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四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青海多巴
  • 出版时间: 2016-08-02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探索高原低强度训练对肥胖青少年身体的影响;丰富高原低强度训练理论;为高原体育运动的大众化、商业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平原训练相比,低强度的高原有氧训练更能够在身体指数、脂肪总量、体脂率上对肥胖青少年的减脂训练产生更积极的效果。高原低氧训练在降低肥胖青少年血糖和调节胰岛素水平方面,与平原低氧训练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而前者还会导致血糖水平小幅度有升高。由于5~6周期间,体脂率和脂肪总量下降显著,因此继续延长高原低强度训练时间是否能对肥胖青少年减脂起到更好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评价SF-36量表在亚高原地区公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中的信度和效度.对所处亚高原地区的甘肃省省直机关公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与实际测试.SF-36量表是问卷调查的一部分.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SF-36量表.按照SF—36量表的计分规则计算各条目和维度的得分,并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信度检验采用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结构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检验。研究表明,1.Cronbachsα系数与分半信度显示,SF-36量表在甘肃省省直机关公务人员测评中具有良好的信度。2.结构效度。SF-36量表的理论假设为,量表测量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同的概念,PF、RP、BP与生理健康强相关(r>0.70),与心理健康弱相关(r<0.30),FS、RE、MH与心理健康强相关,与生理健康弱相关,HG、VT与两概念呈中度相关(0.30<R<0.70)<span>。结果与理论假设有所不同,表现在:(1)多出一个因子(社会因子);(2)各个维度与因子的相关系数与理论假设有别。可能的原因是:(1)样本的职业特征;(2)样本的文化背景差异。
  • 摘要:高原低氧环境可使机体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量增加,抗氧化机能增进,从而使毛细血管密度和生体心肺功能提高,携氧能力增强.同时,红系细胞的生成量受低氧与运动的影响较大,是反映生体机能变化较敏感和反映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而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低氧暴露及运动对红系细胞的影响更不同,本研究对大鼠采用不同海拔及组合模式的低氧暴露和运动方法,通过红细胞等指标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低氧适应和机体氧传递能力。研究表明,在3500米及以下的4种不同海拔高度下,无论是低氧暴露还是低氧运动,红系细胞RBC、Hb、Hct均表现了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表明在低氧是影响血细胞升高的重要因素;而在3500米及以下的4种不同海拔高度下非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 红系细胞RBC、Hb、Hct 升高幅度运动组高于非运动组。说明在低氧环境下复合运动负荷更能促进血细胞RBC、Hb、Hct生成; 从不同海拔高度血细胞的而升高幅度来看,2200+3500米组合式模式运动升高幅度均高于其他海拔高度,说明2200+3500米组合式模式更能有效的促进红系细胞生成量,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机体氧传递能力和有氧能力。
  • 摘要:山地自行车比赛中,运动员受到对手的干扰程度远远低于球类、摔跤等对抗性项目,比赛成绩更多的决定于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水平.而在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差别很小,因此运动成绩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表现出的速度节奏.主要分析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山地自行车比赛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节奏,以探索速度节奏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1.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比赛中表现出的耐力水平是决定比赛结果的主导因素,同时战术也是决定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比赛中体力的分配是战术的典型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速度节奏的变化。2.从代谢的角度讲,相同平均速度前提下,匀速比变速更加节省能量,也更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成绩。比赛中功率输出维持在一定强度,有利于速度节奏的稳定。骑行成绩的离散程度越低,速度节奏波动就越小,有利于运动员创造良好成绩。骑行成绩离散程度越高,骑行速度波动就越大,运动员单圈承受的负荷相对越大,若运动速度大大高于临界速度还会造成无氧能力的过快动用,会导致代谢副产物的迅速堆积而引起速度下降,影响随后的发挥。3.山地自行车比赛第一圈骑行速度均较快可能的原因是:山地自行车比赛的开始阶段至关重要,随着比赛的进行,赛道变窄会造成超车困难,运动员一般比赛初期就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比赛初期运动员体能充沛,可以保证较快的骑行速度。最后一圈骑行速度较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代谢副产物堆积、能量物质储存不足,运动员不能维持原来的功率输出、速度下降。4.山地自行车比赛持续时间在90分钟作用,UCI建议男子完成比赛的时间为120~135分钟,女子为105~120分钟。持续时间1小时以上的项目,能源物质的利用是比赛获胜的关键。第5圈的赛程正是开始后1小时,可能是结果2的原因。
