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指数
K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47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36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数学理论与应用、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K指数的相关文献由1822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强、刘兴高、刘辉等。
K指数
-研究学者
- 陈强
- 刘兴高
- 刘辉
- 吴春
- 胡轶
- 李勇
- 李鹏
- 陈凯杰
- 刘伟
- 赵威
- 于鑫
- 全辉
- 张志银
- 李春来
- 杨军
- 李伟
- 滕云
- 齐伟夫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伟
- 张明明
- 李见会
- 杨立滨
- 王光义
- 史忠科
- 王伟
- 邱炳文
- 陈鹏
- 张超
- 李峰
- 王建
- 张军
- 李华
- 李强
- 林振发
- 黄文江
- 刘洋
- 周星
- 张杰
- 张海宁
- 王成祥
- 王鲁强
- 陶玫玲
- 刘丰奎
- 张勇
- 王刚
- 刘剑萍
- 刘盼西
- 姚霞
- 彭爱华
-
-
方杏村;
徐盼盼
-
-
摘要:
根据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马达加斯加消费税实际税率模型,对比测算了我国城镇居民所承受的消费税负担,并通过MT指数、K指数评估了消费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消费税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并不理想,未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且消费税整体呈现累退性;但是消费税改革使得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所承受消费税负担的差距减小了,并且使得消费税扩大收入分配的效果有所减弱;通过K指数分解法对消费税呈现累退性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对食品烟酒支出中的烟酒课税是导致消费税呈现累退性的主要原因,且烟和酒的累退性影响呈下降趋势。
-
-
张天成;
杜安妮;
郭俊含;
尹才虎
-
-
摘要:
针对2021年5月29~30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雷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以及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采集的实时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热力及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此次雷暴过程前,本场温度较高,当有弱短波活动带来弱冷空气活动时,冷暖空气交汇,为天气的发生提供大量不稳定能量;2) 雷暴天气发生时,乌鲁木齐机场跑道两端出现了短暂的风向风速不连续,形成了水平风切变;3) 500~850 hPa三层均为西北气流控制,多短波活动。低层沿天山北坡一带有偏北风,结合地形特点,利于上升运动;4) 乌鲁木齐南部山区为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此次雷雨天气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5) 此次本场雷暴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
-
-
曼吾拉·卡德尔
-
-
摘要:
2022年5月27日乌鲁木齐机场出现了一次中雷雨天气过程,对机场和终端区多个航班造成较强影响。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自动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初步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强对流发生前夕,中低层存在切变线和水平风的垂直切变。2) 中低层的对流不稳定为强对流过程提供了不稳定条件。3) 午后云量的增加使中层水汽不断汇集,为雷暴的发生提供水汽条件。4) 从各类指数分布看,乌鲁木齐周边累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在大尺度强迫作用下克服了对流抑制而产生了对流。5) 微波辐射计资料中的液态水含量针对此次雷雨有较好的对应。
-
-
谢凤云;
金雁
-
-
摘要:
为得到乌江航道千吨级标准船型的K、T指数计算经验公式,基于乌江航道和乌江千吨级船舶特点,提出适应于该船型的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研讨小组(Ship Maneuvering Mathematical Model Group,MMG)模型,利用船模试验资料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对一系列千吨级船舶进行模拟仿真,得到Z形操舵运动曲线,并使用野本法得到该系列船舶的无因次化K、T指数.将所得结果作为样本库,利用交叉二次回归方法,计算得到适应于乌江千吨级船舶的无因次化K、T指数计算的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使用3条实船的试验数据验证所提经验公式的精确性.
-
-
张萌;
李如琦;
马玉芬;
李海花
-
-
摘要:
利用1989-2018年4-9月高空探测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新疆12个探空站的K指数气候平均值,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等,分析新疆夏半年K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其在新疆短时强降水中的预警阈值.结果 表明:(1)新疆K指数总体呈西高东低分布,西部大气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更不稳定;(2)08和20时的K指数趋势特征基本相同,年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大,月平均值4月最小、7月最大;(3)近30 a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库尔勒站大气不稳定性呈增大趋势,其余站均趋于稳定;(4)短时强降水前K指数均>20°C,但月变化差异明显,随着月份的递进K指数呈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5)以25%百分位作为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预警阈值参考,4月的K指数阈值最小,为23.3°C,5、6、9月较为接近,在27°C左右,7-8月最大,29°C左右,北疆各站点发生短时强降水的K指数阈值区间为25.8~30.4°C、南疆为28.5~32.0°C、东疆哈密为29.5°C.
