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己

克己

克己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宗教、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克己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宝魁、连谏、乐爱国等。

克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100.00%

总计:100篇

克己—发文趋势图

克己

-研究学者

  • 毕宝魁
  • 连谏
  • 乐爱国
  • 何可人
  • 何燕
  • 侯水仙
  • 傅兴国
  • 傅蓉
  • 刘世祥
  • 刘丹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伟
    • 摘要: 理学与心学继承以前的修养观,又采纳佛学与道家的一些观点与方法,形成了更加系统的修养论。在修身上,理学与心学的五位创始人程朱(程颢、程颐与朱熹为理学一系)陆王(陆九渊、王阳明为心学一系)都有一种勇猛精进的态度,因为修身要面对两个“强敌”——内在的精神困扰与外在流俗的压力,它们是如此强大,没有一种勇士的气概决然不可能“成人”,更不用说成贤为圣。
    • 郭卫华
    • 摘要: 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不仅在过去沉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也涵育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彰显道德崇高性的克己精神;爱之情与伦之理辩证统一的仁爱精神;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品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作为一种传统,遭遇到一系列阵痛:克己精神的超功利性与市场经济逐利性之间的激烈碰撞;传统仁爱观的封闭式道德自治模式与现代社会开放性特征之间的冲突;现代陌生人社会对传统情义道德观的强烈阻隔。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要从阵痛中获得新生,应当立足于现实需要,通过传承与创新的动态交互开拓出新的境界,继续为人类当前和未来生活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 王占彬
    • 摘要: 身心关系是王阳明思想中的重要论题。其中,他在回答学生萧惠的问题时所阐发的躯壳与真己之合一,对研究其身心观有重要意义。王阳明的为己之学可分为“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们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进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紧密联系,使得躯壳和真己获得现实的统一。王阳明认为,真己是躯壳的主宰和根基,躯壳是真己的载体和官能,保全躯壳的根本方法就在于成真己、致良知。真己即天理,亦即生生之理,这是身心统一的本体论依据。王阳明的身心合一思想影响了泰州学派的“保身”“安身”理论,也对当今养生观念有一定启发。
    • 刘泉
    • 摘要: “克己”在孔子提出的儒家心性工夫的核心范畴,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张载工夫论是宋明理学的标志理论之一,但其“克己”观一直未受重视。在张载著作中,对“克己”的征引颇多。以禹、颜回为克己的代表,以颜回的研几为克己的原则,以下学上达概括克己的过程,以反礼、行法、集义等具体方法配合学者、大人阶段的工夫。同时,以复性作为克己的核心目的,强调以内合外来实现仁义。《东铭》《克己诗》均体现了张载的“克己”境界与实践诉求。
    • 何燕
    • 摘要: 中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着许多优秀的德育理念,这也为当今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从德育主体的角度看,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蕴含了德育要以“我”为萌芽,来唤醒个体本身的道德意识进行自我觉醒;佛家的“戒定慧”思想诠释了德育要从个体本心出发,致力于内心平静,心静则易思考,从而生出德育的“慧根”。从德育实施者的角度看,道家的“无为”思想彰显了德育要实施者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即是适当做“减法”。
    • 宁俊伟; 孙效文
    • 摘要: 王常月的师道观以一种自律的方式,对道教内部做出了整合,以达到光大全真教的目的.本文借用"破迷""续命"两个概念阐明了师道的基本职能,阐明了全真道传承中对于师道的认识,通过世俗和宗教两个层面论证了师道的主要来源,为全真道修习的可实施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最终得出了"以己为师"这一与前人有所不同的结论.以克己、诚心作为修炼的主要方式,不仅仅是对阳明学的阐发,更为道教在往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 沉玲
    • 摘要: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陆澄问阳明先生,静养的时候也感到思路清晰、心智澄明,但是遇到具体的事就感到不相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王阳明答道,这是由于只懂得静心修养,却不去下功夫克制自己,这样的话,身静了心却没有,遇到事仍然应付不了。人只有在事上磨练,才能不管外界条件如何都坚持自己的原则。
    • 盖立涛
    • 摘要: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礼治思想.孔子还进一步追问了"礼之本",对礼的根据和合理性做出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追问"礼之本",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认为仁为礼之本,为礼寻找到新的内在精神."从周"是孔子礼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孔子又强调了克己修身的功夫,把礼的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孔子"以仁释礼",建立了仁礼合一的思想体系,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 南山
    • 摘要: 2014年春节后,从事杂技表演多年的徐克己看到妻子王永秀退休后无所事事,经常嚷着赘肉太多,该减肥了。徐克己在杂技团是独轮车演员。为解闷学独轮车,引来大爷大妈当学员王永秀对玩独轮车不自信,说骑自行车有时都撞大树,这一个轱辘的还不得摔跟头?徐克己说,骑独轮车时要保持平衡,身体多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可以强化腰腿灵活性,是减肥的有效运动方式,不妨一试。听丈夫说了骑独轮车的诸多好处,王永秀决定挑战一下自己。
    • 刘丽莎; 文碧方
    • 摘要: 许孚远上承湛若水、唐枢,下启冯从吾、刘宗周,是明代具枢纽地位的思想家。许孚远以“克己”为宗旨,对“克己”的强调贯穿他为学的始终。他的“克己”思想不仅承袭了王学“心即性”的心本体论,而且将朱学之严苦实修的工夫论融摄进来,形成了他独特的“克己”思想。他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克己思想,与甘泉学派师承影响和纠心学流弊现实需要两个方面关联甚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