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磁暴

磁暴

磁暴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电工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磁暴的相关文献由8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连光、梁志珊、马淑英等。

磁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81.8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9.19%

专利文献>

论文:34 占比:8.92%

总计:381篇

磁暴—发文趋势图

磁暴

-研究学者

  • 刘连光
  • 梁志珊
  • 马淑英
  • 刘春明
  • 张举丘
  • 王泽忠
  • 万卫星
  • 夏鹏程
  • 徐继生
  • 刘四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宗秋刚
    • 摘要: 太阳风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太阳系不同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及其卫星等、其中水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具有内在磁场,可以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行星磁层、对于没有内在磁场的行星或卫星,如火星和金星,太阳风可以直接跟行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能量中性粒子和软X射线等.
    • 赵玖桐; 孙为杰; 宗秋刚
    • 摘要: 磁层亚暴和磁暴是太阳风—行星磁层耦合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存储和爆发式释放现象,伴随着复杂的等离子体动力学,对磁层以及整个行星都具有强烈的影响.它们的发生不仅会通过粒子沉降引发绚丽多彩的极光,还可以通过电磁场影响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产生活.对地球上的亚暴和磁暴现象的描述与研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对其他行星上的亚暴以及磁暴的研究在本世纪才兴起.其中,水星和地球在磁层上(尤其是结构以及驱动模式)最为相似,对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暴以及磁暴现象的本质,验证或修正原有的空间物理学观点.随着信使号(MESSENGER)的发射以及入轨探测,长期稳定的磁场、等离子体原位观测数据使得关于水星磁层的深入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回顾了近十余年以来,对于水星磁层亚暴以及磁暴现象的研究进展.
    • 王慧
    • 摘要: 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电离层场向电流(亦称为Birkeland电流)及其在地磁扰动(磁暴和亚暴)期间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简述了场向电流近70年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各种与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电离层电导率空间分布不均匀相关的1区和2区场向电流,北向、晨昏向IMF相关的场向电流,IMF Bx场向电流,电离层终端场向电流的典型分布特征及其研究进展.随后总结了磁暴期间场向电流的空间分布(即电流中心位置)、电流强度随磁暴相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的关系.接着介绍了亚暴期间夜侧单、双电流楔模式、晨侧电流楔模式、电离层远程和局地闭合通道等几种不同的场向电流物理模型以及相关研究动态.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提出了几个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摘要: 近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破解了近半个世纪的谜题。该研究团队综合分析了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为期五年的观测数据,结果显示,水星的环电流在向阳面呈分叉状,这一形态与试验粒子模拟结果高度吻合,与地球的赤道环电流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在强太阳风压缩水星磁层的条件下,质子经历Shabansky轨道导致的。
    • 汤俊; 高鑫; 李垠健; 钟正宇
    • 摘要: 基于北斗GEO卫星独有的静地特性,本文利用其观测数据提取电离层TEC进行磁暴期间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研究。同时利用全球电离层格网图GIM值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北斗GEO卫星提取的TEC与GIM模型值变化趋势一致,并且前者可更有效地监测电离层的细微扰动变化。在此次磁暴发生期间,亚太地区电离层TEC变化及扰动响应特征在纬度方向差异明显。其中南北半球较高纬度区域,电离层TEC在磁暴主相阶段主要表现为正响应扰动,而赤道及北半球较低纬度区域,电离层TEC在磁暴主相及恢复相阶段均产生了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正响应扰动。结合现有研究,认为造成此次电离层异常扰动的激励因素主要为东向快速穿透电场的增强及热层中性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也证明了GEO卫星可以精准有效地监测在磁暴发生时电离层TEC的变化规律及不同空间位置处TEC产生的扰动响应特征。