-
-
-
-
黄福强;
康佩;
刘颖欣;
许军;
安胜利
-
-
摘要:
目的 基于K指数构建一个用于检验生存资料是否存在亚组的统计量,若存在亚组则利用亚组相关协变量建立亚组判别模型预测病人的亚组身份.方法 基于AFT模型与AFTMC模型所得K指数构建统计量Ksub检验生存资料是否存在亚组,当存在亚组时构建统计量Koff寻找区分亚组的最佳时间点,并确定每位患者的亚组身份,进而建立亚组判别模型.结果 Ksub的Ⅰ类错误基本控制在0.05以内,检验效能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水平,但当样本量较少、治愈率低以及删失率较高时,Ksub的检验效能下降.在用Koff寻找到区分亚组的最佳时间点T(off)之后,在自定义的四种方法中,方法三识别患者亚组身份的平均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8%、82.5%和89.7%,标准差分别为4.1%,5.3%和6.7%.在与自定义的四种方法相对应的四个判别模型中,模型三预测新入组患者亚组身份的平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均最高(分别为93.1%、77.5%、82.7%和87.6%),波动范围均最小(标准差分别为6.7%、7.2%、5.1%和3.3%).结论 生存资料可用统计量Ksub检验是否存在亚组.若存在亚组,方法三能够准确和稳定地识别患者的亚组身份,模型三能够有效地预测新入组患者的亚组身份.
-
-
-
-
-
-
-
-
田付友;
郑永光;
张涛;
张小玲;
毛冬艳;
孙建华;
赵思雄
-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超过59mm的PWAT接近于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充分条件.表征大气热力稳定性的物理量中,BLI(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意义最好,其次是K指数,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BLI低于-0.9°C时,当BLI高于2.6°C时,可以不考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8.1°C的K指数值是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必要条件.BCAPE(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在降水强度判别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约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散度负值区,但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降水强度的指示作用不显著.
-
-
田付友;
郑永光;
张涛;
张小玲;
毛冬艳;
孙建华;
赵思雄
-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超过59mm的PWAT接近于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充分条件.表征大气热力稳定性的物理量中,BLI(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意义最好,其次是K指数,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BLI低于-0.9°C时,当BLI高于2.6°C时,可以不考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8.1°C的K指数值是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必要条件.BCAPE(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在降水强度判别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约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散度负值区,但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降水强度的指示作用不显著.
-
-
田付友;
郑永光;
张涛;
张小玲;
毛冬艳;
孙建华;
赵思雄
-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超过59mm的PWAT接近于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充分条件.表征大气热力稳定性的物理量中,BLI(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意义最好,其次是K指数,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BLI低于-0.9°C时,当BLI高于2.6°C时,可以不考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8.1°C的K指数值是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必要条件.BCAPE(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在降水强度判别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约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散度负值区,但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降水强度的指示作用不显著.
-
-
田付友;
郑永光;
张涛;
张小玲;
毛冬艳;
孙建华;
赵思雄
-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超过59mm的PWAT接近于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充分条件.表征大气热力稳定性的物理量中,BLI(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意义最好,其次是K指数,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BLI低于-0.9°C时,当BLI高于2.6°C时,可以不考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8.1°C的K指数值是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必要条件.BCAPE(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在降水强度判别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约75%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散度负值区,但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降水强度的指示作用不显著.
-
-
李少英;
张述文;
邵毅;
刘源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an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强降水落区,其中高低空急流耦合、高层辐散以及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触发暴雨的产生并维持其发展,而低空急流对此次暴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K指数分析发现暴雨区处于不稳定的高能区;垂直螺旋度垂直分布分析发现暴雨区上空底层呈正值、高层呈负值,螺旋度高低层耦台是触发、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水平分布分析还发现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特征及其大小的变化对暴雨的落区、强度和降水系统的移动、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
李少英;
张述文;
邵毅;
刘源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an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强降水落区,其中高低空急流耦合、高层辐散以及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触发暴雨的产生并维持其发展,而低空急流对此次暴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K指数分析发现暴雨区处于不稳定的高能区;垂直螺旋度垂直分布分析发现暴雨区上空底层呈正值、高层呈负值,螺旋度高低层耦台是触发、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水平分布分析还发现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特征及其大小的变化对暴雨的落区、强度和降水系统的移动、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