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冉有

冉有

冉有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文史知识、高校教育管理、许昌学院学报等; 冉有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声怡、大川滋纪、A·皮拉德等。

冉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88.89%

专利文献>

论文:14 占比:11.11%

总计:126篇

冉有—发文趋势图

冉有

-研究学者

  • 卢声怡
  • 大川滋纪
  • A·皮拉德
  • B·科尼格
  • J·C·瓦尔乔斯
  • P·加里佐特
  • S·维勒
  • Y·查里斯蒂德
  • 刘维
  • 土居孝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金友
    • 摘要: 有一次,孔子领着一班弟子来到卫国的都城,看到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孔子不仅叹道:“好繁庶呀!”给孔子驾车的弟子冉有忙问:“既然繁庶了,还要增添什么?”孔子回答:“添上富。”冉有又问:“富足之后,还要增添什么?”孔子又答:“添上教。”这个故事,源自《论语·子路》中的“冉有之问”。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孔子非常清晰地表达出关于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实施治理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增加人口,第二步是增加财富,第三步是提高教育。
    • 摘要: 《论语》先进篇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 付潇峣
    • 摘要: 冉有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在《论语》与《孔子家语》中都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记述,但却被研究者所冷落,远没有颜渊、子路、子贡等孔门弟子研究来得深入,因此很有必要对冉有的性格与心理做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孔门和儒学.该文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主,结合其他古籍相关记载,对冉有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志向与性格以及其从政时对军事政事所做的处理,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进一步走进冉有徘徊于儒家理想政治与社会现实政治之间的心理.
    • 王太生
    • 摘要: 与谁同坐?偶遇,而又散去,坐具上尚有微微温热,依稀记得与忘记,似有人生怅然。想起孔子由学生陪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他们的身后,花树是朦胧背景。先生和子弟,分布左右,席地而坐,畅谈理想,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杨砚石
    • 摘要: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的一段语录,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在四人对话的当场,孔子对子路的“率尔”回答报以“哂之”,对冉有、公西华的观点不语,而独独对曾皙的志向“与之”。
    • 徐佳
    • 摘要: 因材施教故事最早出自《论语·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该故事内容大致为孔子针对两个徒弟子路、冉有的提问,基于对个人实际情况的不同判断,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 唐健
    • 摘要: 在职高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伊始,孔夫子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相继抒发抱负。夫子哂之子路,而对冉有、公西华的对答未做评论。曾皙(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能穿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夫子听罢,喟然叹曰:“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不够远大吗?非也,是因为只有曾皙找到了实现理想的起点和途径。而职业教育亦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没有起点的教育,必然是没有出路的教育;一个忘记初心的教育,必然是没有未来的教育。
    • 李怡
    • 摘要: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录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一段对话,谈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对这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分别持有四种态度:对子路,孔子“哂之”,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冉有的理想,文中用“叹之”来表现,孔子认为冉有说的也是治理国家,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礼乐教化之事,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君子来做,自己不做呢?
    • 崔伟元
    • 摘要: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最新版本《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选自《论语·先进》的经典篇目《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该篇文章无论从思想性、可读性还是从教学的典型性上来说,都有极高的价值,但教材对该篇结尾处的断句的处理却值得商榷。首先来看教材对此处断句的处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 王開元
    • 摘要: 在現代的學科分類體系下,儒學常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由於自身的複雜性,儒學很難在當前的學科體系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儒家學者們對儒學學科建設的呼籲也難以落實於實踐。~①這一方面固然是緣於儒學思想本身在現代的困境,而更爲主要的是儒學自身内部亦未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分類體系。儒學又被稱爲儒家思想,我們在説"儒學"的時候,却又不只是談論思想層面的東西,而有著更爲豐富的内容;我們在説"儒家思想"的時候,也會在特定層面超出"學"的範疇。可以説,"儒學"之名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含混性,這種含混性不僅表現在日常指稱之中,也表現於當下對儒學的研究之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