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FTIR

FTIR

FTIR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54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7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08篇;相关期刊551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博士生会议暨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江苏分册、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环境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FTIR的相关文献由472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瑾光、徐亮、翁诗甫等。

FTI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7 占比:89.36%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3.63%

专利文献>

论文:108 占比:7.01%

总计:1541篇

FTIR—发文趋势图

FTIR

-研究学者

  • 吴瑾光
  • 徐亮
  • 翁诗甫
  • 徐怡庄
  • 高闽光
  • 刘文清
  • 刘建国
  • 孙素琴
  • 张天舒
  • 童晶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漆才文; 尹艳山; 吴紫华; 陶建航; 王涛; 成珊; 刘亮; 陈冬林
    • 摘要: 使用马弗炉在温度为300°C~1000°C条件下制备煤灰,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三种技术研究了湘西煤燃烧过程中矿物质的演化规律。FTIR和XRD结果表明:湘西煤中主要含有高岭石、石英、锐钛矿、伊利石、黄铁矿和石膏等矿物;高岭石的Si—O伸缩振动峰(1031 cm^(-1))在温度为700°C时移动到1045 cm^(-1),表明高岭石转化为偏高岭石,当温度为900°C时再次移动到1087 cm^(-1),表明高岭石进一步转化为石英;高岭石的Al—O—Si弯曲振动峰(537 cm^(-1))在900°C时移动到559 cm^(-1),表明高岭石转化为莫来石;锐钛矿在500°C时热转化形成金红石;伊利石在900°C时热转化形成石英。XPS结果表明,湘西煤的Si2p和Al2p结合能随燃烧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升高到500°C时,非桥氧硅结构增加,部分铝氧八面体转化为铝氧四面体,当温度升高到900°C时,桥氧硅和铝氧八面体结构增加。
    • 赵爱春; 贺欣; 张廷安; 刘煜金; 叶鑫; 曾淼
    • 摘要: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发电所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年产量及堆存量巨大。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粉煤灰。酸法是从粉煤灰中提取有价金属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Fe^(3+)、Al^(3+)化学性质相似,相互分离较为困难,因此成为限制资源化处理高铁粉煤灰的主要因素。以P204为萃取剂、260号溶剂油为稀释剂,对高铁粉煤灰酸浸液(Fe^(3+)浓度为14.644 g/L,Al^(3+)浓度为12.944 g/L的硫酸铝溶液)中铁铝分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P204体积分数为40%、温度为60°C、相比为1:1、溶液初始pH为1.2的条件下反应20 min,Fe^(3+)萃取率达到92.2%,Al^(3+)萃取率不足1%,铁铝达到良好分离效果。FT-IR红外检测结果表明,Fe^(3+)在萃取过程中通过与P-O-H及P=O键结合被萃取进入有机相,而萃余液被蒸发结晶,经XRD检测确定结晶为Al_(2)(SO_(4))_(3)产品。
    • 王芳芳; 张小东; 平晓朵; 张硕; 刘晓
    • 摘要: 为了探究酸化预处理对煤的可抽提物组成及大分子结构的影响,采用HCl、HF对山西古交焦煤进行酸化脱矿物处理,并选取不同浓度的四氢呋喃(THF)对原煤(RC)及酸化煤(DC)进行溶剂抽提实验,借助色谱-质谱(GC-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了原煤、酸化煤的抽提物组成及抽余物的主要官能团和结构参数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溶剂浓度的增加,原煤和酸化煤的抽提率都有增大的趋势,酸化后,煤中矿物质显著减少,溶剂可渗性增大,抽提率明显增大,但酸化预处理对高浓度THF抽提率的增加效应不明显,原因在于高浓度THF溶剂已经能较大限度地抽提出焦煤中的可溶离组分,酸化预处理对可溶离组分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所以随着溶剂浓度的增高,原煤及酸化煤的抽提率差异呈现减小的趋势;酸化预处理后,煤样的富氢程度参数(I_(1))值明显减小,比原煤小了0.61,随着THF浓度的增高,原煤的I_(1)值先减小后增大,而酸化煤的I_(1)值先增大再减小,二者