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车晚点

列车晚点

列车晚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法律、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19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时代经贸、科技创新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综合交通发展与多式联运组织”学术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交流会等;列车晚点的相关文献由22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舒忻、张涛、张琦等。

列车晚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190 占比:99.53%

总计:26314篇

列车晚点—发文趋势图

列车晚点

-研究学者

  • 丁舒忻
  • 张涛
  • 张琦
  • 文超
  • 王荣笙
  • 周晓昭
  • 张小黑
  • 张达明
  • 张达明1
  • 杨圣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延浩; 张涛; 刘宁馨; 赵阳; 李昂
    • 摘要: 高速铁路列车晚点致因因素分析可以为高速铁路运营提供决策支持,提高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效率。针对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的现象,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4个维度,提取16个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的具体致因因素。利用ISM法分析各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机制,并通过DEMATEL法来简化ISM的运算。考虑专家分析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将三角模糊数引入到DEMATEL法中,构建一种改进的ISM-DEMATEL集成方法,将其运用到高速铁路列车晚点致因因素的分析当中,发现高速铁路列车晚点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较低层级的致因因素是避免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的有效途径。
    • 闫璐; 张琦; 丁舒忻; 王荣笙
    • 摘要: 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中因干扰而产生的列车运行晚点情况,以车站作业、区间运行、追踪间隔等时间为约束条件,以最小化列车总晚点时间和最小化列车到发时刻调整次数为双优化目标,构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定义辅助矩阵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设计改进的ε-约束法,通过商用求解器GUROBI求解模型。以京沪高铁北京南至泰安段为例,设计3种干扰场景,采用该模型和算法进行列车运行调整,并与其分别采用加权法和先到先服务法求解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和改进的ε约束法能够有效生成不同列车到发时刻调整次数下的调度策略,为调度员提供不同偏好下的决策方案;与加权法和先到先服务法相比,改进的ε-约束法能够得到整个帕累托前沿,尤其是非凸前沿,并且在非支配解个数、逆代距和超体积3个优化性能评价指标上均具有明显优势,能得到更优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案。
    • 文超; 李津; 李忠灿; 智利军; 田锐; 宋邵杰
    • 摘要: 随着铁路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铁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回顾了近10年机器学习方法在铁路列车调度调整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将列车调度调整问题分为列车晚点状态分析与评估、列车晚点传播预测和列车运行调整智能化决策三个方面,分别总结和分析了机器学习方法在上述三方面的应用情况。在列车晚点状态分析与评估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统计分析,其描述和预测性能往往有限。在列车晚点传播预测方面,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被应用于晚点致因、晚点持续时长、列车晚点状态演化及晚点恢复预测问题的建模。在列车运行调整智能化决策方面,既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运用强化学习、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建模,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列车调度辅助决策系统仍是研究的主要难点和关键。在归纳了既有研究特征的基础上,展望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铁路调度调整研究方面的最新动向。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高级机器学习应用于列车调度调整智能决策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 郭竞文
    • 摘要: 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下,调度员会将列车调整为“湿轨模式”,此时列车由于旅行速度降低导致晚点,使列车在换乘车站的实际到发时间晚于图定时间,影响换乘关系,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湿轨模式”下列车晚点可以通过列车运行数据统计分析,针对这种单一线路可预见的列车晚点,为保证线网换乘质量,可对与其换乘的线路运行图进行优化。通过调整运行图冗余时间的分配,完善换乘关系,还可以减少对线网中其他线路的影响。以南京地铁宁高线与机场线在翔宇路南站上行方向同站台换乘为例,优化宁高线在“湿轨模式”下产生晚点后与机场线的换乘关系,并将优化后的机场线运行图投入使用,增加优质换乘列次,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地铁服务质量。
    • 廉志斌; 帅斌; 许旻昊
    • 摘要: 受灾害天气、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高速铁路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晚点,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扰乱车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便是其中之一。为解决此问题,以所有列车的连带晚点时间之和最少、所有列车实际占用到发线偏离原计划程度最小为目标,构建晚点下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计划调整模型,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对2个调整目标进行整合,并综合考虑列车等级、作业类型以及初始晚点时间3类属性,提出晚点下列车权重设置方法。根据模型特点,设计遗传算法用于求解晚点下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计划调整模型。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及算法具有可行性,可用于指导高速铁路车站在晚点情况下的到发线运用计划调整,有助于减少晚点下的车站作业成本,提升旅客服务质量。
    • 赵红礼; 魏思雨; 王皓; 刘魁
    • 摘要: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由各种外部环境干扰或内部设备故障引发的列车晚点问题对铁路调度指挥与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列车晚点情况,及时调整列车运行图,提高铁路行车指挥与运输服务的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KNN多模型融合的列车晚点预测方法。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对荷兰铁路不同时间下的列车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训练出了三个独立的列车晚点预测器。为了利用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互补预测特性,同时提高在异常交通条件下列车晚点预测模型的整体性能,本文采用基于KNN的多模型融合框架对三种基本预测器进行融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KNN多模型融合的智慧列车晚点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独立的机器学习模型。
    • 丁舒忻; 张涛; 王荣笙; 袁志明
    • 摘要: 针对高速铁路列车在客运站作业时受到干扰导致列车到达晚点的问题,提出调整车站到发线运用方案,保障列车正常运行。建立最小化总晚点时分和最小化列车到发线调整次数的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用分层序列法进行求解;通过仿真实验,实现了列车到发线冲突的有效疏解,验证了该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 陈珺; 苗茁
    • 摘要: 为提升调度员对高铁晚点列车的调度指挥效率,研究晚点时间估算方法和晚点列车调整规则,利用雷达图和电子地图等可视化技术,开发高铁晚点列车智能调度系统,提供高铁列车运行晚点实时监控、重点监控列车晚点预警、列车晚点原因分析、调整方案协同制定等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减轻调度员的工作强度.目前,系统1.0版本已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两级单位正式启用,应用效果良好.
    • 赵源
    • 摘要: 在细致梳理他组织模式下的列车运行调整规则与策略基础上,引入智能体概念,借鉴“沙丁鱼群”运动效应,将邻近两列车间的运行时间距离划分为排斥间隔、协同间隔和吸引间隔,继而建立列车间的协同运动关系.运用仿真技术实现了晚点情况下的列车运行调整自组织算例,论证了自组织调整机制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 文超; 杨雄; 田锐; 李力
    • 摘要: 高速列车晚点综合可视化可以清晰呈现车站和区间的列车运行情况,对于辅助智能高铁调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定义高速列车晚点分析的指标,给出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运用Tableau软件构建高速列车晚点综合可视化的显示界面,以沪昆高铁部分车站和区间为对象,对高速列车晚点情况进行可视化显示和分析.高速列车晚点综合可视化可以辅助行车人员快速了解高速列车的晚点规律,为高铁智能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