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13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西部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导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作者电影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诗思、刘敏、刘飞等。

作者电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7.7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13 占比:92.21%

总计:3376篇

作者电影—发文趋势图

作者电影

-研究学者

  • 谢诗思
  • 刘敏
  • 刘飞
  • 刘高守一
  • 孙萌
  • 峻冰
  • 张超
  • 强立横
  • 徐元
  • 战宇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荔
    • 摘要: 在类型片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被奉为圭臬的当下,中国电影人依然有成为电影“作者”,赋予电影更多个人独创性的强烈需求。陈建斌就是这样一位“作者”,尽管到目前为止,其导演的作品只有两部,但他已显露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在叙事内容上让电影重返生活家园,促成观众的深度思考,同时,他以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并对商业化进行了适当考虑,兼顾了个性表达与观众的接受。这对于电影人而言,无疑有着示范与激励意义。
    • 赵登文; 刘广
    • 摘要: 《第十一回》是陈建斌继《一个勺子》后的另一部力作,其独特的戏剧化语言和章回体的叙事结构使影片独树一帜,“重复”的艺术性手法从影像中脱颖而出,成为陈建斌建构整部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策略。文章立足于对《第十一回》的文本分析,尝试使用计量电影学的一种可量化的方法进行个案研究,从道具(色彩、电视)、空间(汽车、舞台等)、人物(名字、命运)和话语四个角度来解读“重复”这一艺术手法在影片中的应用,由此探讨陈建斌作为导演的作者性风格。导演借助后现代主义风格,区别于电影市场中如开心麻花团队等制作拍摄的喜剧电影,利用看似荒诞的喜剧化表达进行悲剧的诉说,传达了应以善良与豁达的心态去克服困惑和虚无的人生态度。
    • 徐峥
    • 摘要: 法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影像壮举,凭借影响深远的新浪潮电影,以及法国先锋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扬起了作者电影的创作热潮。导演加斯帕 ? 诺深受这个浪潮的影响,他在继承了前辈们前卫的创作理念的同时,更是凭借对日新月异的电影后期手段接连制造出令人惊叹的影像奇观。他身上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新和技术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 袁运祺
    • 摘要: 狭义的“电影作者论”指的是法国色彩鲜明的电影实践及批评理论。1951年,著名电影批评理论杂志《电影手册》创刊,《电影手册》以“导演即作者”作为创刊主题,特吕弗顺延“用光写作”这一理念的发展历史,并延伸了其文化逻辑,向世界正式提出了系统的“电影作者论”。现尝试拓宽研究视域,探讨如何通过电影中电影装置的再媒介化创作作者电影,凸显电影作为大众最常接触的艺术种类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品位。
    • 王坤
    • 摘要: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电影以耐人寻味的时间体验追索普遍的生命历程,其创作最大的特征是用数十年的大跨度时间,使用同样的演员去延续同一个故事,堪称"人生的延时摄影".漫长的创作周期、带有审美向度的日常呈现、纪实主义的镜语体系及其充满思想锐度的密集对白等电影特质,在启发观众对于人生整体性的哲学思索的同时,无疑也是对电影观念的有效推进.本文在把握导演关于时间呈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关联起其叙事、主题、镜语等创作特征,探讨林克莱特电影的"作者性"及其深远意义.
    • 顿山
    • 摘要: 李安是一位胆略兼人的电影作者.他开放包容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横跨商业与艺术,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近年来,李安对120帧技术的执着探索却导致其作者主权在好莱坞体系下难以为继——李安还是那个"作者",《双子杀手》却不像是一部"作者电影".尽管该片的精神内核依然延续了李安原有的情感状态,但其视觉呈现和叙事策略都很大程度上向好莱坞类型模式倾斜,丢失了以往的作者性.
    • 金俊建; 严红彦
    • 摘要: 对同一主题的重复探索以及深入挖掘是"作者电影"的重要表现特征.本文认为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有三个反复呈现的主题:底层关注与人文关怀、父权的缺失与找寻、家庭的解构与重组.他在对影片主题的反复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
    • 李梦圆
    • 摘要: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仁义礼智信更是深入人心.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电影创作中多次用诗意的手法来阐述庄子的"仁义观".导演讲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在"异托邦"对母亲和故土的眷恋,"宇宙的囚徒"试图探求困境的出路.他把希望寄托在有着强韧生命力和独特生存智慧的民间,以及有着美好人伦的中国古老传统.同时导演对中国全球化之下的文化认同也有一定的担忧.
    • 仲峥
    • 摘要: 巴赞(Bazin)对宽银幕电影的思考根植于他的现实主义美学体系.他指出这本质上其实是段落镜头与蒙太奇镜头的美学之争.本文以维斯康蒂(Visconti)的影片为例,说明其如何利用宽银幕技术逐步实现巴赞所谓的审美化现实主义美学理想.
    • 孙萌
    • 摘要: 刘苗苗在《红花绿叶》《杂嘴子》《马蹄声碎》等影片中以真诚、质朴、纯粹的创作态度,将自我与生命投入到每一个镜头,呈现出人性的美好、善良、仁慈与宽容,让人们看到西北部苦寒的土地上,瘀伤疤痕处开出了绚烂的生命之花,抚慰人心。这些电影凝结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与诗情画意,从叙事结构、演员表演到辽阔的西部景观,都有一种被“陌生化”处理后生成的诗意,云淡风轻,沁人心脾,在深情脉脉中反映了人类理念、悲悯的情怀与重生的喜悦。这些影片有着作者电影的质地,简单精致,饱含着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态度,看似单纯平淡,实则静水深流,是刘苗苗导演对自己人生的独特体会,充满了人文情怀与神性光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