  • 摘要:通过建立大鼠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强度运动后,将其转移至增压舱内在0.2-0.3MPa(绝对压力2-3ATA)的压力环境中恢复的动物模型,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强度训练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对大鼠腓肠肌组织中LDH酶活性的变化对大鼠腓肠肌疲劳恢复的影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其中A组为安静对照组,B组为自然恢复组,C组为0.2MPa增压1h恢复组,D组0.2MPa增压2h恢复组,E组为0.3MPa增压1h恢复组,F组为低氧运动后自然恢复组,G组为低氧运动后0.2MPa增压1h恢复组。增压辅助干预后C组(0.2MPa 增压1h恢复),E组(0.3MPa 增压1h恢复)大鼠腓肠肌LDH的活性上调;G组(低氧运动后0.2MPa增压1h恢复)与F组(低氧运动后自然恢复)相比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增压辅助方法干预的恢复组LDH 活性上调可促进腓肠肌乳酸至丙酮酸的代谢,此过程可减少腓肠肌中乳酸的含量,增加对腓肠肌能量的供应,有助于高原低氧环境运动后机体的疲劳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中利用高压氧舱通过增压辅助训练手段对运动员氧运输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跟踪实验等方法以16名世居或久居高原的中长跑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4周增压辅助高原训练期及2周观察期间氧运输能力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实验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在实验期间持续下降,并在进仓实验结束后(第4周)下降到最低值,且红细胞(RBC)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在整个实验阶段较为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1)高原低氧环境增压辅助训练使RBC、HB、HCT降低,其可能的原因是机体对RBC与HB要求量减少以及EPO的表达受到抑制等有关。(2)高原低氧环境增压辅助训练对减少骨骼肌和心肌损害,降低细胞通透性,改善心肌细胞缺血和缺氧状况,改善高原缺氧引起机体能量供应有着积极的作用。(3)高原低氧环境增压辅助训练不仅能迅速消除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避免疲劳的积累,还能充分调动机体的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
  • 摘要: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竞争是资本的竞争,而健康人力资本却是个人和一个地区竞争的第一资本.体育作为提升人体机能从而健康是考察人体体质的重要指标,所以全面了解区域人群健身活动状况,不仅有利于对该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程度的科学描述与评价,更关系到整个地区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存在问题,1)健身中单周内健身次数偏低;2)平均每次健身时间适中,强度和负荷偏低;3)健身项目单一。建议:虽然受访人群大多数都能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单由于体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致使多数人认为活动既是健身,健身就可提高运动能力就可防病治病,显然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鉴于这些问题通过建立性别、年龄、当天状态结合运动训练学理论结合大众健身观点, 设计有单周锻炼次数项目时长结合Borg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分级标准制定健身模型以供参考。
  • 摘要:首次对高原环境下参加比赛的中外自行车运动员的Hbmass等血液指标进行研究,探讨高原环境下缺氧和比赛所引起的生理性适应中对血液指标的影响和变化规律,进而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高原适应能力和竞技水平提供数据依据.研究表明,高原地区比赛,低氧和运动负荷刺激能够促使高原和平原运动员的血液指标出现高原诱发型增长,且对未习服的平原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Hbmass出现显著增加,机体血液的携氧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机体的保护性血液渗透机制会在高原环境下出现急性增强,并通过增加血浆容量、稀释血液浓度,同时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血液的流量速度等保护性适应变化来保证机体的氧运输能力。
  • 摘要:通过测量研究甘肃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的骨密度值,即T值[(测定值-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与Z值[(测定值-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平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研究亚高原地区公务员群体的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风险.为开展公务员健康教育、普及科学有效的健身方式,提升机关公务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1)年龄和性别是影响人体骨含量的重要因素。骨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同年龄女性下降幅度较男性相比要大。(2)公务员群体中,25—30岁年龄段的女性,50%的人骨质流失的情况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常感觉到的腰酸背痛的症状,多半已是骨质疏松早期症状;男性到40岁以后骨含量开始逐渐下降,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如果平时有抽烟、饮酒的习惯,自身如果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那么骨流失的概率要高于同年龄段的其他男性。(3)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影响人体骨密度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务员群体中,有户外运动习惯的人与平时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相比,具有更好的骨量状况和更低的骨质疏松风险;日常生活中有高钙饮食习惯的人群骨含量要高于低钙饮食习惯人群。