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为
健身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体育、预防医学、卫生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248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新西部(下旬刊)、科教文汇、健与美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等;健身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代启羊、胡靖平、谭圣洁等。
健身行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482篇
占比:99.73%
总计:52622篇
健身行为
-研究学者
- 代启羊
- 胡靖平
- 谭圣洁
- 余婷
- 关铁强
- 刘建平
- 周佳平
- 喻瑜
- 张筠
- 张雷
- 徐云
- 戴国清
- 方熙嫦
- 曹虎愚
- 李苗
- 李超红
- 李鹏飞
- 柳慧玲
- 罗丹
- 肖鹏
- 袁茂林
- 赵雷鸣
- 郭建强
- 高秋平
- Guang LI
- Guo Zeliang
- Xu Cuihua
- Zhe LIU
- Zhijian ZHAO
- 么广会
- 代春玲
- 任亮
- 何立
- 余玲元
- 侯继军
- 储亚娟
- 党凡荣
- 冯明丽
- 冯秀华
- 冯艳丽
- 刘喆
- 刘宏
- 刘少鱼
- 刘志强
- 刘志民
- 刘昌亚
- 刘明帅
- 刘晓懿
- 刘晶
- 刘林箭
-
-
宋丽娟;
马翠
-
-
摘要:
目的探讨居民特征与健身行为的关系,以及居民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寻求激发居民健身行为的有效途径,以期帮助居民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法以重庆市18~65岁年龄段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了15项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访人员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等多项核心指标。在分析过程中,利用图表直观展示居民的健身基本情况,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居民项目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庆健身居民健身时长多为30~60 min(占41.48%),健身目的多为强身健体(占63.57%)、保持身材(占42.50%),健身支出金额普遍不高。不同的项目参与者在性别、健身时间段、健身频次、健身目的、每周健身时长等方面有明显区分,各个项目的生活状态不同,例如大球项目的参与者多为男性,年龄21~35岁,每次健身时间60 min以上。结论不同健身项目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健身频率、健身目的、健身时间段、健身时长等综合了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态、健身需求的因素上有明显区分。各项目适合的生活状态不同,例如跑步、健身房项目和小球运动仍然是男性和女性最为喜欢的体育锻炼活动项目,球类运动项目受到男生欢迎;主要以个人单独锻炼和朋友共同锻炼为主。
-
-
王守都;
黄晓州;
叶星理
-
-
摘要:
以浙江L大学954名大学生为样本,以大学学生健身需求与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证分析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健身需求与行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旺盛强烈;每周体育健身次数、每次体育健身时间、每次体育健身强度下降;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场地不足、设施缺乏、宣传缺失、学校要求、同学影响、健身氛围、体育教学等。建议:加强体育健身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完善高校体育设施,提升体育健身资源调度与管理水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
-
赵雷鸣
-
-
摘要:
本文对健身行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从社会学以及哲学的视角对健身行为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健身行为从生存之道到追求健康再到多元化需求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了身体美学对当下健身文化与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健身文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大众树立理性的身体观作为健身行为的指导,避免健身文化、行为误区,为健身行为的多元化发展和全民健身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
-
赵雷鸣
-
-
摘要:
以大众健身为研究对象,在当下大众体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和运动促进健康理念被广泛推崇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大众健身行为的项目特点和大众健身目的与动机分析。对大众健身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大众健身文化与行为的特点:1. 追求时尚的健身文化 2. 注重形体健身的健身房文化 3. 追求调适身心、健康生活的健身文化。为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
-
刘雷;
史小强
-
-
摘要:
为深入探讨明星直播健身对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该文以刘畊宏直播健身爆红现象为研究缘起,立足当前我国线上健身环境,综合信源可靠性理论、信源吸引力模型与心流理论,通过对561名观看过刘畊宏健身直播操的用户进行调查,采用PLS-SEM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直播明星的专业性、吸引力、互动性特质通过正向影响受众观看直播健身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受众的健身行为意向;(2)直播健身内容的有用性、易用性、娱乐性特征通过正向影响受众观看直播健身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受众的健身行为意向;(3)健康意识在受众心流体验与健身行为意向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结论:(1)直播明星的专业性、吸引力、互动性特质是在线主播影响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2)直播健身内容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娱乐性特征是影响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3)健康意识是受众心流体验与健身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调节因素。基于此,为进一步发挥直播健身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
-
汪锋
-
-
摘要:
高职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标准及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对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高职体育课程特性、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存在:课程价值取向模糊;课程教学内容单一;课程健身功能弱化;课程文化元素缺失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康取向多元学科体系,分层技能教学,自我健康管理模式,校园体育文化引领的课程体系,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健身活动参与率、耐力数据及竞赛成绩.
