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53264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艺术科技、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放飞梦想·美丽上海”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青年规划师专场会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等;工业废弃地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常江、刘抚英、冯姗姗等。
工业废弃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3264篇
占比:99.86%
总计:153479篇
工业废弃地
-研究学者
- 常江
- 刘抚英
- 冯姗姗
- 刘方宁
- 张建红
- 李建萍
- 滑铁钢
- 王存政
- 顾成海
- 乔丽芳
- 冯磊
- 刘扬
- 刘虎
- 包志毅
- 夏倩
- 孙玉焕
- 孙青丽
- 尉淑珍
- 廖跃春
- 张昱朔
- 张毅川
- 张超
- 张金翠
- 徐秀源
- 朱学民
- 李高扬
- 杨莉
- 杨野
- 栗德祥
- 潘宁
- 王嘉
- 王益鹏
- 王良羽
- 田和雨
- 符颖
- 胡继东
- 范琳淋
- 邓元媛
- 郑馨
- 郭晓田
- 金纹青
- 陶琳
- 马立强
- 魏晓川
- 黄磊昌
- 黄艳
- Gu Chenghai
- Hua Tiegang
- Li Jianping
- Samuele Martelli意
-
-
王妍;
李彬
-
-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区中涌现大量的工业荒地废弃地,这些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逐渐失去原有的场地精神和价值,最终导致城市生态景观的进一步破坏。文章从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角度出发,以兰州石化公司厂前公园改造设计为例,讨论城市后工业景观再生性的设计,以期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及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效果。
-
-
戴晶斌;
麻欣瑶;
卢山
-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迅速,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城市出现工业废弃地、农业废弃地、烂尾区等废弃场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利用2000年1月-2021年11月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的学科、研究团队等。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研究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2000-2005年)、平稳发展阶段(2006-2010年)、高速发展阶段(2011-至今);(2)“再利用”、“工业遗产”、“保护”、“景观改造”是热点研究领域;(3)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征,研究对象由单一的环境问题逐渐扩大到省域、中国乃至全球性的历史遗留问题。
-
-
马立强;
王良羽
-
-
摘要:
工业废弃地作为工业城市危机与复兴的双重载体,其公益性再利用项目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而该类项目政府补贴方法、机制设计以及激励模式优化仍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政府补贴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内公式进行逆推归纳分析,在满足政府与开发企业对综合价值最大化、补贴效用最大化以及利益最大化等要求的情况下,结合相关案例对政府最优补贴决策以及开发企业最优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在进一步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及方法的同时,为推进工业废弃地的公益性再利用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
-
马立强;
王良羽;
王丞
-
-
摘要:
工业废弃地作为阻碍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我国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城市空间肌理等多方面均产生较大程度的破坏与浪费。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项目体现出的各项溢出效应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管理者正确认识项目的实际质量以及应重点关注的指标因素,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进程,并为同类项目溢出效应的评价和生态补偿提供参考依据。针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项目的溢出效应评价,本文共识别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四类溢出效应以及21项三级指标。为缩小现象性异常评价信息对项目溢出效应评价的影响,设置调节系数对CRITIC-熵权赋权法进行改进,并将其与工业废弃地再利用项目溢出效应评价模型进行融合。结合山东淄博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案例,对新构建的溢出效应评价模型进行运用与分析,结果显示:(1)改进后的CRITIC-熵权赋权法可有效消除现象性异常信息对指标赋权的影响;(2)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溢出效应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三者与经济溢出效应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3)管理者在该类项目的改造与运营中应重点关注公共交通便捷度、传统工艺传承情况以及产品、名人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这三项指标对项目综合溢出效应的影响。
-
-
单晓娴;
何宇航
-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工业废弃地。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生态理念的深入,工业废弃地的修复以及再利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厘清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与再生设计的必要性,同时解读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基本模式,并以景德镇为民瓷厂为例,讨论其景观再生与更新的具体设计内涵,以期为我国其它地区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
-
孙红丹
-
-
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老龄化问题、城市污染问题、老工业区衰落问题、人们心理问题等接踵出现,现在国内外对于单独的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深入研究,但是缺少把几个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章主要针对城市老龄化问题、老工业区更新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等进行分析与调研,初步分析了中国养老方式、养老院环境现状以及首钢老工业区的现状,通过将北京首钢搬迁旧址局部改造成孤儿院与养老院相结合的景观建筑,设计出一个既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又有利于首钢再振兴的后工业主题公园,并有引导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提供关心与帮助.
-
-
韩东君;
布和
-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形成了多个工业城市,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大多数工业城市遗留下来的工业园区成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以工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业废弃地的形成总结出改造设计的意义,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改造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利用在未来的相关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探寻工业废弃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功能转型策略.
-
-
施雨;
杨蕊
-
-
摘要:
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多数工厂逐渐向城郊转移,由此出现很多工业废弃土地.阐述工业废弃地的价值,分析修补生态漏洞、合理处置新旧建筑物等景观重塑措施,进而从景观和生态两方面探讨景观重塑策略,并以南京市汤山矿坑公园为案例论证相关理论.
