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布式驱动

分布式驱动

分布式驱动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9278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常州工学院学报、内燃机与配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等;分布式驱动的相关文献由938位作者贡献,包括熊璐、余卓平、冷搏等。

分布式驱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92782 占比:100.00%

总计:2692875篇

分布式驱动—发文趋势图

分布式驱动

-研究学者

  • 熊璐
  • 余卓平
  • 冷搏
  • 江浩斌
  • 王震坡
  • 张雷
  • 徐兴
  • 耿国庆
  • 付翔
  • 陈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云飞; 肖洪; 杨广; 蒋华毅; 刘荣强; 丁江民; 郭宏伟
    • 摘要: 为提高飞机飞行效率和多任务适应能力,设计一种兼顾高低速工况的变形翼骨架,并研究变形翼内部分布式驱动器的位置优化和数量布置问题.基于翼肋摆动变形方式,设计变弦长、变后掠、变面积、变展弦比的平行连杆式变形翼机构,以单元尺寸为参数,对翼肋摆动程度与展弦比进行分析,得到机翼参数变化曲线;以包含机翼骨架、驱动器和柔性蒙皮的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测定柔性蒙皮的等效弹簧刚度,并基于虚功原理,采用准静态力学分析方法,得到单元的力学模型,以单元变形量为目标优化函数,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fmincon函数求解,得到最优驱动器位置和蒙皮初始状态,并进行实验验证;采用Ansys软件模拟多个单元机构运动与弹性变形的耦合作用,得到多种驱动器布局下机构的最终平衡状态;设计了变形翼详细结构,完成了样机加工装配.结果表明:机翼平衡时的变形量与驱动器布局和结构刚度有关,当机翼结构刚度增强时,分布式驱动与单个驱动所做的变形量均收敛在理想值.采用分布式驱动会最大化变形量,更适合低刚度结构机翼,设计的变形翼样机可以实现连续变形.
    • 张树培; 张生; 张玮; 朱建旭
    • 摘要: 针对装有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车辆,设计了一种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上层附加横摆力矩决策和下层转矩分配2个层次。基于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上层β-ω联合控制器,并用修正的五参数菱形法划分车辆相平面的稳定域,基于此设计稳定度指标进行失稳判断与控制比例分配,下层基于动态载荷理论分配附加横摆力矩,优化了控制分配效果,在MATLAB/Simulink车辆动力学分析环境中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工况合理分配控制比例,提高了车辆的转向行驶稳定性,降低了驾驶员的驾驶强度。
    • 孔泽慧; 樊杰
    • 摘要: 为在保证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性的提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驱动前、后轴扭矩分配策略。在建立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关键部件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车辆模型及制动稳定性约束,建立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扭矩最优分配控制模型,并对传统固定比值的扭矩分配策略和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仿真工况下,相对于传统策略,所提出的方法可实现牵引效率提高4.18百分点,再生制动率提高4.92百分点;在对开路面大制动强度的硬件在环试验中,所提出的方法可将低附着系数路面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20%附近,有效保证制动的稳定性。
    • 申焱华; 牛天伟; 刘子祥
    • 摘要: 利用分布式驱动铰接车各轮独立驱动的特点,提出了铰接车的整车刚性化差动转向方式,构建了以液压转向为主、差动转向为辅的复合转向模式。建立了铰接车差动转向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铰接车行驶转向阻力与差动力矩的关系;以铰接车前车体差动转向为例,研究了差动力矩的分配方法,制定了铰接车差动辅助转向的控制策略。根据铰接车辆在单移线道路的仿真,对比分析了有差动、无差动控制下的液压转向系统能耗和电机能耗等。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载重、不同时速的转向工况下,通过合理地分配铰接车各轮转矩,电液复合转向方式可实现铰接车的有效节能。
    • 王德平; 崔金龙; 杨钫; 于长虹; 周泽慧
    • 摘要: 为在驱动转向复合工况下有效抑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纵滑、侧滑,提出了一种面向驱动转向复合工况的分布式驱动稳定控制架构,设计基于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跟踪控制的横摆控制策略和基于滑转率跟踪控制的驱动防滑控制策略,同时根据转向稳定状态对目标滑转率进行调节,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对横摆控制与驱动防滑控制输出扭矩进行协调优化,以实现车辆纵向、侧向稳定控制。仿真测试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在驱动转向复合工况下使车辆保持良好的不足转向特性和轨迹跟随能力,车辆纵滑和侧滑得到有效抑制。
    • 于长虹; 张春才; 李大鹏; 刘赫; 张尚明; 刘昊齐
    • 摘要: 由轮毂电机驱动的一体化电动底盘技术是未来新能源汽车模块化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轮毂电机技术发展史及应用现状,探讨了簧下质量对平顺性的影响、轮毂电机应用于非独立悬架和簧下质量增大对轮辋结构件冲击载荷的关键问题,并对轮毂电机与底盘集成、分布式驱动控制及车轮大转角核心技术进行阐述。同时,展望了未来轮毂电机直驱技术应用于乘用车的发展方向。
    • 杜佳霖; 胡勇
    • 摘要: 研究煤矿井下防爆铅酸蓄电池铰接车辆的先进驱动方式,包括集中式驱动、双电机双桥驱动、分布式驱动技术。分别对各驱动方式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驱动方式以代表车型举例进行了介绍,并对各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综合比较,采用分布式驱动使电动车辆整车布置更加灵活,传动效率更高,且适用范围广,分布式驱动方式是煤矿用纯电动铰接车辆驱动控制系统的研发方向。
    • 康正泉; 郭毅锋
    • 摘要: 为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车辆对车辆直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车辆研究车辆动力学,建立比较精确的车辆动力学是前提。MATLAB/Simulink下建立14自由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包括6个车身自由度以及4个车轮的旋转和垂向运动自由度。仿真结果表明:在直线行驶的工况中的中,车辆的跟随效果较好,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基本无变化,直线行驶能力较好。但是从整体性能上变化趋势上是一致的,可以满足车辆动力学的要求,可以用于后续车辆直驶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
    • 袁所贤
    • 摘要: 近年来,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传统的汽车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全球汽车产业都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其关键技术研发一直都是许多汽车和工业专家研究的热点。
    • 田杰; 张纯涛
    • 摘要: 针对分布式驱动前轮差动转向电动汽车提出了轮胎纵横向力协调控制方法,旨在保证汽车转向纵向车速恒定的同时,提高汽车的横向稳定性。建立了差动转向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分层控制器,上层控制器通过滑模控制求得差动转向车辆跟踪参考模型所需要的力与力矩,下层控制器选用轮胎负荷率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利用二次规划方法将上层控制器求出的力与力矩进行分配。与无协调控制的车辆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无协调控制的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与参考值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007 rad和0.1 rad/s,在低附着路面下分别达到0.03 rad和0.517 rad/s。而有协调控制的车辆无论是在高附着系数路面还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其纵向车速、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都能很好地跟踪参考值,轮胎负荷率也得到有效控制。可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