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学研协同

产学研协同

产学研协同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387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青年时代、物流技术、科技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 、2017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等;产学研协同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泽文、刘洪民、王东升等。

产学研协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387 占比:99.66%

总计:38518篇

产学研协同—发文趋势图

产学研协同

-研究学者

  • 孙泽文
  • 刘洪民
  • 王东升
  • 伍醒
  • 余维新
  • 刘建国
  • 刘新金
  • 刘燕
  • 司国斌
  • 宋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传盛; 陈传明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25个一手有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印证研究假设,结论表明环境动荡性、战略一致性和结构正式化正向调节产学研协同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为推动企业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与促进知识吸收能力提供参考。
    • 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2021年两会上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方向,提议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雷军建议,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 李丽君; 李美玲; 石慧; 董增寿
    • 摘要: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探讨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与实施方案。通过该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 严红; 于锦荣
    • 摘要: 本文在深入分析当下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将协同、系统理论有机地融入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中,从区域创新环境、学研机构科学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技术知识创新能力、区域产学研协同效应、区域创新绩效5个维度,构建更为系统科学合理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显性与隐性双重激励的基础上,运用双重激励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并与静态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区域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非均衡发展现象严重;部分省份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动态激励后的排名存在一定变化,如2018年江西省在受到动态激励的情况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位次前移。
    • 邓多杰; 张峥
    • 摘要: 当前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创新环境,综合分析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模型,研究系统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政府补助力度以及产学研协同度3个变量参数数值的变化对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政府补助力度在系统发展前期对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能够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而在中后期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与改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政府补助力度相比,产学研协同度的增加最能显著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水平。
    • 钟晓聪; 严康; 李金辉; 梁勇; 王瑞祥
    • 摘要: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工作站、国家创新中心和重大科研项目三种产学研协同育人载体的作用,总结了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项目指导团队等产学研协同育人队伍建设经验,介绍了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
    • 高小龙
    • 摘要: “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应该在实践中加以推广。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产学研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与完善,才能真正造就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因此,文章分析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基于产学研协同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 张平
    • 摘要: 为提升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水平,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对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局理念,强调自我健康管理,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是基于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分析了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的必要性,表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健康产业之需,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之势,破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矛盾之困。提出了多学科融合下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根据国家需求合理规划,打造学科新格局;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专业新结构;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育新生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重塑课程新体系,从而提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效果,提高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水平,实现技术、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惠志丹; 程华东
    • 摘要: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转型期,亟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将圈层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相结合运用到产学研协同领域,选择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太行山道路”产学研协同演进历程的梳理,将其分为了初探期、发展期、深化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进一步分析了其“四方联动”“六个一”“五链合一”的圈层式协同发展模式,总结出其在成效上实现了内圈层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模式成型;中圈层连接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获益;外圈层辐射范围扩散,品牌价值彰显。基于此,提出对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经验启示:以内圈层为主导,聚力打造核心产业;发挥中圈层主体联动作用,协同构建服务机制;实现外圈层突破,共助乡村全面振兴。
    • 任凤国; 张普庆; 席庆荣; 孔令俐
    • 摘要: 为适应首都城市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新需求,深化城教融合,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为例,从平台、专业群、培养体系、支撑体系、运行机制5个方面对技术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依托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课内课外相贯通,教学现场与实践场景相衔接”培养体系,形成课程学习筑基、社团科研提升、技能大赛演练、技术服务实战的培养路线,对实现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实践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