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掺杂

共掺杂

共掺杂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355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3992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51场——粉末冶金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等;共掺杂的相关文献由79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平、周明杰、陈吉星等。

共掺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0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3992 占比:99.41%

总计:74431篇

共掺杂—发文趋势图

共掺杂

-研究学者

  • 王平
  • 周明杰
  • 陈吉星
  • 黄辉
  • 王舜
  • 金辉乐
  • 钟铁涛
  • 何丹农
  • 王继昌
  • 冯小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艾兵; 何海南; 邓璇; 孙立新; 杨立喜; 李德刚
    • 摘要: 采用四水氯化锰、磷酸氢二铵和三聚氰胺为原料制备了Mn-P共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使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光致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电化学阻抗谱(EIS)、瞬态光电流响应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n-P共掺杂改变了氮化碳的光电性质。通过可见光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证明了Mn-P共掺杂可以有效改善氮化碳的光催化性能。Mn(2.0%)-P-CN对MB的降解率在120 min内达到62.2%,其速率常数为0.0083 min^(-1),是纯氮化碳的2.1倍。同时,探索了Mn-P共掺杂氮化碳的光催化反应机理和循环利用。
    • 郑飞; 代祥; 苏容; 张万明; 刘洪
    • 摘要: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体、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C源和S源,采用溶胶-凝胶结合蒸发诱导自组装法合成了C,S共掺杂的介孔纳米TiO_(2)(C,S-TiO_(2)),利用XRD,SEM,TEM,EDX,N_(2)吸附-脱附,XPS,UV-Vis漫反散和光致发光光谱等分析方法对所合成C,S-TiO_(2)进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考察了C,S-TiO_(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S-TiO_(2)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径,C和S的共掺杂拓宽了TiO_(2)的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高了TiO_(2)的光催化性能。当SDS添加量为2 g时,C,S-TiO_(2)的光催化性能最优,对RhB的光降解率达94.75%,催化剂经5次循环使用后,RhB的降解率仍保持在90%左右,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
    • 王运运; 张宇泽; 韦建卫; 曾晖; 赵明; 杨川; 冯文林; 马增威
    • 摘要: 全无机无铅钙钛矿Cs_(2)TiBr_(6)具有光电特性良好、带隙可调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光吸收材料。为改善Cs_(2)TiBr_(6)的相关性能,我们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方法,针对Pd、Cl掺杂的Cs_(2)TiBr_(6)钙钛矿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Pd取代Ti后产生杂质带,将原来间接带隙的Cs_(2)TiBr_(6)转变为直接带隙材料。用25.0%Pd掺杂后,晶体带隙值降低26%,掺杂后的晶体在320~415 nm近紫外光区吸收能力加强约50%,在645~900 nm的红外光区及近红外光区的光吸收能力加强约134%。在此基础上,将Cl与25.0%Pd共掺杂时,Cl掺杂不仅可以把Pd的形成能在单掺的基础上减小约9%,而且Cl的不同掺杂位置对材料的光电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 王理明; 孟淑雅; 李梦瑶; 张爽; 宗秀雨; 敖冬; 刘婷婷
    • 摘要: 采用等离子体法和光化学沉积法制备出Au-N共掺杂TiO_(2)纳米管(Au-N-TNT)电极,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循环伏安(CV)、和瞬态光电流(I-t)分析。以Au-N-TNT为工作电极,对四环素进行了光电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Au-N-TNT管口处出现Au单质纳米颗粒,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的光吸收率都明显增加,且在可见光范围吸收峰红移;循环伏安和光电流的结果表明共掺杂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光电流密度约为纯TNT的6倍。Au-N-TNT光电催化降解四环素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0.2 mmol/L氯金酸掺杂条件下的光电催化降解速率最高,达到0.07744 min^(-1)。