所以对机关公务员群体来说,日常工作之余保持适度的户外运动以及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可有效减少骨量丢失,降低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 摘要:备战北京奥运会时,2006年1月在昆明召开了由刘鹏局长亲自主持我国体育史上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备战2008奥运会高原训练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原训练研究和实践的广泛开展.自此我国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人数、科学化水平及训练成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高原训练从理论到实践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平台。目前,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基本保持了相对较为成熟的格局,部分成果已在全民健身中开始实践;而竞技体育高原训练的实践则由盲目参与进入了理性选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营造低氧环境变得越来越容易。如,低氧训练研究室、低氧房或低氧帐篷就可以提供运动员随时进行低住高训、高住低训和高住高训等低氧训练,同样,可以对运动员的训练或休息进行缺氧的刺激,在平原即达到高原训练的效果,且其训练较到高原去训练更容易控制。面对世界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广大教练员的思想和观念更加解放了,训练创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竞技体育逐步由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更多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如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在创新和发展中不断被广泛使用。
  • 摘要:目的:急性低氧会造成胃肠道不适,本项目研究Ghrelin信号通路在不同低氧时间对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机制.方法:24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组(N组)、低氧12h组(H1组)、低氧24h组(H2组)和低氧48h组(H3组). 方法:24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组(N 组)、低氧12h 组(H1组)、低氧24h组(H2组)和低氧48h组(H3组)。低氧组分别暴露低氧房中(10.2%O2)。低氧各组在完成既定的低氧暴露时间前、后称重,于低氧环境下取材(取胃底部分和下丘脑)。蛋白质芯片法测试胃组织炎症因子IL-2、IL-4、IL-10、MCP-1 和TNFα的蛋白含量(货号QAR-INF-1-2,RayBiotech);RTPCR法测试胃组织Ghrelin和下丘脑组织GHSRmRNA 表达水平,以18s为内部参照基因(QIAGENQT0103687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Ghrelin相对密度;Westernblot法测试下丘脑GHSR蛋白表达水平。以上各指标进行组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结果:(1)低氧干预后体重较干预前出现下降,随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体重降幅逐渐增加(H1组1.1%;H2组2.8%;H3组3.0%)。(2)H1组IL-2、IL-4、IL-10、MCP-1和TNFα的蛋白含量较N组显著上升,H2和H3组炎症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H1组(0.49±0.06)GhrelinmRNA水平较N组下降,而H2组(1.45±0.14)和H3组(3.79±0.54)GhrelinmRNA水平出现显著上升;H1组(0.85±0.09)和H2组(0.86±0.35)GHSRmRNA水平较N组下降,而H3组(1.99±0.3)显著上升。(4)H1组(0.84±0.09)胃组织中Ghrelin相对密度较N组出现下降,而H2组(1.56±0.15)和H3组(1.73±0.23)较N组显著上升。(5)低氧干预各组下丘脑GHSR 蛋白水平较N组均出现下降,且H2组(0.35±0.06)和H3组(0.48±0.04)较H1组(0.74±0.12)下降显著,但H3组较H2组有上升的趋势。 结论: 低氧暴露对大鼠胃组织Ghrelin及受体GHSR的调控作用可能是低氧影响机体摄食行为、胃组织炎症因子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 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 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 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 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 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 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 摘要:分别从生理及遗传基因的角度探究高海拔人群与低海拔人群之间的差异,揭示高海拔人群的高原适应性本质.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近五年有关高海拔人群与低海拔人群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差异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高海拔人群具备更好的有氧运动能力、更有效的氧运输效率、更大的静息通气量、更高的血氧饱和度、更低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在低氧环境下肺血管收缩反应性降低的能力。同时,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学研究揭示了高原性自然环境选择的独特性,有利于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人类高原适应性的形成机制。