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措施
减排措施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保护管理、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51821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绿色科技、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中德(欧)冶金技术研讨会等;减排措施的相关文献由816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婧力(编译)、张向辉(编译)、金鑫等。
减排措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1821篇
占比:99.66%
总计:152337篇
减排措施
-研究学者
- 史婧力(编译)
- 张向辉(编译)
- 金鑫
- 颜晓元
- 姜虹
- 张晗
- 徐华
- 徐新华
- 易志安
- 曹志军
- 李胜利
- 秦东明
- 蔡祖聪
- 马培翃
- 黄文明
- Andreas Wiartalla【德】
- 丘远秋
- 于雷
- 付鹏
- 仝纪龙
- 刘伟
- 刘武杨
- 史婧力
- 叶慧君1
- 叶飞
- 向小平
- 吕娟
- 吴发进
- 吴启有
- 周峰
- 周胜
- 唐拴虎
- 夏龙龙
- 孙丽
- 孙建明
- 孙明生
- 孙英杰
- 岳波
- 崔丽媛
- 张向辉
- 张志彬
- 张春霞
- 张硕慧
- 易琼
- 曹清尧
- 朱晨波1
- 李东升
- 李志强
- 李春善
- 李海玲
-
-
杨帆;
徐曼;
刘丹阳
-
-
摘要: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对完成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全国及自治区水泥行业碳排放现状,概述了水泥行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并从行业和企业两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未来水泥工业碳减排路径和措施。
-
-
谢金武;
周庆华;
汪加明;
刘艳书
-
-
摘要:
目前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存在着令人困扰的臭气污染问题,对场内畜禽、养殖人员和场外周围居民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降低养殖场臭气的排放是现代养猪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养猪场臭气的主要成分、危害、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旨在为现代养猪场减少臭气的排放提供参考。
-
-
周思邈;
柴小龙;
梁晓飞;
李同;
闫之春
-
-
摘要:
目前,养殖场周边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养殖臭气污染问题,特别是大型养猪场周边,这给养殖场的畜禽动物、养殖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如何有效解决养殖臭气的处理问题,已成为大型养殖场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综述了养殖臭气的主要成分、影响因素、减排措施及工程应用案例,以期为规模化养猪场减少臭气排放提供参考。
-
-
刘伯顺;
黄立华;
黄金鑫;
黄广志;
蒋小曈
-
-
摘要:
氨挥发是我国农田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不仅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还会造成雾霾、大气干湿沉降和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近10年(2011—2020年)我国农田氨挥发研究现状,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且国际化趋势显著,但研究的影响力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田氨挥发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特点,与作物种类、施肥、气候、土壤以及作物生长期等密切相关,氨挥发的调控必须因地制宜对氮肥进行科学管理;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历经20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间接估算逐渐发展为化学测量和光谱分析,测量的精确性和范围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本文也概括总结了我国在农田氨挥发减排上的主要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农田氨挥发的微生物学机理和时空变异性研究,做好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及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加强耕作机械化与智能化,逐步完善减排评价体系等减排对策。旨在为我国未来氨挥发研究和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
-
孙洋洲;
郭雪飞;
兰志刚;
张敏吉;
张瀚樱
-
-
摘要:
海上油气是中国油气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海上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对于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海上油气田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源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主要排放源及排放特征;对主要排放源减少排放的已有技术措施如微电网再组、供电清洁化、用电设备及方案优化、余热回收、伴生气回注等进行了总结,对其碳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且可进一步减少排放的技术措施如火炬气回收利用、CO_(2)捕集驱油与封存、化学利用、物理利用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提出了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促进海上油气田实现绿色低碳开发的措施建议。这些措施建议可根据不同海上油气田的具体排放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开发和实施。
-
-
崔琛
-
-
摘要:
黑碳(Black Carbon,BC)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气候、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都存在负面影响。为了了解山西省BC排放特征,识别重点排放时段与区域,本文基于MERRA-2再分析数据,探究了山西省BC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山西省近年来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政策,结论如下:(1)山西省BC浓度南高北低,全省年平均浓度为4.04μg/m^(3);(2)BC浓度日变化特征明显,峰值出现在5:00—7:00,谷值出现在14:00—15:00,季节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3)山西省BC减排措施主要集中在工业、居民区与交通排放部门。
-
-
张磊
-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原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油管道作为原油输送的重要途径,原油输送过程碳排放控制是原油输送产业碳减排管理至关重要的工作。文章主要围绕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碳足迹评价展开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加以分析,清晰反映原油输送过程碳排放规律,提高我国的原油管道优化运行和碳减排管理水平。
-
-
宁可;
孙晓峰;
王均光
-
-
摘要:
玻璃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为分析占玻璃行业30%以上产量的日用玻璃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本文基于排放系数法对2015—2020年行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碳排放量由2015年的2 617.04×10^(4) t逐步降至2020年的2 149.95×10^(4) t,且随着行业技术进步、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从排放构成看,行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及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其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8.75%~92.27%,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过程排放相对较少,占比为7.73%~11.25%.研究显示,降低日用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原料结构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
-
杨敏馨
-
-
摘要: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热点问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及“碳中和”,即“双碳”目标。“碳达峰”即二氧化碳在2030年前排放不再增长,达峰值后慢慢回落;“碳中和”即通过节能减排等方式在2060年前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到相对的“零排放”。据统计,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很大份额来自畜牧业,即畜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必要的减排措施中占有很大分量。
-
-
刘诗敏
-
-
摘要: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耗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碳排放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针对目前碳排放量较高情况,又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碳达峰的途径和建议,为实现碳达峰和碳减排提供部分思路。
-
-
-
刘宏喜
- 《“星火杯”第九届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纺织品染整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对大气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纺织产品的生态安全性能.本文介绍了染整加工过程中产生VOCs的主要工序、来自纺织印染助剂的VOCs产生源,重点介绍了降低VOCs的排放和降低VOC在纺织品上的残留的措施.
-
-
Zhang Jun;
张珺;
Song Xiaohui;
宋晓辉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以邯郸为例,利用2015年8月1日-9月3日邯郸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邯郸市气象站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应急减排期间(8月23日-9月3日)气象扩散条件及空气质量表明:邯郸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8月23日-9月3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减排前(8月1-22日)下降46.3%,9月1-3日全市连续3d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水平,减排效果明显.从逆温强度、混合层高度、通风系数、风速、小风速日数、降水等气象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减排期间大部分时段受静稳天气形势影响,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应急减排使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等级及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有力的减排措施是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
-
-
吴兑;
廖碧婷;
吴晟;
陈慧忠;
李菲;
李海燕;
艾卉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使用广州地区气象资料,重点研究了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灰霾天气特征,结果是:2010 年11 月广州出现灰霾天气5 天,较近年平均情况明显偏少,但2008-2010 年的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10 年的扩散条件较2008 与2009 年均较差,说明2010 年亚运会前期的各项减排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对照,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广州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灰霾天数增加,在10 月~次年4 月的旱季灰霾天数较多,改革开放以来, 11 月份灰霾天气大幅增加,1994 和1999 年分别出现了最多的17 d;本世纪以来,11 月份灰霾天气最多12 d,出现在2005 年,最少3 d,出现在2002 和2003 年。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不容乐观,珠江三角洲复合型新型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态势非常严峻;区域性特征明显,治理难度加大;广州周边的佛山、清远、东莞、江门的灰霾天气都比广州多,对广州治理灰霾天气形成了压力。因而2010 年11 月灰霾天气的明显减少,更说明区域联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控、严控垃圾秸秆焚烧等减排措施效果明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