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穿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313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技术与微创外科新进展论坛暨年会、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鼻中隔穿孔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庆泉、张华、张天振等。
鼻中隔穿孔
-研究学者
- 张庆泉
- 张华
- 张天振
- 吴海云
- 唐嗣泉
- 安飞
- 彭亚利
- 陈河
- 黄燕莉
- 于天南
- 何昆
- 冯俊
- 吕萍
- 宋西成
- 崔晓光
- 张建辉
- 张斌
- 文劲松
- 曾英
- 李小敏
- 董世涛
- 蒲红英
- 路鹏
- 钟声亮
- 钟翠萍
- 马敬
- 马民
- 高喜书
- 任忠
- 任黎
- 党燕伟
- 关利敏
- 刘火旺
- 刘雅丽
- 劳显儒
- 吴广荣
- 吴锟
- 周玉林
- 周玫
- 姜栋
- 姜绍红
- 娄卫华
- 孙岩
- 孙艳
- 张卫平
- 张国民
- 张平
- 张淑卿
- 张龙城
- 徐兆水
-
-
王春晖
-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带蒂组织瓣对比使用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带蒂组织瓣或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2002年1月至2022年2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2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中,使用带蒂组织瓣相比颞肌筋膜,具有更少的复发率和更少的并发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OR = 0.14,95%CI (0.04, 0.47),P = 0.002;并发症OR = 0.25,95%CI (0.09, 0.66),P = 0.005]。结论:使用带蒂组织瓣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中较使用颞肌筋膜效果明确,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时可优先使用。
-
-
姜栋;
王卫卫;
王淑婷
-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穿孔的风险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①对于30例术中出现鼻中隔黏膜破损的患者即时贴补.②对于术中出现破损的黏膜留取病理标本观察粘膜下纤维组织的状况与切口处黏膜相比较.③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到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鼻中隔手术的患者资料,主要手术治疗方法,鼻中隔手术中黏膜破损出现穿孔的患者与本文样本对比.结论:1.对于鼻中隔黏膜破损的患者术中即时进行贴补修补能有效地防范术后穿孔.2.鼻中隔黏膜下纤维组织缺乏是鼻中隔手术中黏膜破损的重要原因.摘要中缺少结果.
-
-
刘锦峰;
何晓霖;
杨继涛;
王宁宇
-
-
摘要: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
-
王茂鑫;
马贤;
刘伟;
田海月;
蔺文魁;
安飞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18例鼻中隔大穿孔(直径≥15 mm)患者,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间断缝合,明胶海绵贴敷固定,术后观察修补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全部随诊6个月至1年,17例完全修补成功,术后半年复查移植物全部成活;1例在术后半年复查时残留有小穿孔(直径为2 mm),门诊在局麻鼻内镜下重新创建新鲜创面后对位缝合,换药2个月后完全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
-
-
-
程军
-
-
摘要:
目的:分析贝伐珠单抗致鼻中隔穿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贝伐珠单抗”和“鼻中隔穿孔”与“bevacizumab”和“nasal septum perforation”为检索词,检索2004年2月-2019年5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收载的贝伐珠单抗致鼻中隔穿孔的个案报道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做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个案报道11篇,涉及13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每次化疗剂量为10 mg·kg-1 4例,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化疗5例,12周内发生鼻中隔穿孔9例.贝伐珠单抗致鼻中隔穿孔临床表现主要鼻痛、流鼻涕、鼻出血、鼻呼气时吹哨声.6例停止使用贝伐珠单抗,6例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鼻中隔穿孔保持稳定或好转.结论:贝伐珠单抗高剂量使用以及与紫杉醇联合使用更易发生鼻中隔穿孔,应加强贝伐珠单抗致鼻中隔穿孔监测,发现和处理鼻中隔穿孔.
-
-
党婉文;
安阳
-
-
摘要:
鼻中隔穿孔是临床的棘手问题,表现为骨软骨坏死随之覆盖于其上的黏膜软骨膜及黏膜骨膜坏死导致的贯穿两侧鼻腔的穿孔,会引起鼻内上皮结构和鼻功能的损害,进而产生鼻出血、结痂、鼻塞等一系列症状.概述鼻中隔穿孔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以及鼻中隔穿孔近年的治疗进展.
-
-
吴海云;
陈河;
钟声亮;
张斌;
吴锟;
劳显儒;
林少凤
-
-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鼻中隔矫正术穿孔并发症的方法,并观察同期行鼻窦手术对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间鼻中隔偏曲患者136例行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将其中82例同期施行鼻窦手术患者列为A组,单独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4列为B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鼻中隔穿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1例,穿孔率为1.22 %,B组无穿孔并发症。全部患者鼻中隔穿孔发生率为0.74%。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能保持鼻中隔结构强度,通过采取合理填塞及围手术期用药等方法能有效预防穿孔并发症,同期行鼻窦手术不会增加术后穿孔发生率。
-
-
吴海云;
陈河;
钟声亮;
张斌;
吴锟;
劳显儒;
林少凤
-
-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鼻中隔矫正术穿孔并发症的方法,并观察同期行鼻窦手术对鼻中隔穿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间鼻中隔偏曲患者136例行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将其中82例同期施行鼻窦手术患者列为A组,单独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4列为B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鼻中隔穿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1例,穿孔率为1.22%,B组无穿孔并发症.全部患者鼻中隔穿孔发生率为0.74%.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能保持鼻中隔结构强度,通过采取合理填塞及围手术期用药等方法能有效预防穿孔并发症,同期行鼻窦手术不会增加术后穿孔发生率.
-
-
HU HAI WEN;
胡海文;
LI JING;
李靖;
CHEN FEI FEI;
陈菲菲
- 《201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技术与微创外科新进展论坛暨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报道一种鼻内镜下经鼻小柱进路取自体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手术方法.方法:经鼻小柱前端切口分离鼻中隔软骨膜后在鼻内镜下分离鼻中隔穿孔周围的黏软骨膜及骨膜,取合适大小的自体耳屏软骨(带软骨膜)置于两侧黏软骨膜之间封闭穿孔,两侧鼻腔填塞明胶海绵,使穿孔缘黏膜与移植物完全贴合.结果:共施行手术18例,16例术后6-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移植物,鼻中隔穿孔愈合,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再穿孔,2例失败.结论:鼻内镜下经鼻小柱进路取自体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避免了鼻内缝合等复杂操作,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愈合后形态好的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