-
-
高昊天;
王昊宇;
刘少鱼
-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得到数据,使用 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一些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
王铮
-
-
摘要: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靖江市康美健身俱乐部会员健身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健身俱乐部会员以中青年公司员工、事业单位、公务员为主,他们具有较强健身意愿;健身项目以有氧操、跑步、单车为主,健身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每周锻炼2-3次的人数最多,持续时间大多在30分钟以上;在健身强度的选择上,感觉累、一般的比例高;在健身消费上,以年卡、半年卡为主;影响靖江市康美健身俱乐部会员健身行为因素分为自身时间因素和教练员水平、经济能力因素等.
-
-
陈召;
方慧;
张红学;
柏开祥
-
-
摘要:
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现依赖于全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形成,研究全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基本特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可实现对全民体育健身行为形成的预测,并为全民体育健身行为形成提供最优策略,以充分调动大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该研究选取郑州市某小区的500户512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汇总数据进而对不同传播形势下的全民健身行为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在Matlab数学软件中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该研究建立三种传播方式影响下的全民体育健身行为改变的动力学模型:人际间传播下全民体育健身行为演化模型、大众媒体传播下全民体育健身行为演化模型、人际间传播与大众媒体协同传播下全民体育健身行为演化模型;数值仿真计算结果显示:人际间传播形式主要提高了居民健身活动的有效接触率,在150天左右(第22周),基本上都变为经常健身的人群;大众媒体传播形式提高了居民健身活动的信息输入率,在260天左右(第37周),基本上都变为经常健身的人群;人际间传播与大众媒体传播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居民健身活动的转化率,在110天左右(第16周),基本上都变为经常健身的人群.三种传播方式的全民体育健身行为演化机制显示:该研究可预测不同传播条件下群体体育健身行为发展规律,分析群体体育健身行为形成的原因和关键因素,为群体体育健身行为的形成提供最优策略.
-
-
赵春梅;
贾宝童;
赖燕威
-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以微信运动对惠州市高校大学生健身行为影响为研究对象,对惠州市两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关注并使用微信运动的群体较高,使用微信运动的步数统计、好友排名、点赞等基础功能最多,步数挑战等功能使用频率较低;微信运动步数过低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而且女生焦虑程度明显大于男生;62.41% 的大学生为了步数排名而增加体育锻炼时间,而且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因为微信运动步数而改变了出行方式,少部分学生偶尔采用刷步来增加运动步数,总体利大于弊。建议微信运动增加更多的功能,例如运动轨迹追踪、卡路里消耗、用户激励、低步数提醒等功能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
-
张筠;
高晓雯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平和体质(健康体质)大学新生和气虚体质(偏颇体质)大学新生的健身行为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寻找气虚体质与健身行为的相关性.指出气虚体质是大学新生中最常见的体质类型,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分析其成因主要与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尤其是高中学习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用脑过度、休息时间严重不足、高考压力过大和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有一定相关性;大学新生中兼夹体质普遍存在,且发生率高于相关报道,原因待究;气虚型体质大学新生的体育健身行为处于较低水平,每周健身频次和每次健身活动持续时间均低于平和质大学新生,且明显低于参加体育活动≥3次/周、每次体育活动≥30min的体育人口界定标准。由此说明:缺乏体育锻炼与气虚体质的发生,二者联系密切;通过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在一定范围内能有效地改善气虚体质状况。对于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气虚体质的机理及如何对气虚体质进行有效干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Guo Zeliang;
郭泽良
- 《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针对中国古典气功定义不统一的现状,本文拟对中国古典气功的定义展开探讨,这将有利于破除对中国古典气功的神秘感和种种主观臆测,从而达到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目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气功这一瑰宝.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气功是古人在认知气具有自动升降出入这一根本运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外力按摩、意识引导、肢体导引和呼吸调节等形式影响气的升降出入,从而取得强身健体功效的一种锻炼方式.其理由有三:一是"升降出入"是古人关于气的运动属性的最根本、最深刻层次的认知,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二是古人与气有关的种种健身行为、技术和各种层次的经验理论都是以气的"升降出入"这一根本原理为其理论前提.三是关于气的其它属性的研究和应用不属于中国古典气功定义的范畴.
