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互联网使用

互联网使用

互联网使用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73286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人口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第13届全国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等;互联网使用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单德朋、张永奇、曾鸣等。

互联网使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3286 占比:99.95%

总计:573558篇

互联网使用—发文趋势图

互联网使用

-研究学者

  • 单德朋
  • 张永奇
  • 曾鸣
  • 雷雳
  • 刘翠花
  • 丁述磊
  • 庞子玥
  • 曾湘泉
  • 李宏利
  • 李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薇; 谢雄辉
    • 摘要: 互联网使用推动政府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变革,并深刻改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行为参与和评价期望。从参与感、认知感、回应感、重视感方面构建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理论框架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利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检验互联网使用对于公众环境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公众环境治理内在效能感,特别是对认知感的作用尤为显著,但是对公众环境治理外在效能感产生负面效果。政府与公众关系之间有了新的张力;社会态度、受教育程度、户籍地会显著造成环境治理效能感产生异质性的评价。对此,应发挥互联网对于个体能力的助推作用;缓解环境治理现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缩小城乡间和群体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增强公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自信。
    • 罗蓉; 彭楚慧; 鲍新中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城乡居民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中已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文章基于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利用CFPS 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数据,并结合对应年份的25个省份的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文章计量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居民的家庭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家庭旅游消费随家庭平均上网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形关系;(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户主为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的家庭影响作用更大;(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对家庭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中介效用。文章对传统的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信息传播与消费者行为之间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和循环累积的强关系,同时也提出,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优化信息环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工作模式和休假制度是持续促进家庭旅游消费的重要措施。
    • 吴锟; 王沈南; 李鸿波
    • 摘要: 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考察金融素养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优化正相关;当把金融素养分为初级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时,初级金融素养仅对居民消费总量存在促进作用,而高级金融素养对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优化均具有显著正面影响;“互联网使用”和“信息交互”是金融素养提升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两条重要渠道。因此,应精准化实施金融教育以全面提高全民金融素养,促进消费扩容。同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理性消费理念的示范与引导,以充分发挥信息影响消费升级的渠道作用。
    • 郭润东; 王超
    • 摘要: 文章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两部分模型和工具变量估计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家庭出游决策以及旅游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出游概率,促进家庭旅游消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高收入家庭、青年家庭以及城镇家庭旅游消费影响更强;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增强社会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庭旅游消费。
    • 陈培彬; 朱朝枝
    • 摘要: 互联网在农村的嵌入加快了农业经营业态的重构与农户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户的社会资本积累与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赋能。为探究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及农户健康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综合运用Ordered Probit、OLS、Fixed-effect等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个体健康状况差异的微观作用机理,并探讨了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正向作用于农户健康水平的提升;为了解决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的反向因果关系,选取“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IV-Probit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得到验证;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健康的影响机制通过社会资本的部分中介效应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健康的促进效应表现为中青年组最高、老年组次之、青少年组最低且不显著的差序化特征,并且学历的提升会强化影响效应,影响效应在女性群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根据以上主要研究结论,进一步总结隐含其中的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户互联网使用技能、倡导离乡年轻劳动力利用互联网赋予家庭留守亲人情感慰藉以及利用互联网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等政策意义。
    • 张樱
    • 摘要: 深入探究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对于减轻家庭金融排斥程度、降低家庭贫困、提高家庭普惠金融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采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显著降低家庭金融排斥、信贷类排斥、投资类排斥和保险类排斥的概率,而且互联网使用对信贷类排斥的影响大于投资类排斥和保险类排斥;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获取渠道、增强社会互动、改善主观态度对家庭金融排斥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在城乡地区、不同学历、不同收入的家庭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推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对于推进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柳建平; 乔星星; 郑雪丹
    • 摘要: 文章基于2018年CFPS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模型替换和更换数据源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工具变量法和改变时间序列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的三个指标是否上网、上网时长和互联网获取信息重要程度既对农户创业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能通过社会资本、正规和非正规融资三种机制间接促进农户创业。
    • 许默焓; 宋阳
    • 摘要: 基于2019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Order Probit模型系统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互联网使用频率会显著提升居民的主观满意度,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这一促进效应依然存在.优化模型后,结论依然支持提高互联网使用率对居民主观满意度的正面效应.分样本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群体所获得的满意度要明显弱于其他群体.
    • 周立民; 邢海燕
    • 摘要: 法律认同是法律信仰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亦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公民的互联网使用对其法律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认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法律在权利保障范围及权利保障时效两方面的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探索全面依法治国及网络社会双重背景下公众法律认同的建构策略,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权利观是提升网络时代法律认同的关键环节之一;法律制度建设应将保护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原则,尤其应注意依据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种合理的新型权利的保护需求,及时做好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继续坚持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法律公关工作。
    • 吴锟; 王沈南
    • 摘要: 本文基于CFPS2018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认知能力对居民金融素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居民的认知能力能够显著地正向影响其金融素养;认知能力在居民之间存在群体性差异,即学历越高的人认知能力越高,女性的认知能力低于男性,高年龄组人群的认知能力低于低年龄组人群;使用互联网学习是居民认知能力影响其金融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研究结论表明,为了提高全社会的金融素养,有必要加强对居民认知能力的训练,并且这种训练需要考虑群体的差异性。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有助于社会内生性提高金融素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