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128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知识产权、当代经济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知识产权南湖论坛暨“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运筹学第五届学术年会、2008年企业家创新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创新激励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邵蓉、颜建周、佘韬等。

创新激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2.8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0128 占比:97.03%

总计:10438篇

创新激励—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建国; 关文; 齐默达
    • 摘要: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地方发展的新标尺.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框架,选取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探究财政分权、引资竞争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引资竞争对科技创新水平均起到正向激励效应;引资竞争达到一定层次,财政分权的激励效应会提升1.243倍;引资竞争的门限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加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中国应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探索非规范性财政分权的制度体系;并进一步扩大整体开放,引导地方引资竞争重心转向营商环境优化和引资管理创新;同时,强化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鼓励中西部探索多层次引资竞争并给予多维度创新激励.
    • 蒋艺翅; 姚树洁
    • 摘要: 在推进上市公司创新升级的进程中,信息披露质量是外部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内部投融资决策的重要渠道。为此,以2009—2019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信息披露通过提升管理者薪酬业绩敏感性,激励其进行创新投入;通过缓解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对创新产出发挥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和治理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较好和行业集中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当前,中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据此提出,应高度重视企业信息环境在影响管理者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努力完善制度环境,不断激发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创新升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 崔冉; 高玉强; 卢昱辰
    • 摘要: 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但目前我国融资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1年—2019年我国258个地级市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从缓解融资约束角度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激励区域创新发展,且这种激励效应呈现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强,作用空间更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机制研究发现,缓解融资约束在激励效应中均发挥中介作用。对此,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打造区域内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城市,同时鼓励发展多层次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创新主体差异化的融资需求。
    • 杨忠泰
    • 摘要: 高校科研奖励政策,是一种以“贤能主义”“绩效主义”为价值导向,以行政逻辑为主导的非制度化物质奖励政策。随着破“五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层面如何破解高校科研“奖”与“不奖”及“如何奖”的困境,已成为不可回避、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它实际是高校科研“量化奖励”与激励原创性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微观实现机制的矛盾困境;是在政府机构、高校组织及个人等多重行为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行政逻辑与学术逻辑相互嵌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其具体表现形式为理性经济人与学术人的矛盾、量化公平与科研创新本质等“奖”与“不奖”的矛盾,以及科研奖励目标与技术实现手段等“如何奖”的矛盾。破解之道需要在多重逻辑、不同主体中寻求平衡点;转换认知和决策方式,以完善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分类推进高校科研奖励政策的治理。
    • 蒋福佑; 袁鹰
    • 摘要: 本文基于科技创新激励理论,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实践,提出构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建设框架和重点举措。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关键要素的确认和动态模型的选择,并进一步总结了目前我国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存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提出建议。
    • 陆峰
    • 摘要: 当前新型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运维过程中影响全局性、持续性发展等问题,需要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基础支撑、融合创新、数据流动、建设运营、迭代升级、创新激励等方面的新思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可从新基建、新要素、新服务、新治理、新经济、新消费、新生态、新保障等八个方面着手。
    • 陈慧媛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十四五”期间特别是要围绕推动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谋划科技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这些挑战对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本文以案例分析方法,深入探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期对国有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熊亮
    • 摘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科研事业单位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开展科研事业单位薪酬调查,建立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是推进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推动薪酬决定机制科学化、宏观调控手段规范化,助力内部分配更有活力,强化薪酬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充分激发科研事业单位创新创造活力。
    • 彭鑫; 陈琼; 余钢捷
    • 摘要: 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激励形式,对工程设计企业不同产业的科技人员进行了创新激励需求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创新兴趣的市场、客户、自身和对手等因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员在激励需求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性,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满足科技人员激励需求的对策建议,为优化与完善企业的创新激励制度提供参考。
    • 李丽君; 李美玲; 石慧; 董增寿
    • 摘要: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探讨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与实施方案。通过该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