-
-
布凤琴;
刘凯月;
李清
-
-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城市产业结构随之更新,一些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影响城市发展的工业废弃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在保护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旧场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该文介绍工业废弃地的概况,分析北京798艺术区景观及其设计原则,研究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
-
-
-
Zhang Fang;
张芳;
Zhou Xi;
周曦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景观文化策略被普遍应用于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滨水区的工业废弃地改造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除具备区位、规模、拆迁等优势,滨水区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发展信息,见证基地辉煌转向衰败的过程.本文从城市肌理重构和产业建筑保护利用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并归纳典型操作手法.指出滨水工业废弃地可通过功能更替、结构优化推进区域整合与肌理重构;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样式、材质、符号等方面再现工业记忆与传统精神.
-
-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以研究工业废弃地的更新重塑方式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工业废弃地如何通过景观的方式,将场地的未来发展与过去的残存历史同时展现出来.从而能使人们在感受积极、开放的未来、现代氛围的同时,能体会到场地原有的强烈的历史气息、文化遗韵.通过景观的途径实现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通过设计师精心的巧妙布局与策略,将一片废墟变成了人们期盼已久的现代化公共绿色空间.这也是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要命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也是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注重环境保护、实现景观的再次整合、塑造公共空间的新态度.
-
-
董晨露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不仅仅是单纯景致的相借,更可以是一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的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城市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地段本身确实在城市发展史、工业发展史和建筑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地标性的文化遗产.因此,因地制宜地使这些废弃工业用地重新融入城市,融入百姓生活,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成为了改造的重点.本文就以"因借论"为人手点,以景观设计手段为媒介,以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工业遗产的物质、文化价值为着眼点,阐述工业废弃地改造与"因借论"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改造后工业废弃地与居民生活及城市环境完美融合的景观效果.
-
-
邓元媛;
常江
- 《2011年中国第二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都在改变,在城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业用地的城市职能和性质也随之发生转变,如何协调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典型的"因矿成城"的资源型城市),探讨了资源型城市中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途径和策略,揭示了近现代贾汪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因矿成城”的一城多片的空间结构;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贾汪城市在工业转型、城区功能置换的过程中,完成了城区内部的迅速扩展,并表现出东西相连、南北相接、相向发展的特征,形成了整体的空间发展态势。
-
-
-
庞静
- 《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国土绿化与绿色发展”高层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绪论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工业历史的物质遗存不仅为我们再现了工业化时代的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场景,同时为人们提供了包括人工居住、生活方式和其他相关的社会历史信息.如何谋求科学的方法来实现这些工业遗产的生态恢复及再利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其中也包括景观领域. 本文选择首钢西十·筒仓创意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非常具有代表性。首先,首钢曾是全国钢城的领头羊,这片土地承载着一段传奇的工业历史,它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其次,西十·筒仓项目作为首钢高端产业—工业主题园的第一个重点项目,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笔者选择西十,筒仓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方法,希望对后工业景观改造更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张晓亮;
张华明;
龚长春;
李英;
昝玉亭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灰渣在长期堆放的过程中会逸散到周围环境中,严重影响其区域生态安全.本文通过研究灰渣场自然恢复,景观绿化,经济开发三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灰渣养分与其部分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发现自然恢复(5.68±0.04)、经济开发(6.06±0.04)两种模式下pH值显著低于景观绿化(7.25±0.06),分别降低了21.67%和16.41% (P<0.05);对三种恢复模式下灰渣养分研究表明:景观绿化灰渣综合质量指数较自然恢复的显著提高21.67% (P<O.05),与经济开发模式相比提高了12.06%,但自然恢复与经济开发模式之间并不显著.而对于不同重金含量研究表明,仅有景观绿化模式的铜含量较自然恢复和经济开发模式有较为显著的降低(P<0.05),而三种恢复模式下锌、铜、铅含量较裸露灰渣均有所下降,且均高于江西红壤背景值,但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GB15618-1995),说明锌铜铅三种重金属对环境安全尚未构成威胁.综上,从降低重金属含量及提高灰渣养分状况来讲,景观绿化模式是作为恢复灰渣场较为理想的方式.
-
-
欧阳梓
- 《“放飞梦想·美丽上海”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青年规划师专场会议》
| 2014年
-
摘要: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正在从城市中心区向外迁移,留下大量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景观复兴的视角尝试创新思路,通过对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城市设计实践回顾,总结了城市废弃工业地景观复兴的关键要素,从社会效益、文化发展、城市形象、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五个方面整合强制性和引导性指标,探索实践塑造功能复合、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可持续优质城市绿色社区的抓手.希望为以后的城市工业用地的景观复兴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基础.
-
-
华炜;
葛淑君;
温义
- 《第五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伴随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逐渐衰微,产生大量工业废弃地和废置工业设施.这些国家在对工业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再生的同时,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就地取材,转换设施功能,人性设计,弥补场地缺陷,逐渐形成一门具有特定对象的景观设计门类和一套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
-
朱福勇;
张馨韵
- 《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棕地中工业废弃地的改造问题.作为工业化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记忆,棕地一方面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景观破败,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饱经历史的沧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就使得棕地的处理比较困难.用"生命记忆的再生"的概念来看待与改造棕地,通过对不同类型棕地的场地现状、文化层次与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棕地改造方向,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棕地改造不仅蕴含着良好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