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贷可得性

信贷可得性

信贷可得性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6269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2008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第五届中国金融学年会等;信贷可得性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继刚、孔荣、米运生等。

信贷可得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6269 占比:99.98%

总计:436377篇

信贷可得性—发文趋势图

信贷可得性

-研究学者

  • 董继刚
  • 孔荣
  • 米运生
  • 陈传梅
  • 马九杰
  • 仇娟东
  • 任乐
  • 何风隽
  • 刘澜飚
  • 张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红玉; 耿广杰
    •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欧央行)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货币政策由基于国债等优质抵押品调控短期政策利率目标转向直接购买特定金融资产调整中长期利率以及调整抵押品框架维护金融稳定,央行抵押品框架成为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抵押品框架这一事件,使用PSM-DID模型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调整背景下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的普惠效应。研究表明,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央行抵押品框架显著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并降低了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表明,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普惠效应在数字金融发展高水平区域和东、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建议货币当局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结构性缺口现状,适当拓宽抵押品框架边界,更好地发挥抵押品框架的结构性调控作用。
    • 陈东平; 丁力人; 张雷
    • 摘要: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利用《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讨区域法治水平变化对农户信贷资本获取以及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显示,提升区域法治水平可以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提高信贷可得性。同时,区域法治水平提高能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且直接效应大于通过信贷渠道所发挥的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区域法治水平提高可以直接改善小农户福利水平,并通过信贷渠道间接改善大农户福利水平。对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法律法规执行效率,培养农户法律意识,实现产权保护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 毛丰付; 周玉芳; 黄鹰
    • 摘要: 实体企业大量涉房与中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张力。实体企业利用“房”“贷”互动机制构建起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信贷通道”是理解这一反差现象的关键。本文选取2003—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担保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的视角,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企业经营性涉房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涉房在短期和长期内对信贷可得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密集型促进作用更大。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涉房通过增加抵押占比提高了企业信贷可得性;通过降低主营业务收入降低了企业信贷可得性。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本文所揭示的企业涉房与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实体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现状的理解,还有利于政府实施稳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创建良好的金融信贷环境。
    • 张金林; 邹凯; 肖鹏南
    • 摘要: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合使用为缓解金融排斥带来了机遇,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东部与中部地区次之,且异质性分析的结论证实其具有普惠性特征。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果仍然显著。微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信贷可得性,且提升效应在农村与城镇居民间没有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决策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启示。
    • 杨润慈; 石晓平; 关长坤; 蓝菁
    • 摘要: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机理,并检验风险分担机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运用PSM-DID方法、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农地抵押政策可以提高大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2)农地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是影响农地抵押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地抵押+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抵押+第三方组织”两种风险分担机制均能有效降低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进而可以强化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抵押政策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农地的处置风险,以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 樊文翔
    • 摘要: 如何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满足农户对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的需求,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提供了新思路。基于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论分析,利用来自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经验数据,从家庭层面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其正规信贷可得性和非正规信贷可得性,而且能够通过促进农户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间接提高其正规信贷可得性和非正规信贷可得性,体现了资本的增殖性、运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注重农户资本积累,平衡农村金融供给的盈利性和公益性目标。
    • 段超颖; 张文龙
    • 摘要: 从理论与经验角度研究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内在逻辑,以2006—201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银保监会公布的金融分支机构许可证数据与企业专利申请等数据研究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业竞争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体地,银行业竞争通过提升企业信贷可得性、提供企业商业信用水平路径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对于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银行业竞争能缓解融资约束,使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更加显著。
    • 秦海林; 刘岩
    • 摘要: 本文基于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9)],利用Tobit、OLS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信贷可得性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T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正规信贷还是非正规信贷,均可以显著激励农村家庭创业。OLS和Probit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拥有创业经历的样本中,正规信贷对农户创业的促进效果大于非正规信贷对农户创业的促进效果,且正规信贷对家庭创业的支持更具有可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缺少抵押物是加剧农村家庭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商品住房有助于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受居民金融素养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对农村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效果在家庭和地区层面上存在异质性特征。这些发现为金融助力农村家庭创业提供了实证支持。
    • 魏建; 刘璨; 张大红
    • 摘要: 基于全国9省18县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林权改革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林权改革对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务工和非农创业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证实,结果具有可靠性。从动态效应来看,农户的行为决策与投入决策具有一致性和持续性。机制分析表明,林地转出和信贷可得性在林权改革影响农户非农就业中具有中介效应,从农户非农就业类型来看,此中介效应只显著存在于农户非农创业过程中,对农户非农务工并不成立。此外,生计策略在林权改革影响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务工和非农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正向调节效应。
    • 孔鹏
    • 摘要: 农户在借贷过程中常常面临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问题,而金融排斥的根源在于农户缺乏合意的抵押品,而农地确权将有助于缓解农户在借贷过程中面临的缺乏抵押物的困境。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理论的分析,本文探究了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能够通过:(1)降低资产门槛、改善金融市场交易环境;(2)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固定成本和风险成本,有利于农民更容易参与到金融领域;(3)减少在筛选和处理信息时使用的财务部门的交易费用;(4)鼓励“标准化”的农民信贷资料,减轻对银行的软性信息的依赖度,降低农户获取贷款的费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