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芳构化程度参数(I_(2))和富氧程度参数(I_(3))明显增大,其中I_(2)值是原煤的2倍,I_(3)值为11.82,几乎是原煤的3倍,且原煤经不同浓度THF抽提后,含氧指数I_(3)值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酸化煤表现出减小的特征;脂肪结构参数(I_(4))明显减小,仅为原煤的8%,其抽余物的I_(4)值均远远低于原煤抽余物;酸化煤抽提物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极大减少,降低幅度范围为83.14%~89.64%,脂肪烃相对含量显著增大,是原煤抽提物中脂肪烃含量的5~26倍,主要包括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三烷等直链烃,其中C_(19)—C_(23)占抽提物总成分的79.17%;芳香类物质未见于抽提物中,原煤中也仅见于100%THF抽提物中,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研究认为,酸化预处理对煤中的脂肪结构和含氧化合物影响较大,对芳香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
    • 赵晓亮; 谢春磊; 杨雅萍
    • 摘要: 为探究老化对纳米膨润土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影响,将3%纳米膨润土加入到基质沥青中以制备改性沥青,然后对改性沥青和未改性沥青进行旋转薄膜烘箱(RTFOT)和两个周期的压力加热老化试验(PAV),在每一次老化后,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沥青的高温和中温流变性能,计算高温和中温连续分级温度;并且在每次PAV老化后对沥青进行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计算沥青的低温连续分级温度;最后,在每次老化后对沥青进行FTIR试验,测试沥青中亚砜基和羰基的变化情况,建立亚砜基和羰基与复数剪切模量G*和相位角δ的关系。结果表明:纳米膨润土提高了基质沥青的高温连续分级温度,降低了中温和低温连续分级温度,沥青的高温性能、疲劳性能和低温抗开裂性能得到改善;log(G*)和δ与吸光度(亚砜基+羰基)的决定系数都大于0.9,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 曾颖; 于清波; 张丽丽
    • 摘要: 目前,碳复合氮化碳用于对重金属铜离子的检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壳聚糖、双氰胺为原料,通过煅烧制备了碳复合氮化碳,并使用XRD和FTIR等分析方法,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50°C下,壳聚糖没有完全碳化,它本身的羟基、氨基等基团连接到了氮化碳上,从而提高了氮化碳的导电、吸附性能。对由不同比例的原料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电性能研究后发现,复合改性的氮化碳对铜离子具有更好的吸附能力,当壳聚糖与双氰胺的比例为1∶40时,材料对铜离子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检出限为1×10^(-6)mol·L^(-1)。
    • 袁宇杰; 杨英; 储明; 王吉龙; 吴亮; 周雨桐; 张田田
    • 摘要: 采用巢湖自然水体沉积物对Cu^(2+)和Pb^(2+)吸附研究,初步研究了投加量、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对其吸附结果的影响,在吸附实验中,拟二级动力模型优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和Cu^(2+)在缓流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红外光谱(FTIR)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中存在羟基、氨基、烷基、含氧基团等,这些基团对Pb^(2+)和Cu^(2+)的去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XRD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表面的物质为SiO_(2)、CaCO_(3)。
    • 马芳; 黄安民; 张求慧
    • 摘要: 利用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和二维相关光谱对乌木、东非黑黄檀、风车木和成对古夷苏木四种黑檀硬木心材进行鉴别和聚类分析。红外光谱显示四种木材中的主体成分为纤维素(特征吸收峰位置在~1370,~1158,~1034和~895 cm^(-1)附近)、木质素(特征吸收峰位置~2935,~1510,~1462和~1426 cm^(-1)附近)和草酸钙(特征吸收峰位置~1615,~1318和~781 cm^(-1)附近)。三种主体成分在四种木材红外光谱之间的相对峰强度H表明:乌木和东非黑黄檀中木质素含量较高,风车木中草酸钙含量较高,成对古夷苏木中含有一定量的脂类成分。根据红外光谱的差异性选取不同的波段,优选计算参数,分别对四种硬木心材进行相关系数判别分类和SIMCA聚类分析。相关系数判别分类模式识别中,成对古夷苏木中有一个样本未得到有效的验证,但是其余三个木材样品均得到了有效验证。SIMCA聚类模式识别中,四种木材心材之间的识别率、拒绝率和验证率都达到100%,说明不同木材之间没有重叠区域,可以完全的区分识别。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乌木与东非黑黄檀在升温过程中纤维素的C-O和C-C基团对温度敏感性较高,风车木中草酸钙热敏性较高,成对古夷苏木中木质素的热敏性高于纤维素。红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不仅可以对木材主体成分进行的定性和相对含量的分析,在完善聚类模型基础上还可以对木材种类进行快速、有效的分类模式识别。
