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69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33489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报林求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铁路计算机应用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生学术论坛、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二十三届地铁学术交流会等;列车运行图的相关文献由1029位作者贡献,包括倪少权、吕红霞、彭其渊等。

列车运行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8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3489 占比:99.42%

总计:134262篇

列车运行图—发文趋势图

列车运行图

-研究学者

  • 倪少权
  • 吕红霞
  • 彭其渊
  • 胡思继
  • 陈钉均
  • 吕苗苗
  • 张杰
  • 潘金山
  • 马建军
  • 郭富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2017年10月25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的时速250千米"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征集技术方案汇报会在上海召开。这标志着"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复兴"家族将增添新的成员。从2017年6月26 日开始,"复兴"号的足迹不断发展延伸,越来越多的乘客与"复兴"号有了亲密接触。2017年9月21日起,全国铁路开始启用新的列车运行图,"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千米时速运营,京沪之间全程运行时间缩短至4.5小时左右。未来也许能看到一张四通八达的"复兴"列车网,我们想去哪里,哪里就有"复兴"的身影。
    • 吴启琛
    • 摘要: 为减轻城轨列车工作人员工作负担,为其进行调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列车运行图评估方案进行研究。从运输能力、实际运行状况、抗干扰能力、旅客满意度和运营成本等方面入手,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每一层的权值,确定各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最后基于地铁运行历史数据,研究列车运行图的质量评估方法并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通过运行图评估为调图人员提供调整依据,进一步提高列车运行图调整质量和调整效率,有助于地铁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 石敏涵; 吕红霞; 倪少权; 吕苗苗
    • 摘要: 列车停站方案、列车运行图和动车组接续方案间相互影响,将三者进行协同优化能够保证在提高客流需求满足程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由动车组运用决定的铁路部门运输组织成本。因此,本文在分析三者间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双层模型。上层模型为以旅客需求满足程度最高、铁路部门运输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协同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为以动车组运用数量和接续时间最小为目标的最优动车组接续模型,且下层模型将最优动车组运用指标决定的铁路部门运输成本传递至上层目标函数中,构成双层模型间的联系。结合模型的双层特性,设计双层启发式算法求解,外层采用计算效率高、计算效果好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根据算子的历史表现动态确定算子选择概率,以获得停站方案与运行图综合可行解;内层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在外层输入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最优动车组接续方案,并将指标输出至外层。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协同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能在可接受时间范围内得到指标较优的综合方案,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 吴文祥; 赵浩淋; 周慧娟; 陈智
    • 摘要: 传统的“站站停”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模式虽然可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但是由于忽略了不同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影响了列车运力与乘客需求的匹配效果,造成乘客旅行时间增加、列车运行时间增加等问题。考虑高峰期轨道交通客流的时空分布特性,在描述列车到发时间约束以及精细化刻画客流约束的基础上,以最小化乘客总旅行时间和最大站台人数为目标,本文构建了列车灵活跳站运行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混合蛙跳算法。最后,以北京地铁亦庄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数值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列车跳站运行方案减少了乘客总旅行时间,并且最大站台人数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虽然列车跳站运行导致复杂的乘客换乘行为,但是只有极少数乘客需要采用换乘方案完成出行。最后,通过对两种需求模式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列车跳站运行的适用条件,即客流需求更靠近始发站的需求模式更适合列车跳站运行。
    • 郭竞文
    • 摘要: 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下,调度员会将列车调整为“湿轨模式”,此时列车由于旅行速度降低导致晚点,使列车在换乘车站的实际到发时间晚于图定时间,影响换乘关系,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湿轨模式”下列车晚点可以通过列车运行数据统计分析,针对这种单一线路可预见的列车晚点,为保证线网换乘质量,可对与其换乘的线路运行图进行优化。通过调整运行图冗余时间的分配,完善换乘关系,还可以减少对线网中其他线路的影响。以南京地铁宁高线与机场线在翔宇路南站上行方向同站台换乘为例,优化宁高线在“湿轨模式”下产生晚点后与机场线的换乘关系,并将优化后的机场线运行图投入使用,增加优质换乘列次,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地铁服务质量。
    • 陈锦渠; 殷勇; 鞠子奇
    • 摘要: 建立仿真客流分配模型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URT)客流的分配。首先,定义URT网络并确定了乘客生成方法;其次,结合改进Logit模型及有界理性模型建立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接着,基于列车运行图实现列车运行控制及乘客上、下车决策;然后,建立了自反馈机制实现乘客出行路径计算结果的校正;最后,以成都地铁为例,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客流分配模型能够有效实现URT客流的分配,客流分配结果能够为运营部门制定调度指挥策略、乘客制定出行策略提供依据。
    • 张文斌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均衡性,笔者对工作日、周末、节假日、重大突发情况期间的客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行车组织方式、运用车数量、区间运行时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峰期、平峰期采用不同行车间隔、上下行不成对行车组织、换乘站列车接续方法、特殊情况期间行车计划动态调整等措施,来满足不同客流需求下的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 党幸; 邢素丽(指导)
    • 摘要: 一年前,我来到了大城轨,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运营管理专业有很多专业课,但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激发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车站、线路及区间的基本知识,列车运行图的定义、构成及作用等等。
    • 王宇强; 魏玉光; 林枫
    • 摘要: 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实际中,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在路网中混合运行,但现有研究大都忽略了跨线列车对运行图铺画和通过能力计算的影响。构建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列车开行数量的整数规划模型,通过铺画饱和运行图来计算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考虑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及跨线列车对运行图铺画的影响,将由站场布局及列车疏解方式决定的各方向列车在跨线站的冲突用车站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表示。使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模型,将复杂的列车组合优化问题分解为寻找单个列车的最短路问题。以太原—德州及郑州—北京高速铁路路网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分析不同比例跨线列车以及站场布局对运行图铺画的影响,且将通过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计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通过能力趋于一致。
    • 刘旭; 付慧伶; 徐能; 张婷婷
    • 摘要: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规模扩大并成网运营,换乘客流量日益增多,长距离客流的换乘组织问题愈加突出。现状列车接续方案存在接续时间长、接续频率低、同城异站接续等问题,不利于提高旅客换乘出行效率。本文基于我国高速铁路非周期列车运行模式,在大规模路网中多车站与多列车之间接续耦合灵活且复杂的背景下,建立优化列车接续方案的整数规划模型,以结合各OD换乘需求差异最大化列车接续频率和最小化列车接续时间为目标,通过调整既有运行图中列车在车站的到发时刻和顺序,优化列车接续时间、接续频率和接续方式。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客流与列车组织特点,模型考虑换乘枢纽内旅客同站与异站换乘的列车接续方式,并增加确保运行图稳定性和可行性的列车接续次数、追踪间隔时间等约束,以保证列车接续方案的现实操作性。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较大规模实际案例的求解结果表明,与现状列车接续方案相比,优化模型能够在较小幅度调整列车时刻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接续频率、缩短接续时间、优化接续方式,可为铁路部门调整列车运行图提供参考和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