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利湿
健脾利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9042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广西中医药、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健脾利湿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建家、付立家、傅咏南等。
健脾利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042篇
占比:99.67%
总计:79301篇
健脾利湿
-研究学者
- 付建家
- 付立家
- 傅咏南
- 刘健
- 刘小萍
- 周艳伟
- 朱跃兰
- 李江
- 查国林
- 梅姸
- 樊瑞红
- 毛丹丹
- 王宇静
- 王建平
- 王彦
- 王燕
- 祝凤仪
- 聂玮
- 谢燕
- 赵恒侠
- 郭转玲
- 陈宇阳
- 陈水生
- 霍介格
- 马融
- 黄文
- 黄静瑶
- 一凡
- 丁明辉
- 丁桂花
- 丁红卫
- 丁群
- 万树全
- 丽娟
- 乔倩
- 于华林
- 于海军
- 亓静
- 付中学
- 付滨
- 代巧
- 任丽曼
- 任娟娟
- 任雨芳
- 伏予君
- 何秀萍
- 何笑
- 何艳华
- 何裕民
- 余丽娟
-
-
马玉航;
卢益萍
-
-
摘要:
湿邪为湿疹发生的关键因素。“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治病求本,应以健脾利湿为湿疹的治疗原则,同时注意顾护饮食与情志,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
-
-
摘要:
薏米,学名薏苡仁,为禾本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其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湿、清热除痹的功效,适用于脾.虛湿盛所致的水肿、脚气等。健脾利湿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液,脾胃虚弱则运化水液的功能就会减弱从而导致水湿停留于体内,临床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泄泻水肿等症状,用薏米治疗有较好疗效。
-
-
-
-
摘要:
原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做法:牛肉切小块,先在锅内汆一下,捞出沥水。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功效: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
-
刘永乾;
李华南(整理)
-
-
摘要:
组成:土茯苓、山慈菇、清风藤、车前草、金钱草、萆薢、徐长卿、白豆蔻、黄柏、白术、苍术各15克,薏苡仁30克,重楼、蒲公英、川牛膝各10克。用法:日服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
-
-
-
摘要:
冬瓜薏苡粥/用料/冬瓜150克,薏苡仁50克,枸杞适量。/做法/①冬瓜切小块,薏苡仁清洗干净,枸杞清洗干净。②锅中加水,将冬瓜块、薏苡仁一起煮熟。③下人枸杞,焖5分钟,即可食用。/功效/具有健脾利湿、消脂减肥之功效。
-
-
薛应斌;
顾展丞
-
-
摘要:
胃上皮内瘤变(GIN)是胃黏膜发生癌变前的一个特殊阶段,逆转GIN对于胃癌的预防至关重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微观病理表现,伴发GIN的慢性胃炎可以“痞积”作为其中医病名。本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湿热痰瘀毒互结,治以健脾养胃、行气利湿、化痰祛瘀、解毒散结,临证需辨清寒热,重视消痞化积,以达到逆转上皮内瘤变的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
-
陈宇阳;
黄静瑶;
赵恒侠
-
-
摘要:
王孟庸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主要以脾虚失运、三焦气化失职所导致的水道失调为本,脾肺肾气虚、津液内停、湿邪内生、湿滞成痰、痰湿郁滞久滞化瘀致使机体代谢障碍形成为标;疏风散结类药物贯穿治疗的始终,主要以健脾利湿为法,配合疏风散结、化痰活血行瘀等方法,则湿池之邪难以留滞,经络运行畅通,病无由以生.
-
-
陈宇阳;
黄静瑶;
赵恒侠;
王孟庸(指导)
-
-
摘要:
王孟庸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主要以脾虚失运、三焦气化失职所导致的水道失调为本,脾肺肾气虚、津液内停、湿邪内生、湿滞成痰、痰湿郁滞久滞化瘀致使机体代谢障碍形成为标;疏风散结类药物贯穿治疗的始终,主要以健脾利湿为法,配合疏风散结、化痰活血行瘀等方法,则湿池之邪难以留滞,经络运行畅通,病无由以生。
-
-
韩德承
-
-
摘要:
处方来源,二陈丸处方来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由于半夏和陈皮是二陈丸的主药,而半夏又以陈者为佳,因此称为二陈丸。方中姜半夏为君药,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辅以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和中化饮;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佐使。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而黏、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症。此药能祛湿、消痰,使气机通畅、脾得健运,上述诸症可解。
-
-
于华林;
任娟娟;
玄鸿雁;
魏芹;
燕彩霞;
王达;
耿为民;
陈树泉
-
-
摘要:
撷取1则临床验案,动态分析水湿困脾型鼓胀的治疗过程.治疗中围绕水湿困脾的病机,采用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为基本治法,方用五苓散加味.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变化,尤其是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采取切脾手术后,以五苓散加味辨证施治,灵活遣药.应对患者病情进展变化,分析临床思维变化的过程,益气健脾、利水渗湿贯穿治疗始终;当患者出现吐血,适当给予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的药物;脾切除术后,患者气血亏虚,更加注重在健脾益气补血的基础上进行利水渗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诊治应重视培土制水理论,以健脾利湿为核心治法,疏调脾胃升降气机,恢复脾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如此则水湿易去,病情有向愈之机.
-
-
-
-
杨华升;
杨薇
- 《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金匮要略·黄疸篇》的部分条文,结合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实践对条文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慢性肝病的病位在脾而不在肝,湿邪是主要病因,而脾肾阳虚是内因。并提出根据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应以健脾利湿、温补脾肾为主要治则,而应以苦寒通下为变法,反对滥用清热利湿、苦寒攻下的新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