    • 李宁利; 朱壮壮; 栗培龙
    • 摘要: 文章采用4类生物质油和6种常用石油沥青为原料制备生物沥青,基于三大指标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和红外光谱(FTIR)试验,分析不同生物质油在不同掺量下得到的生物沥青短期老化前后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变化以及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的影响,探究生物质油对6种石油沥青的适用性、合理替代范围以及生物沥青改性机理。研究表明:4类生物质油中,松木类和稻壳类生物质油替代路用石油沥青的适用性较好;随着生物质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针入度增大、软化点和延度降低,短期老化后,针入度和延度降低,软化点升高;随着松木类和稻壳类生物质油的替换,生物沥青高温性能较石油沥青有所降低,但降低程度较小,高温性能仍与石油沥青相近;生物沥青低温性能较石油沥青优劣程度不同,但两种生物质油的替换均能提高伦特70#沥青的低温性能,且两类生物质油与石油沥青共混过程主要为物理变化。松木类生物质油和稻壳类生物质油对6种石油沥青的推荐替代掺量均为10%~20%。
    • 杨仲平; 吴琦; 杨雅琴; 洪燕萍
    • 摘要: 通过制备熊果酸-茶氨酸共无定型复合物,提高熊果酸的水溶解度。采用溶剂法和物理研磨法制备不同配比的熊果酸与茶氨酸的无定型复合物,测定熊果酸的水溶解度,筛选出最佳配比和制备工艺,并对复合物进行PXRD和FTIR的检测分析。结果,熊果酸与茶氨酸最优配比为1∶5,溶剂法比物理研磨法制备效果好。经PXRD检测分析可知,共无定型复合物呈非晶型状态,FTIR检测显示熊果酸与茶氨酸间通过氢键结合形成共无定型复合物。结果表明,熊果酸与茶氨酸经过溶剂法制备形成了共无定型复合物,增加了熊果酸的水溶解度。
    • Mark Ariel Diamsim Malto; Antonino Baconawa Mendoza Jr.
    • 摘要: Marin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visible and pervasive in various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species, including those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occurrence of suspended microplastics in surface waters, the water column, and bivalves, such as Perna viridis and Atrina pectinata in Sorsogon bay. Microplastics were detected in all sampling sites and bivalve tissue samples. Surface water (0 m) and water column (5 m) samples taken from six sampling stations representing spat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bay showed an average of 5.55 ± 1.74 items/m3 (range: 2.27 - 1.66 items/m3) and 5.80 ± 1.94 items/m3 (range: 1.93 - 14.55 items/m3), respectively. The mean microplastic number in farmed mussels and wild pen shells collected around the bay varied from 0.31 - 2.50 items/individual for mussels and 0.93 - 4.27 items/individual for pen shells. FTIR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microplastics made up 55% of the debris analyzed, with an additional 45% natural materials, including aluminum silicate, cellulose, and chitin.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that Sorsogon Bay is not exempt from this paradigm. Hopefully, this will drive the community to support measur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such as soci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l chang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