对于加深对高原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以及治疗和避免高原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 摘要:高原训练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进行运动训练,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游泳比赛奖牌(计93块)获得者中,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美国弗拉格斯塔夫(Flagstoff,2134)训练过因此高原训练的作用是积极肯定的.本研究通过对为期4周的海拔1888m 的高原训练期间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之间变化关系进行分析, 探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强度评价的简易指标。研究表明,SpO2、晨脉可以反映机体对于高原训练适应的个体特征和疲劳恢复情况,从而反映运动员对高原训练的适应程度;用单位心率的血氧饱和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准确。
  • 摘要:目的:探讨国内高原训练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高原训练(Altitudetraining)是指在高原的低压缺氧环境中进行训练,运动员承受高原和运动的双重缺氧刺激,从而利用高原适应和训练的合并生理效应来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的一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有关高原训练领域的文献,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到核心领军人物及研究单位,力图清晰、准确地揭示该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 方法: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集2006-2016年有关高原训练的文献,结合文献计量学理论,引入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工具,设置检索主题为“高原训练”,共检索出1474条,为了提高样本代表性,通过人工逐条筛选,得有效文献1271条,数据处理结束时间为2016年4月18日。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国内高原训练领域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来源机构等文献的外部特征做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找到合作关系及主要研究阵地。探讨高原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的关键节点及研究前沿新趋势等,为中国高原训练的研究提供参考。 结果:高原训练领域文献逐年稳步上升,高炳红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体育类院校及高原训练基地的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各项目训练实践与方案的探索、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同模式高原训练方法的探索以及高原训练的科学监控与负荷强度的把握等。未来研究趋势向短时间无氧供能项目扩展,量化训练负荷分析训练效果,加强科研保障重视个性化监控发展,但高原训练中对负荷特征以及运动员个体差异缺乏系统研究。 结论: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探求国内高原训练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使人们能以一个更宏观的文献视角来梳理发现该领域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客观上也为研究高原训练的学者们提供思路及参考。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热量饮食及及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慢性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机体主动脉血管机能水平的异常改变,而血管病变被认为是大部分慢性疾病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预防血管病变,维持主动脉血管正常的机能水平对预防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主要通过对参与者进行心肺耐力,身体成分和血管机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了解心肺耐力,身体成分和血管CAVI,ABI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不同等级心血管风险相关指标的差异性,探讨体适能对主动脉血管机能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适能和血管机能水平均发生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肺耐力和体成分与CAVI和ABI有关,可以间接反映出早期血管僵硬和阻塞程度。肥胖是诱导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心肺耐力与肌肉含量可能是影响慢性疾病的保护因子。
  • 摘要:目的:第25届奥运会,我国在游泳项目上一鸣惊人,女子在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上获得4金;第26届中国遭遇滑铁卢仅女子乐靖宜,在100米自由泳上获得1金;第27届中国队退出金牌竞争舞台;第28届中国队卷土重来,由罗雪娟率领的中国队在100米蛙泳上获得1金;第29届北京奥运会,刘子歌东道主作战在200米蝶泳项目上,获得本届奥运会游泳项目唯一的1金;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异军突起,男子孙杨在400米、1500米自由泳上获得2金,女子叶诗文在200米、400米混合泳中获2金,焦刘洋在200米蝶泳中获得1金.其中,男子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女子叶诗文在400米项目上,两人更是打破世界纪录。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战略部署的调整,游泳成绩突飞猛进,男子破茧成蝶,女子风雨漂摇。虽然我国在伦敦奥运会游泳项目上总体表现不俗,但与巨无霸美国相比,我国差距甚大。