    • 鲁恒新; 申旭辉; 赵庶凡; 廖力; 林剑; 黄建平; 泽仁志玛; 孙芳; 郭峰
    • 摘要: “张衡一号(简称ZH-1)”卫星搭载的三频信标机(tri-band beacon,TBB)载荷,能够对站链上空的电离层进行高精度测量.为检验TBB载荷在电离层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利用2018—2019我国中低纬地区TBB观测数据,采用求均值及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各月份F_(2)层峰值电子密度(N_(m)F_(2))数据进行处理,分析N_(m)F_(2)的半年变化特征;将2018-08-26磁暴当天与宁静日的电子密度作差值,分析电子密度对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TBB观测数据能够有效监测电离层变化,正确反映站链上空电离层变化规律;在磁暴事件中,观测到了电子密度的变化过程,其准确地反映了正暴相的特征,证明在重要天气事件中,这一手段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观测数据.
    • 丁宗华; 代连东; 杨嵩; 苗建苏; 吴健
    • 摘要: 电离层E-F谷区是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中利用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日间120~200 km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曲靖地区电离层E-F谷区的变化特征.发现E-F谷区结构依赖于地方时与季节,相对于正午存在对称性,同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在120~160 km存在明显谷区结构,谷底位于134~144 km;另一种的谷区很宽,谷底位于约130 m,在120~150 km电子密度随高度缓慢变化,160 km以上电子密度快速单调增加.一次耀斑爆发后129 km以下电子密度迅速增加,D层电子密度突然增强,而134 km以上变化不明显,可能与X射线增强有关.一次磁暴期间139~158 km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177~196 km的电子密度出现了增强现象,可能与氧原子含量增加有关.
    • 杨文凯; 范磊; 黄为权
    • 摘要: 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布的官方声明,其在2月3日18时13分(世界时,下同)最新发射的一批共计49颗星链卫星,由于受磁暴的严重影响,其中40颗卫星未能按照计划进入预定轨道,已经或将要全部坠入大气层燃烧报废。2月3日至4日,受太阳风暴——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太空发生2次小磁暴(地磁指数Kp=5,如图1所示),引起轨道大气密度迅速增大,使得刚发射至210千米左右测试轨道的这批星链卫星的飞行阻力随之增大,导致其轨道高度明显下降。
    • 王泽忠; 司远; 刘连光
    • 摘要: 磁暴时地磁感应电流引起的变压器无功损耗(GIC-Q)具有全网群发性及不确定性,破坏电网无功平衡,造成电压波动,影响系统稳定运行。变压器GIC-Q的相关性会导致系统内的无功负荷同增同减,忽略这一因素会使治理方案无法达到最优防灾效果。该文提出以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发生地磁暴时的变压器GIC-Q为样本,统计其数字特征,利用多项式正态变换方法建立其概率分布模型,将计及不同地理位置变压器GIC-Q模糊相关性的概率潮流嵌入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无功优化配置问题。以GIC标准算例进行测试,分析了GIC-Q的模糊相关性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证明其为采用无功配置进行地磁暴灾害防治不可忽略的因素。
    • 尹萍; 宁泽浩; 闫晓鹏
    • 摘要: 随着我国BDS的逐步建成,其在电离层监测上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凭借卫星类型多样性的特点,BDS卫星数据在电离层监测上可能比GPS卫星带来更多的优势,但能否改进电离层层析成像结果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文中基于GPS数据电离层层析算法,把BDS中的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IGSO)卫星和中轨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数据与GPS数据融合,对2017-09-07—09电离层暴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15~55°N,70~140°E)上空电离层进行重构.首先借助SA418和WU430测高仪数据分别讨论了单星座(GPS)与双星座(GPS+BDS)层析对电子密度反演的精度结果;其次对2017-09-08两个扰动最强烈时段的电离层成像结果,包括电子密度剖面图与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布图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DS卫星数据不仅可以改进垂向精度,还可以提高对电离层异常结构的反演精度,融合了BDS数据的电离层层析技术能较为准确地重构出本次电离层暴期间出现在中低纬度的等离子体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