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接受
传播与接受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专利文献9366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声屏世界、贵州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学术等;
传播与接受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蕾、邓声国、史世海等。
传播与接受
-研究学者
- 杨春蕾
- 邓声国
- 史世海
- 孙秀华
- 张慧如
- 张扬
- 李双芹
- 李晓艳
- 杨玲
- 褚云侠
- 赵小琪
- 代景丽
- 伍晓飞
- 何媛
- 何新文
- 何桂彦
- 何薇
- 余悦
- 余晓梅
- 佟殷
- 侯荣川
- 傅其林
- 冯清贵
- 刘伏玲
- 刘少帅
- 刘岩
- 刘强
- 刘江凯
- 刘红
- 史晓宇
- 吴光兴
- 吴昌林
- 吴波
- 吴祖鲲
- 周以量
- 周宣任1
- 周建川
- 周建川1
- 周玉华
- 夏国强
- 姚国荣
- 孙敏
- 孙相根
- 宋伟光
- 宋小芹
- 崔东丹
- 崔又菁
- 常呈霞
- 庄伟杰
- 张丽军
-
-
饶莹
-
-
摘要:
《长生殿》全本演出多见于康熙年间,自乾隆中叶之后,逐渐代之以折子戏的形式流传至今。清晚期以前《长生殿》多以雕版之法刊印,至晚清民国,《长生殿》版籍书面逐渐形成以铅、石印为中心的刊印形式,这一技术转型直接促成了民国初年扫叶山房石印本以及之后新式标点排印本的出现。面对晚近时期的时代变局,昆曲《长生殿》的传承模式也在时代潮流之下求新求变。
-
-
高稳
-
-
摘要:
文化作品翻译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文化译本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的引介远远早于美国,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两部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超越了英国。对译本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原作的再创作、再改编是他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路径。他族文化被传入民族生活是他族文化被接受的体现。目前这两部史诗已经进入英国、北美地区一些高校文学课堂,而且进入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为基础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在英国和北美地区也不断推出、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以史料为基础,梳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具有借鉴价值。
-
-
王子涵;
张丽军
-
-
摘要:
伴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日益深化,中国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受到俄罗斯的关注。而毕飞宇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因以细腻亦深刻的笔触描写平实而丰富的中国社会与人生百态而被俄罗斯所重视。解读毕飞宇在当下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现状不仅是对毕飞宇作品自身解读研究视野的开拓,更是为发掘以毕飞宇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与俄罗斯文学、世界文学沟通对话的可能。
-
-
欧梦越
-
-
摘要:
以清末民初逻辑学著述为中心,可考察严复创译的逻辑学术语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陈文编纂《名学教科书》《名学释例》《名学讲义》沿用诸多严译逻辑学术语.清学部编订《辨学中英名词对照表》收录严译逻辑学术语颇多,是严译词权威话语地位的象征.张君劢《耶方思氏论理学》、屠孝实《名学纲要》、章士钊《逻辑指要》、汪荣宝等《新尔雅》、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词典》等对严译逻辑学术语的承继,进一步反映了严复译词的社会传播和影响力.严复对西方逻辑学术语的译介与命名,不仅为厘定、统一科学名词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通过译词为中国人引入了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与思维方法,推动了近代中国逻辑学学科的建构.
-
-
胡惮;
伍晓飞
-
-
摘要:
本文以CNKI数据库所收论文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引文分析工具考察近20年(1999-2020)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在国内的接受与传播状况,梳理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数据分析表明,近20年来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在国内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引介期(1999之前)主要集中于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基本译介与阐释,研究成果零星分散;发展期(1999年-2008年)主要聚焦于狂欢、对话、复调理论,研究文献数量缓慢增加;繁荣期(2008年-2013年)发文量迅速增长,研究话题广泛;平缓期(2013年-2020年)整体研究较少,波动不大,研究热点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国内学者对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及研究中存在的影响力量研究偏弱、研究源文本较少以及研究方法与视角亟待深入等问题.
-
-
-
张晓雪
-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外译的热潮,尤以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为代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者意识到并指出,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欠佳,实则沦为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对象.本研究以明清小品文英译本为例,基于译本在海外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量,学界对译本的关注和评论,以及译本在网上书店的销量等数据,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翻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从译者、受众、译本、译境等方面探讨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进而总结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
-
-
-
段霞;
何薇
-
-
摘要:
侗族大歌悠久历史,作为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出国门展演于世界舞台.2007年以从江县小黄村9名侗族歌手的首度东瀛公演,拉开了日本对侗族大歌认知的序幕,并开启了日本学界对侗族大歌的相关研究.本文以21世纪以来侗族大歌在日本的学术研究与大众接受为着眼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译介述评,并对侗族大歌在日本国内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考察,以期呈现侗族大歌在海外展演的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