未来我国游泳何去何从,不但取决于我国的内部调整,还取决于国际的整体发展,要了解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对历届成绩进行总体分析,找出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游泳项目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伐,同时,也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GM模型原理发展系数进行判定,表示系统发展的快慢。游泳是以时间为单位的竞赛项目,负号表示成绩呈发展态势,其绝对值越大表示发展越好;相反,正号表示成绩呈衰退发展态势,绝对值越大表示衰退越厉害。 结果:第23~30届奥运会游泳男子短距离仰泳、混合泳发展较快,如美国名将菲尔普斯在伦敦奥运会上,在禁止“鲨鱼皮”泳衣过后还能把成绩定格在1分54秒左右,难度极大,比第23届时整整提高了7.15秒。女子发展快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接力和短距离蝶泳项目上,自由泳项目男女发展普遍缓慢。总体来看,男女各项均呈发展状态,男子总体发展快于女子,女子提升空间、开发潜力更大。 结论:第23-30届奥运会游泳冠军成绩,除男子100米蛙泳发展较慢外,男女其他各项目均呈发展态势,男子短距离仰泳、混合泳发展较快;女子主要集中在接力和短距离蝶泳项目上,男女自由泳普遍发展缓慢,男子70%项目发展优于女子,女子提升空间、开发潜力更大。
  • 摘要: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中许多的田径项目的纪录都被打破,并且保持了很久的时间.这也表明了不同的海拔对于田径比赛的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海拔对于不同田径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影响,以期对世界纪录的设立以及运动员对个人最佳成绩的评判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不同的海拔对有些田径比赛项目的成绩有影响。海拔的升高对于比赛的成绩是有益的(例如:短跑、三级跳远、跳远、链球)。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海拔的升高对于有些项目的成绩也是有巨大的损害(例如:中长跑、铁饼项目)。而海拔对于田径的其他项目的成绩影响较少。田径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应该明白不同的海拔对于田径不同的项目的影响是不一样,应该根据海拔的不同来调整比赛的节奏或者改变相应的比赛战术。
  • 摘要:为提高运动员的抗缺氧能力及有氧运动能力,改善并巩固技术动作,河北赛艇队进行了两次高原训练.通过机能监控及专项运动能力测试评价连续两次高原训练效果.研究表明,连续两次高原训练效果有一定的累加性,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提高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两次高原训练期间的平原训练期是对第一次高原训练的恢复及第二次高原训练的生理、心理准备。根据不同的比赛要求,可以在同一年度内连续安排两次高原训练,高原训练效果可以持续到高原训练后2周。
  • 摘要:对近年来国内运动训练学领域提及频次较高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探讨,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相关概念进行讨论与辨析,结合运动员的'健康权'问题,从我国运动训练的发展及其沿革的角度,强调了我国引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迫切性,从该理论在保障运动员的持续健康的效用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对这一理论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进行思考.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多种表达实质上都涵盖着运动训练领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概念,其中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为最多,目前缺乏一个绝对权威的界定。但从我国最新学术论文普通接受的使用的名称来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叫法目前占据上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源自美国,训练实践中应注重与亚洲人的生理特点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吸取其理论精华。迷信高强度训练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运动训练要求,不少从业者易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运动营养、运动心理、运动恢复等相关因素相割裂,这不符合运动训练的发展方向。“三从一大”的运动训练思想体系还具有很大的操作惯性,要彻底更新理论和方法要从体育师资和成人教育培训等多方面下手。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不同运动功能、不同主体、不同运动项目进行结合,这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不同于过去传统训练理论之处,也是目前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领域有待关注的。
  • 摘要:甘肃耐力项目特别是自行车、中长跑,在甘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一直都能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将,自行车队更长期享有'陇原铁骑'的美誉,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高原及亚高原人的运动天赋及合理掌握高原训练手段.