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
似与不似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1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专利文献1041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美术大观等;
似与不似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岑雪静、谭兴海、韩羽等。
似与不似
-研究学者
- 岑雪静
- 谭兴海
- 韩羽
- 于瑶
- 任卫芳
- 刘璇
- 刘福智
- 刘飓涛
- 吴冠南
- 孙晓光
- 徐永祥
- 戴旭
- 曾翔悦
- 李巍
- 李欣奇
- 杜旭珍
- 王宏亮
- 王少青
- 王积群
- 程永生
- 管瑞庭
- 薛永年
- 贾德江
- 赵民
- 赵端品
- 郑楚兴
- 丁山
- 丁山1
- 丁建中
- 丁建华
- 丁弘
- 丁明
- 仇凤发1
- 任奕麟
- 任继民
- 伊铭
- 何天泉
- 何婧
- 何志生
- 何韦
- 倪蓓蓓
- 倪貽德
- 倪贻德
- 傅强
- 傅立新
- 冯伯雄
- 冯晓
- 冯能保
- 冯逸兰
- 刘国新
-
-
程大利
-
-
摘要:
"象"是先秦美学概念。"立象以尽意",借"象"去表达一种认知。老子提出"大象无形",并认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样的朦胧状态,正是"似与不似"的状态,是中国画产生的最早的美学认识和表达。"象"的思维开启了六朝时代"畅神"说,开启了唐代"水墨最为上"的观点。李可染先生晚年对学生说要好好研究董其昌。
-
-
杨指月
-
-
摘要:
一、水墨山水写意绘画的实践写意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神似和写意者心胸精神的抒写表达,通过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借物抒情。"写意"作品在形态上往往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处在表现对象似与不似的状态。在表现语言上,具有简短、快速、不求工细而又淋漓尽致的特色。而卢伟孙在其青瓷山水作品中所表现的写意性语言,正是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写意要点融入自身山水主题作品的创作中。
-
-
-
贺林1
-
-
摘要:
观赏石虽是物质的,但藏石赏石,既是人对物质的占有与追求,更是人对精神的追求与升华。赏石的本质,是人们借助观赏石提升自我,实现生命的高度,人生的圆满。爱石,因石之美人为何爱石?是因为观赏石之美。人们欣赏观赏石,是为了追求美丽事物,向往美丽人生。观赏石的形态,或灵动多变,或皱瘦漏透,或奇形异状,或宛如雕塑;也有的规矩圆润,不骄不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