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生设计

再生设计

再生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艺美术、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627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风景名胜、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14年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高峰论坛、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等;再生设计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敬、吴君蔚、丁天等。

再生设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6272 占比:99.88%

总计:176489篇

再生设计—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董职著; 朱小军
    • 摘要: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乡村再生设计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乡村产生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乡村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乡村可持续发展乏力,乡村发展需要转型。文章通过对可持续理念下的乡村再生设计面临的困难进行剖析,针对性提出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再生设计策略,以小野窑村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 袁丰; 徐逸臻
    • 摘要: 工业时代的铁路曾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铁路未能满足城市发展变化的需要,轨道的废弃也让城市景观面临新型问题,如何正视废弃铁路设施用地与城市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探索,挖掘废弃铁路及其周边城市空间进行再生,重建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使被割裂的城市重新融合。文章结合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提出功能缝合、文化缝合、空间缝合以及生态缝合四个策略,探讨废弃铁路再生的设计方法,为我国废弃铁路再生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 张弛; 高鑫; 杨洪君
    • 摘要: 再生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也是一种新的设计主张。它结合了对生态学和生命系统的深层思考,以保护地球为基本原则,致力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再生设计超越了永续设计原则,积极探索人类和自然的多物种共存方法,以再生文化和生态学原理、生命系统思维为理论基础,改变传统的设计方式、内容和标准,并从生态、气候、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出发,引导设计师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设计实践,以完成对生命系统的思考。本文对再生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相关教育实践,讨论再生设计如何被运用于设计实践之中,又如何被引入设计教育领域,以期为国内通用设计教育提供参照。
    • 摘要: 为了寻求21世纪渔村的风景--桃浦之村(Momonoura Village)桃浦是以养殖牡蛎为主的村落。贝岛工作组为了寻找可迁移的高地而走向了后面的山谷。沿路种着梅花、樱花、栗子等植物。这条路是金华山古道,也是孩子们上下学的必经路,周边还有高台形成了梯田。因此,在复兴方案中,我们提出有效的使用高台进行住宅地规划的方案。为了吸引下一代渔业负责人开创渔夫学校、作为观光路线对古道进行再生设计、更有效的规划游艇码头等策略,并向石卷市提出了“滨的未来图”并进行了“桃浦之村”的设计。桃浦之村是充分结合地方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智慧,统合住宿功能和研修设施而进行的开发与设计。这是在充分调研桃浦“人口减少”及“残留资源”后,希望通过与外部资源联通来打造新的海滨。桃浦之村不仅要延续渔业,还将继续致力于林业、发展古道、梯田等建设。桃浦之村是集学习技能和生活智慧为一体,并付诸实践的以住宿和研修相结合的复兴项目。虽然不知道需要多久,但我们相信一定能看到21世纪的渔村风景。
    • 曹雅静; 李煜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校园生活所需要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多,需求模式也逐渐多样化。由于校园场地本身的局限性,发挥畸零空间的价值尤其重要。运用再生设计手法,对校园内典型畸零空间进行了微更新设计,通过功能定位、设施改善、空间营造、植物配置以及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等,探索了一种多元化、参与式的空间互动模式,以激发校园活力,营造舒适氛围。结果表明:关于校园畸零空间的再生设计,不仅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户外活动的空间,也将推动整个校园绿地系统的发展,提升校园的整体景观使用感和舒适度。
    • 宋文婷; 黄金发
    • 摘要: 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前提下,较多传统工业产业衰退、工业企业区位迁移,原有区域内工业生产与活动停止,遗留下原工业场地的废弃装置与设施。本文以废旧工厂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废旧工厂景观再生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跨学科、系统性地整合研究方法。以生态理论为基本依据,以跨学科的干扰理论,探讨废旧工业用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 张卫亮; 李文成
    • 摘要: 中国传统的东北大花布是中华人民的劳动与智慧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影响下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提倡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东北大花布的再生创新、再生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意义。传统的东北大花布是东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辉煌历史发展进程需要在自然传承的基础上再生创新。通过吸收时下流行的元素与风尚、现代化科技工艺手法等创意想法与设计,增进传统的东北大花布的细节优化设计,让其以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生活,赋予东北大花布新时代的精神意义,让已被淡忘的设计再次继续走向市场和民间,能够产生经济现实价值,并不断增进发扬传统地域文化价值,还能实现大花布印染工艺及技艺、东北地域文化及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邢芷欣; 张葳
    • 摘要: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街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的线性纽带,起着连接各空间的作用,为人们的各种室外活动提供了场所,是市民活动的核心区域。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居住区街道现存的问题,适当利用前沿的设计思维,依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能够激发城市空间活力的居住区街道设计策略及思路,能够有效激发城市空间活力,促进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文章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探究城市居住区街道改造中运用与体现的方法论,提出景观再生设计策略,并提出有利于城市居住区街道改造更新的方式。
    • 余吉
    • 摘要: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工业在逐渐地被废弃,大量城市工业文化遗址由此产生。中国特色城市更新理念“城市双修”的提出,对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研究有了重要突破。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活动的兴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们感情上和精神上的寄托,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李树霞; 张春明
    • 摘要: 为探究明代服饰中璎珞纹的艺术魅力,挖掘其实用价值,文章基于明代墓葬出土及传世织物,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考察,介绍了明代璎珞纹节奏与韵律、辨证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的单元造型特征,以及二方连续式、对称式、扇形等构图形式,妆花、织金等常见工艺以及色彩搭配形式。通过简化、分解等方法提取典型璎珞纹样作为初始形状,利用形状文法生成性规则生成基本单元;再运用衍生性规则形成创新衍生纹样,进而生成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最后结合现代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特征,选取3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女士围巾进行了设计方案生成,并通过消费者需求满意度评价验证了璎珞纹样在现代女士围巾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