提出自然环境造就了成才的生理优势,家族遗传及家庭体育氛围对成才有重要影响,改变命运、寻找出路是成才的原始动力,启蒙教练在成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摘要:国内外目前对中长跑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方法、训练监控以及疲劳恢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出现的带有共性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则较少涉猎,缺乏系统研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等相关人员必须面对和要经常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常常阻碍训练和比赛的效果,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本文正是基于目前中长跑项目尤其是女子中长跑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我省乃至我国的中长跑项目上台阶、上水平以及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关系密切,建立了大鼠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期间观察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率的变化规律,为提高低氧训练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6周不同海拔低氧暴露与运动双重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FOG 肌纤维百分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大鼠比目鱼肌SO、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3500m运动后高于暴露组。提示在2200+3500m低氧复合运动模式下运动,有助于提高大鼠肌肉有氧代谢能力。6周不同海拔单纯低氧暴露及中强度低氧运动不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的转移。
  • 摘要:运动疲劳恢复是决定高原训练成效的关键因素,研究采用增压辅助进行恢复,探讨训练后快速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手段,为建立高原训练恢复模式等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进行疲劳性运动后,应用0.2MPa1小时的增压恢复方式可减少大鼠体重下降幅度、延长力竭运动时间、缓解肌肉组织形态改变程度,利于心脏功能维护、增强低氧适应能力、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提高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从而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 摘要:探讨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比赛期间对运动员血液护照(ABP)的影响,进而为训练和高原缺氧所引起的生理性适应对ABP产生影响的强度提供数据依据.研究表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强度的自行车比赛会造成运动员血液中的Hbmass、Ret%、[Hb]浓度等指标含量出现增加,但同时也会使机体血液的稀释能力得到增强,血浆容量增加;当高原低氧暴露与大强度训练同时发生时,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期间运动员对ABP的影响不会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造成异常数据出现的情况有限且符合预期的生理变化。本研究认为大多数其他项目的训练和体育赛事的海拔高度不会显著影响运动员的ABP个人档案,不会造成假阳性的结果。
  • 摘要:网织红细胞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生长发育为成熟红细胞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能够更早期、更全面地反映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观察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网织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为评价高原训练的效果提供参考.提出RET%和RET#可以作为预测此类型高原训练效果的敏感指标,但需要进一步结合成熟红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对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负荷进行合理安排。
  • 摘要:本研究通过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血液指标的变化,以及高原前后运动能力的变化,客观评定少年游泳运动员参加高原训练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少年游泳队员8名,年龄12.86±1.32岁,运动等级均为二级。在云南昆明(1890米)进行了为期21天的高原训练,高原期间每周进行血液指标的测试,同时观察记录运动员训练情况,在高原前第4天和高原后第5天进行100米和1500米自由泳测试,记录了相应的运动成绩。研究表明,高原训练能够提高青少年游泳员的有氧能力,以无氧能力为主导的100米成绩无明显变化,高原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机体刺激较深,应注意高原后恢复过程。
  • 摘要:高原训练利用高原缺氧环境与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尤其对耐力性项目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运动与缺氧环境的双重刺激,导致疲劳较早出现,从而影响训练进度、打乱训练周期,是目前关注并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整理出目前高原训练中疲劳恢复手段以及相关实验结果,包括人体结果和动物实验,归纳出目前高原训练疲劳的恢复手段。提出,疲劳的恢复是高原训练中所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在消除疲劳的过程中,营养学手段是保证身体代谢正常以及疲劳恢复的基础,同时综合利用其它包括按摩、氧气吸入以及水疗等疲劳消除手段,才是最佳疲劳恢复手段。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复合适宜的健身运动对高平原中年人免疫能力的影响. 方法:以86名高原西宁(2260米)、西安(400米)、余下(400米)45-55岁中年人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高原组(居住在西宁2260)的男女,平原组居住在西安(400米)的男女,对照组居住在西安余下(400米)的男女.在实验前、实验1-3周末及观察期末抽取晨空腹静脉血3ML测试血清补体含量C3、C4。 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高平原男女以及平原对照组男女C3的含量在训练及观察期均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原男女血清C4含量与基础值相比,在高原3周和观察期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高原男女及平原对照组男女血清C4含量与基础值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中,血清补体C3、C4 的含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升高和降低改变。说明本研究采用的高原低氧环境的健身方法较合理,有利于高平原中年男女在高原进行旅游、健身等。
