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文献19055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法学、法律适用、法制博览等; 公序良俗原则的相关文献由18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赛红、耿蓓、孟俊红等。

公序良俗原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19055 占比:99.05%

总计:19237篇

公序良俗原则—发文趋势图

公序良俗原则

-研究学者

  • 彭赛红
  • 耿蓓
  • 孟俊红
  • 周辉斌
  • 喻莉雯
  • 常春
  • 拱祥
  • 时小云
  • 林伟滨
  • 柳凤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亚文; 李紫琦
    • 摘要: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但在司法适用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形式上该原则界定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在方式上该原则的适用不规范,出现向一般条款逃逸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问题。除此之外,该原则的类型化也不健全,具有本土类型化条件缺失和滞后性的问题。结合该原则的相关理论实践和域外经验可以进一步完善其司法适用。应当构筑该原则的本土化内涵与外延,统一相关表述、明晰内涵外延、充实本土化内容。同时,还应建立该原则司法适用的动态体系,完善立法体系,树立价值体系,明晰规范体系。除此之外,应从建立框架性类型化规制方法和引入价值补充两个方面健全该原则的类型化。
    • 常春
    • 摘要: 公序良俗原则在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判活动中被普遍援用,但就目前的劳动司法实践情况来看,该原则的适用存在着多种乱象。诸如,与其他法律原则混用;僭越规则而滥用;沦为“道德审判”的工具等。究其原因,在于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不明确性、裁判者本身的缺陷以及缺乏合理裁判规则的指引,导致传统的概念思维容易“失灵”。因此,有必要对该原则进行类型化适用,即在考量劳动法特性的前提下,按照公序良俗原则三大功能的指引,在适用时区分不同的类型进行建构,明确具体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以此促进公序良俗原则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过程中得以规范适用。
    • 常春
    • 摘要: 公序良俗原则被广泛适用于劳动争议案件,但其并未在我国劳动法中得以明确确立,以致裁判者可能面临超越“依法司法”的风险。由于公序良俗原则的引入契合劳动法演变的私法社会化路径、符合劳资伦理的价值需求、有利于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目标,故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显名化处理。应当注意的是,鉴于劳动关系的特性,公序良俗原则中的公共秩序部分仅可用于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而不应将其适用于劳动者。同时,司法机关还应出台系列指导案例形成案例群以促进该原则的类型化适用。如此,劳动法既可以达到吸收公序良俗原则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也不至于受到民法价值体系的干扰。
    • 马玉梅
    • 摘要: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全力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村规民约、家庭家风做到最大化发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乡村建设是我国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依法治国首先也要依法治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条文的形式正式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法典颁布对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我国民法典体现的社会秩序出发,探究公序良俗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体现及适用的困境,并探索相应的适用路径,以期实现乡村善治。
    • 徐蒙
    • 摘要: 文化产品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文化产品内容做了若干禁止性规定,但仍然大量的低俗、炒作、有害文化内容游走于灰色地带.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有必要引入公序良俗标准对其进行判定并加以规范.论文结合当下的内容监管现状和困境,从分析公序良俗的内涵入手,结合立法、执法实践,分析公序良俗原则对于文化产品规制的意义.
    • 刘欣
    • 摘要: 近日,"倒奶"事件反映出的选秀乱象,引发争议不断。5月8日,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清朗·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专项行动,针对网上文化娱乐乱象问题,重点整治互联网盲目模仿、低俗恶搞、内容涉黄、浮夸出格等各类低俗化娱乐化炒作乱象,严厉打击各种以吸引眼球.追求流量为目的的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原则的网络行为,严厉打击网站平台炒作违法失德人员、劣迹艺人行为。
    • 杨碧玉
    • 摘要: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中公序良俗原则对继承法的立法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民法中明文规定,民事活动的开展应当尊重社会道德,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破坏国家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为前提。即为公序良俗原则。为更好地了解其对继承法的影响,本文通过探析公序良俗的内涵和功能,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次阐述公序良俗原则在继承法中的指导地位。并针对公序良俗原则对继承法一系列影响做出相关分析讨论。
    • 梁宵
    • 摘要: 近年来,以浙江"包养协议"案因违反公序良俗被裁定驳回为代表,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定驳回起诉案件呈泛化趋势,并出现了一些乱象:一是在裁定驳回起诉上与立法旨意不协调,适用范围扩张等;二是存在公序良俗原则的滥用.迫切地需要对滥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定驳回起诉的案件进行合理的规制.本文试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提出规制方式.
    • 孙艺玮
    • 摘要: 公序良俗原则是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包括善良风俗和公共秩序,二者分别对应"道德"与"秩序"价值.公序良俗原则对合同行为的规制,体现在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和保护中,这一原则也当然适用于格式条款的效力判断问题.在合同问题中,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中的概括性规定,承担着为相关领域引入宪法基本权利规范的任务,填补合同条款中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基于对宪法权利的保护,不应只注重公序良俗对公共秩序的保障作用,还应发挥善良风俗对合同行为的规范作用.对于侵犯基本权利的格式条款,公序良俗原则对格式条款的调整作用不应被过度限缩.
    • 曹兴权; 王婷婷
    • 摘要: 鉴于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委任关系以及董事是公司主要管理者的特殊身份,董事离职补偿纠纷的裁判思维应从劳动法转向合同法,并回归董事自我交易本质的公司法逻辑,嵌入公平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作为判断是否获得补偿以及如何补偿的基本准则,构建对董事离职补偿进行限制的程序机制与实质审查标准。程序机制,包括公司内部离职补偿决策权配置以及离职董事参与机制。前者主要指股东(大)会享有最终决策权、一般排除董事会决策权、辅之以监事会的监督;后者主要指离职董事的知情权、陈述权及议价权。是否补偿乃至补偿额度的实质审查,主要考虑董事离职原因、董事剩余任期以及董事薪酬水平三个要素,应引入违反忠实义务被解除职务的离职补偿约定无效、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合理水平的董事薪酬限额规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