-
-
郭新艳
- 《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创新指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新的思想、技术、事物或行为方式,创新扩散理论是从群体层面分析和解释一种新的想法、技术、事物或行为被传播和采纳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其基本构成要素为创新、扩散、扩散渠道和扩散发生的社会系统,这一理论范式向人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已将创新扩散理论在健康促进研究和实践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来分析体育锻炼行为在城镇居民群体中传播和扩散的特点,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提出干预的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在认知、态度、意向等方面,随着个体体育锻炼阶段的深入,对创新行为的相关知识更丰富,认知更明确,健康行为的认同感更强烈,行为障碍更少,行为意向更强烈。体育锻炼行为属于预防性创新,预防性创新是指为了避免某一时刻发生某种不希望的结果而需要在当前及时采取行动的一种新想法。预防性创新中的行为后果很难或者较难被事先感知,所以人们的采纳率可能会比较低,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干预。研究中发现,年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因素,大众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手段在体育锻炼早期阶段能够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达到干预预期效果,而作为较为有影响力的权威人物,意见领袖和变革推动者在个体形成体育锻炼行为规律之前,对体育锻炼者行为的引导和信心的建立尤为重要。但是外界干预手段虽然能够在短期改变个体的行为,并不能在行为的长期维持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体内部锻炼动力是其锻炼行为改变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这为体育锻炼干预手段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
-
-
李鹏飞
- 《第四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摘要: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竞争是资本的竞争,而健康人力资本却是个人和一个地区竞争的第一资本.体育作为提升人体机能从而健康是考察人体体质的重要指标,所以全面了解区域人群健身活动状况,不仅有利于对该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程度的科学描述与评价,更关系到整个地区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存在问题,1)健身中单周内健身次数偏低;2)平均每次健身时间适中,强度和负荷偏低;3)健身项目单一。建议:虽然受访人群大多数都能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单由于体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致使多数人认为活动既是健身,健身就可提高运动能力就可防病治病,显然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鉴于这些问题通过建立性别、年龄、当天状态结合运动训练学理论结合大众健身观点, 设计有单周锻炼次数项目时长结合Borg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分级标准制定健身模型以供参考。
-
-
-
王岩慧;
李帅;
李希春
- 《2011北京现代北京马拉松科学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以参加2010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北京各高校业余马拉松大学生选手为调查对象,旨在以北京高校大学生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意识与行为为研究内容,通过较大范围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意识与行为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促进北京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马拉松运动和全民健身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
王岩慧;
李帅;
李希春
- 《2011北京现代北京马拉松科学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以参加2010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北京各高校业余马拉松大学生选手为调查对象,旨在以北京高校大学生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意识与行为为研究内容,通过较大范围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意识与行为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促进北京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马拉松运动和全民健身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