  • 摘要:间歇性低氧训练可引起短暂的急性低氧血症,常用于刺激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而使其产生生理性适应,但有关重复性小剂量的间歇性低氧暴露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改善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肺通气量增加和心动过速是低氧应激时最明显的心肺反应,但低氧刺激引起的通气反应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会影响氧平衡反应;研究还发现急性低氧暴露时动脉压力感受器介导的心率反应并无变化。目前尚不知道重复性小剂量的间歇性低氧暴露能否改善氧平衡反应和化学感受性反射控制的心动过速反应。因此,对2周间歇性低氧训练后急性低氧暴露时氧平衡反应和心动过速反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揭示,2周常压下间歇性低氧暴露可以有效地增强低氧血症时的氧平衡,改善低氧血症时的心血管反应。
  • 摘要:我国的男子50公里竞走与20公里竞走相比,距离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运动员司天峰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3小时37分16秒获得宝贵的银牌,这已经是我国50公里竞走名次历史的突破。50公里竞走与国际竞技水平相比,在训练理念、技术、体能方面有一定差距。2013年第12届全运会男子50公里的竞走运动员吴钱龙(男,1990年01月30日生)以3:51:35夺得冠军。本文主要采用生理学监控的方法,运用训练学的规律,分析总结了吴钱龙在备战过程中训练安排,旨在总结规律,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客观依据。吴钱龙采用2450米的高原训练获得了较好效果,教练组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生理生化监控,合理调控了负荷安排,平原过渡平稳,高原训练效果转化明显,取得了佳绩。建议今后继续延续科学监控,进一步扩大监控群体,特别是需要追加对高原上技术训练对肌肉本体感觉影响的研究。
  • 摘要:随着人们对低氧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低氧设备的简易化,健身房中设立低氧训练减肥也逐渐得到推广.目前公园已经成为健身人群中的常用场所之一.基于此深圳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体育学院联合研究移动健身房这一经营模式,开启了一种健身新模式.在调研中得到了广大公园健身人群的欢迎和憧憬。但是,在国内外的资料中相关研究较少,几乎空白。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的科学的达到健身、瘦身、减肥的目的呢?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本课题以不同人群为受试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提出低氧移动健身房在已有低氧训练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健身训练实施,并且能够得到理想的健身训练效果,实现减肥、健身、强体的目的。今后需要在不同体能水平、不同氧含量条件下的健身训练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 摘要:近红外脑光谱是非侵入性的脑影像技术,这一技术以血液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能实时、动态地监测局部脑区氧合水平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的测量工具,近红外光谱在低氧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近年来近红外脑光谱在低氧研究中的进展作了回顾,总结其研究特点与不足.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低氧环境大脑监控的研究工具,但是相关研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拓展、整合相关研究指标,特别是将基于脑功能指标如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脑氧饱和度等指标和传统的心率和呼吸等指标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研究优势;二是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应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被试的心理需求及个人的心理特质来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以达到最优化效果;三是加强低氧研究的神经机制探讨,当前低氧环境运动的神经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尽管各种假设都得到部分研究支持,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摘要:自2012年9月起,我研究团队已对同一实验对象(甘孜藏族自治州体校中长跑队)进行了高住高训、高住高练低训和平原训练实验,通过运用不同高原训练模式,在制定有效合理的训练计划基础上,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参赛成绩.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避免平原参赛出现醉氧嗜睡现象,本实验在常用高原(康定县,约2600 米)加入了亚高原训练地点(泸定县,约1600米)作为平原参赛前的过渡高原,使教练员在赛前可安排高强度训练课,让运动员逐步适应富氧环境。研究表明,运动员进行12分钟跑测得的最大心率随跑距增加而降低,反映运动员心贮备量增加。运用交替训练能够使运动员承受较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负荷,且完成质量较好,专项成绩有所提高。世居高原青少年长跑运动员进行该交替训练前应具备高住高练和平原训练基础,建议教练员在运用该交替训练时监控运动员的晨脉指标。
