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地确权

农地确权

农地确权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财政、金融、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39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学术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6学术年会 等;农地确权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明忠、胡新艳、罗必良等。

农地确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4 占比:33.2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2.10%

专利文献>

论文:339 占比:64.69%

总计:524篇

农地确权—发文趋势图

农地确权

-研究学者

  • 罗明忠
  • 胡新艳
  • 罗必良
  • 冯华超
  • 米运生
  • 洪炜杰
  • 高强
  • 林文声
  • 王志刚
  • 王梦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柯文静; 周林毅
    • 摘要: 生产托管服务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基石.在绿色产业革命浪潮里,农地确权和生产托管服务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福建省950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厘清三者间存在的逻辑影响.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在整体上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生产托管服务特征变量在分化对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村子位置及交通运输情况对农户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显著,因此,为倡导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有效指引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服务体系;提升生产托管服务水平;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
    • 冯华超; 韩春旭
    • 摘要: 新一轮农地确权的政策绩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策目的与农民主观认知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农地承包关系稳定的认知与偏好。基于三省1333个农民调查数据,在系统考察农地确权对农民调整农地偏好的影响后,研究发现:(1)有40%的农民对农地调整仍然有强烈的偏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确权后仍会调整农地"。(2)农地确权可以降低农民的调整偏好,但这一影响要受到村庄农地调整实践的影响:在近期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确权对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提升效应更显著;当农民对确权后继续调整农地的预期较高时,确权对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提升效应不明显。(3)农地流转不一定会降低农民的调整偏好。今后要进一步稳定和固化承包权,加强确权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并进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逐渐转变农民的主观认知,使得其与国家的政策目的相一致。
    • 牛坤在; 许恒周; 迟旭
    • 摘要: 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分别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代理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从制度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二者在农地转出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了二者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规模对农地转出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而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强度均能显著提高农地转出概率,并且二者在总体上出现功能重叠,即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替代效应。但是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强度分别发挥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其替代效应逐渐不显著,且呈现互补效应趋势。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的交互项对农地转出对象和农地转出租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宗族网络显著提高了农地转向村外人的概率。从制度运行视角出发,引导减弱宗族网络对农地交易的干预和增强其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对进一步释放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亟须进一步探索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市场化交易的作用机制。
    • 许恒周; 牛坤在; 谭荣辉
    • 摘要: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降低农户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持续贫困的概率,其间接路径是通过促进农户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金融可得性在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中起到调节效应,金融可得性越高,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越大。对处于不同贫困脆弱状态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差异。上述结论对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并为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 陈江华; 黄珊; 周晓兰
    • 摘要: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虽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但为农地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中29个省份的3499个样本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地确权对农地转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转入农地的可能性越低;二是农地确权对农地转入的影响显著为正,相较于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的农户转入农地的可能性更高;三是农地确权有助于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转入的不利影响。为促进农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进一步完善农地确权政策,提高农地产权强度,增强农地产权排他性能力,进而为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 胡新艳; 许金海; 陈文晖
    • 摘要: 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服务外包的影响在学界引起了关注,但仍未见文献关注不同地权界定方式对农业服务外包的影响。利用广东省阳山县提供的“常规确权”和“整合确权”独特准实验场景,研究不同确权方式对农业服务外包的异质性影响,运用PSM-DID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确权,整合确权促进农户农业服务外包行为更加显著,提高幅度达到30.41%;但整合确权对不同环节、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服务外包行为的影响不一致,主要提升了小规模农户的整地环节外包程度。本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方式选择对农业服务规模经营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有必要分离出不同确权方式影响的细致差异。
    • 王楚祎
    • 摘要: 新发展格局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农村地区消费不足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与确权政策的推行时间线有重合,因此提出农地确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假说。通过文献归纳,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分析农村消费现状,以及造成消费不足的成因,再根据消费不足的成因分析农地确权政策的消费效应。
    • 姚志; 高鸣
    • 摘要: 在中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结束之后,回顾农地确权政策的演变历史:从产权界定到产权实施,总结了中国农地确权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基于文献论证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地力保护、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与实际效果,提出中国农地确权后面临的权利细化与衔接过渡现实问题,给出中国农地确权的改革路径。
    • 杨建云
    • 摘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都是在动员措施的影响下达成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阶段性特点,以社会动员理论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地流转、农村土地确权三项制度改革进行分析,详细解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流程、物质和精神动员措施,最后得出土地制度改革结果和一般规律。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致财政资源更多流向农村;农地流转并未扭转资源流动向城镇倾斜的趋势;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三个阶段的土地制度改革过程显示,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改革势在必行。物质激励以动员、配套制度建设的形式推出,动员与制度共同推进了农村改革的成效。基于此指明下一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 蒋妍; 李怡忻; 崔益邻
    • 摘要: 研究目的: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框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供需的影响。研究方法: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从需求面看,农地确权对提升农户贷款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已完成确权村庄的农户贷款意愿比未完成的提升15.8%;(2)农地确权对农户贷款意愿的提升受农户投资需求的影响,农户投资需求越大,农地确权提升信贷需求的作用也越大;(3)从供给面看,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具有正向影响,持有证书的农户申请农业投资贷款成功的概率比未持证的提升12.7%;(4)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受金融可及性的影响,农地确权对金融可及性较差农户的信贷供给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进一步增进农户产权意识和金融知识,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推动农村信贷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进而巩固农地确权成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