    • 唐华纯; 李中波; 张亮
    • 摘要: 低余辉碘化铯晶体的开发对于碘化铯晶体在现代安检及医疗CT设备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原料纯化处理,去掉对晶体余辉有明显影响的杂质,然后采用共掺杂的方式,以改进的布里奇曼法生长低余辉碘化铯晶体,研究了该晶体的闪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碘化铯晶体的余辉值约0.31%@50 ms,远低于常规碘化铯晶体的余辉值。
    • 牛永; 王盼
    • 摘要: 如何提高V_(3)O_(4)材料的居里温度,是此半金属材料应用于自旋半导体器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不同位置的Cr和Ce共掺杂对V_(3)O_(4)自旋极化的影响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理想V_(3)O_(4),Cr和Ce共掺杂降低了V_(3)O_(4)的自旋极化率和总磁矩.但是当Cr和Ce共掺杂都占据A位,都占据B位,以及分别占据B和A位时,其铁磁态稳定性和居里温度都会有极大提高,其中Cr和Ce共掺杂都占据A位时可以最大化提高其铁磁稳定性和居里温度.以上研究为提高V_(3)O_(4)的铁磁稳定性和居里温度提供了有效途径,进一步促进了半金属V_(3)O_(4)材料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
    • 张鹏会; 李艳春; 刘东; 潘凯涛; 胡怀生; 胡浩斌
    • 摘要: 室温下,以硼酸、硝酸铟和硝酸铈为前驱体,采用超声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制备B,In-TiO_(2)和In,Ce-TiO_(2)光催化剂,并用XRD、XPS、UV-Vis DRS、FT-IR和SEM等对其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其在太阳光照射下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共掺杂能显著改善TiO_(2)表面形态,增加活性氧物种的数量,所制备的TiO_(2)催化剂均为锐钛矿;在B,In-TiO_(2)中,填隙B离子的B2p与O_(2)p轨道杂化形成混合价带,部分In取代TiO_(2)晶格中的Ti,形成Ti-O-In结构,使带隙变窄,光催化活性增强。在In,Ce-TiO_(2)中,Ce的氧化物能与TiO_(2)形成异质结间的相互作用及共掺杂In和Ce元素对TiO_(2)电子结构的协同作用,使TiO_(2)的吸收边红移,带隙变窄。太阳光照射下,B,In-TiO_(2)和In,Ce-TiO_(2)降解RhB的速率常数分别为0.7907和0.8525 min^(-1),RhB降解率超过了99%。
    • 常峥峰; 黄力; 姚晔; 王虎; 纵宇浩; 高义博; 于洋
    • 摘要: 通过添加助剂可以提高催化剂脱硝活性,因此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d、Nb共掺杂的V-Mo/Ti脱硝催化剂,并采用XRD、N_(2)-吸附脱附、H_(2)-TPR、XPS、NH_(3)-TPD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Nd、Nb改性后的催化剂H_(2)还原峰峰顶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说明加入Nd、Nb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程度;V-Mo-Nd-Nb/Ti催化剂的O_(α)含量最高,有利于其脱硝性能;Nd和Nb的共掺杂催化剂的整体脱硝活性要优于V-Mo/Ti催化剂,在210°C下催化剂的脱硝效率能够达到71.8%,还能减少N_(2)O的生成。该催化剂还具备优良的抗SO_(2)、H_(2)O性能,反应28 h后,催化剂的脱硝效率依然能达到93%左右。
    • 刘德权; 彭文昊; 李庆娜; 周文理
    • 摘要: 为了提高蓝色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光量子效率(PLQY)和降低铅的含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阳离子协同掺杂策略,将K^(+)和Sr^(2+)分别取代CsPbBr_(1.5)Cl_(1.5)QDs的Cs^(+)和Pb^(2+)。采用热注射法制备了K^(+)/Sr^(2+)共掺的CsPbBr_(1.5) Cl_(1.5)QDs。研究结果表明:与CsPbBr_(1.5)Cl_(1.5)QDs(PLQY=8.46%)相比,K^(+)/Sr^(2+)共掺量子点的PLQY提高至32.65%,平均荧光寿命从7.3 ns延长至13.4 ns。基于荧光光谱,吸收光谱,高分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和衰减曲线的结果分析,量子点PLQY的提高和荧光寿命的延长源于晶格收缩和表面钝化的协同作用。
    • 丁璨; 高振江; 胡兴; 袁召
    • 摘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析方法的CASTEP软件,计算了Ni、C单掺杂和共掺杂SnO_(2)的晶格参数、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布局,结果表明:单掺杂和共掺杂均使得晶胞体积略微增大,禁带减小,且仍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在价带顶和导带底产生杂质能级,其中Ni-C共掺杂时禁带最小,杂质能级最多,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导电性也就最好.共掺杂时费米能级附近的峰值有所减小,局域性降低,原子间的成键结合力更强,使得SnO_(2)材料也更加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