  • 摘要:甘孜州境内康定县(海拔约2600米)、泸定县(海拔约1600米)、雅安市境内天全县(海拔约500米)三地距离较近而海拔差较大,能够在一天内实现任意两地间的往返———在传统自然高原训练模式(即高住高练、高住低练、高住高练低训等)的启发与应用下,利用三地的地域优势进行交替训练,摸索出较为适合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方法,同时,也为建造四川省高原训练基地的可行性提供实验性依据。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选择短时可以转换的自然环境,通过增加或降低海拔高度的方法,能够对运动员的肌体产生新刺激,提升高原训练的实效性和利用率,达到降低高原训练成本的目的。利用自然高原地域优势进行多梯度交替高原训练,运动员的参赛成绩得到提高,说明高原训练方法的选择应用与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较高相关性,也为建立四川省多梯度自然高原训练基地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性。
  • 摘要:通过对甘孜体校中长跑队运动员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赛前备战阶段训练进行实验研究,利用高原—平原训练,高原—亚高原—平原训练2种不同海拔梯度模式进行交替训练,以期提供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赛前备战阶段不同海拔高度训练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探索出哪种不同海拔梯度训练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世居高原人群有氧能力方面的先天优势,使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在比赛中,并获得比赛的胜利.提出,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较好,长距离持续跑的能力突出,但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训练会阻碍运动员保持“高速度”持续跑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速度素质是影响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专项成绩提高的决定因素;在高原—平原阶段的专项测试中,运动员下高原后的前三天出现了运动成绩的高峰,但是在第四天后运动员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原反应”,专项成绩起伏较大;高原—亚高原—平原模式的训练,可做为世居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平原参赛前的有效过渡平台。
  • 摘要:世居高原人在耐力性项目上的先天优势已被大多数进行高原训练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认可,而对于这类人群从事短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并不多见.本实验挑选5位来自世居高原(康定县,2600米)的少年进行短跑训练,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运动水平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论证世居高原人群从事短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世居高原少年具有进行短跑项目的身体素质条件和体能基础条件,位移速度和最大力量方面表现优异,但需要提高爆发力(发力方式)。在对世居高原少年进行短跑训练时根据其身体发育特点(如较平原少年发育晚2年左右)和心理发育特点(内向、敏感等)进行训练安排,特别是身体素质敏感期对协调和灵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高原训练中应注意对强度的把握,要充分考虑海拔高度对训练的影响,并对参训运动员进行脉搏测试,根据运动员的脉搏变化和恢复情况合理安排训练间歇时间。
  • 摘要:三江源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为摔跤、射箭、赛马、押加、藏棋、藏牌等;三江源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进行,不受性别、年龄、场地的限制,可以自由娱乐,缓解心理情绪、宣泄郁闷心情,并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健身作用,在当地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具有较高认知度,群众基础较为深厚.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组织体系,加强对民俗民间体育的组织宣传;推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保持民俗民间体育的传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加强对民俗民间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保护;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健全民俗民间体育竞赛体系,民俗与现代并重积极开发和开展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依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扩大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针对西藏老年人2014年的体质监测824例(其中男性407例,女性417例)数据进行科学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西藏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西藏老年男女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指标仅有肺活量指标,安静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三项身体机能指标并无明显性别差异。那曲地区老年男女性收缩压、舒张压均大于拉萨、林芝,体现出那曲地区老年人患高血压风险高于其他两地市。乡村老年男性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城镇,故乡村老年男性患高血压风险也显著高于城镇老年男性。城乡老年男女性肺活量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城乡老年男性安静心率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乡村老年女性的安静心率平均值则明显高于城镇。综上所述,西藏城镇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普遍强于乡村老年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