结构存在的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确保结构可以实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
    • 王起台; 任根立; 李珂
    • 摘要: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普通型节点和3种不同开孔型式的腹板开孔型节点三维钢结构节点模型,探究对比分析不同节点的破坏形式、承载力、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强度及刚度退化等性能。通过SAP2000软件建立基于削弱型节点的钢框架模型并进行了Pushover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型节点的腹板开孔型节点均可实现梁端塑性铰外移至梁端腹板开孔处,避免了钢结构的脆性破坏,增加了其延性性能,但结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腹板开椭圆孔型节点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与普通钢框架相比有明显的增大,其耗能能力提高;腹板开孔型节点的刚度退化速率均低于普通型节点模型,腹板开孔型节点钢框架模型可形成梁铰延性破坏机制,提高了其抗震性能。
    • 刘树明; 李伟仪; 朱峰
    • 摘要: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针对无梁板式高桩码头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破坏状态开展了Pushover分析,分析了结构位移响应、关键位置塑性开展以及桩身内力分布。分析结果表明:Pushover分析法结合反应谱理论和结构自身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可以较为精细的获得结构弹塑性变形曲线和桩基承载力;与非线性时间历程法相比,Pushover分析法由于无法考虑结构的动态扭转效应以及阻尼的预估较为粗略,导致结构整体的分析结果略微偏小。本文研究成果为校核设计结构的抗震稳定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邓方明; 文训科; 谢峰
    • 摘要: 文章以山区河流大水位差直立式框架码头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利用SAP2000软件,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通过三种侧向加载方式,计算得出了码头框架结构底部剪力-位移关系曲线、性能点和层间位移关系曲线,分析了框架结构在破坏过程中主要构件塑性铰的演变过程和状态,并将计算结果与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种框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设防目标,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柱之间的联系梁、地梁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确保码头框架结构的竖向稳定。
    • 李晶晶
    • 摘要: 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H型钢框架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及pushover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得出钢结构的自振周期,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得出钢结构的位移和层间位移角,pushover分析得出塑性铰的发展变化,从而评估出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安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层间位移角偏大,可采取一定措施增大薄弱层的侧向刚度,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 彭雄; 刘美霞; 孙岩波; 蒋平安; 白庆涵
    • 摘要: 鉴于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存在灌浆施工质量难以检测等问题,开展新型预制剪力墙结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某软件建立新型预制剪力墙和现浇剪力墙模型,进行PUSHOVER(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研究边缘构件钢筋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墙身部分墙体通过坐浆法施工的新型节点剪力墙应用于整体结构时的性能表现,并与现浇结构对比,评估其抗震能力。结果表明,新型剪力墙的性能表现接近现浇结构的性能,两种结构的剪力墙受力状态和构件塑性铰分布情况接近,结构各项计算指标均达到性能要求。该新型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 谈丽华; 杨律磊; 张谨; 龚敏锋
    • 摘要: 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国内规范还未对该体系进行相关规定。为研究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高层住宅项目为例,建立了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结构数值模型,采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该结构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在整体与构件层次均满足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框架柱剪力分担率随结构塑性的发展而提高,结构塑性发展顺序符合预期,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组合墙抗剪能力有较大富余,框架柱少量进入塑性状态。
    • 郑泽华
    • 摘要: 建立结构性能与非线性能量吸收因子Fμ 之间的联系,使得"抗震性能评估"的理念在核电站抗震裕度评估中得以具体化;通过多模态Pushover分析尝试给出非线性能量吸收因子Fμ 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多层框架结构的时程分析结果比较,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与准确的.
    • 韩天成; 陈道政
    • 摘要: 轻钢加层因为质量轻、对原结构影响小、施工快等优点在老旧房屋改造中广为应用,但由于其结构特性,在混凝土和钢结构连接处易产生刚度突变,从而影响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文章以某办公楼轻钢加层结构为例,通过S A 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加层前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自振周期、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等参数,并提出2种防屈曲支撑布置方案,分析对比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结构在加层后周期和层间位移明显增大,扭转效应增强,部分参数超限;加设防屈曲支撑布置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加层结构中防屈曲支撑的布置位置对整体结构的抗震起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