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膜愈合

黏膜愈合

黏膜愈合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49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等;黏膜愈合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向城、王新颖、陈昭等。

黏膜愈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1.5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493 占比:98.44%

总计:5580篇

黏膜愈合—发文趋势图

黏膜愈合

-研究学者

  • 向城
  • 王新颖
  • 陈昭
  • 张亚历
  • 谭悦
  • 邱琛
  • 郑长清
  • 钱家鸣
  • 胡品津
  • 谭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远鸿; 郑军; 洪劲超; 赵晨; 彭良超; 袁健林
    • 摘要: 目的探究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骨修复材料对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上颌前牙区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均接受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修复材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两组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黏膜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骨缺再生情况。结果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黏膜颜色和黏膜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植骨高度与成骨厚度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植骨高度和成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骨修复材料治疗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区的黏膜愈合和恢复,增加角化龈宽度和牙龈厚度,促进骨缺损再生。
    • 卢立男; 刘丹; 刘冰熔
    • 摘要: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3个月及12个月时的回、结肠各节段黏膜病变愈合情况,以评估抗TNF-α治疗对不同部位肠道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抗TNF-α治疗的34例中、重度CD患者,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时患者炎症指标和回、结肠各肠段(末端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的内镜下黏膜病变愈合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及12个月的炎症指标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12个月时升结肠及横结肠的内镜下黏膜愈合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回结肠不同肠段CD病变对抗TNF-α治疗的反应不同,结肠段总体黏膜愈合情况优于末端回肠,横结肠和升结肠的黏膜愈合率最高。
    • 毛叶勤; 陈琳; 吴育; 陈刚
    •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乙醇-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蒲公英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灌肠给予奥沙拉嗪(200 mg/kg)和蒲公英水提物(100、200 mg/kg),通过检测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病理评分(HS)以及结肠长度、宽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IL-2、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来评价蒲公英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蒲公英水提物组的DAI、CMDI、HS评分均降低(P<0.05,P<0.01),胸腺指数升高(P<0.05,P<0.01),脾脏指数和结肠指数降低(P<0.01),结肠长度和结肠长宽比增加(P<0.05,P<0.01)。同时,蒲公英水提物能降低CRP、MPO活性(P<0.01),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2、IL-8、IL-17、TNF-α水平(P<0.01),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促修复因子EGF水平(P<0.01)。结论蒲公英水提物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高促修复因子表达,促进黏膜愈合,改善结肠黏膜完整性有关。
    • 曹立军; 贺学强; 戴璞; 郑喜源; 李祖鹏; 熊红; 莫春荣
    • 摘要: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C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例难治性C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72周外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水平变化,以及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肠黏膜愈合的内镜评分(SES-CD)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监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PCT、CRP、ESR、PLT及CDAI评分、SES-CD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ESR、PLT下降幅度及HGB、ALB升高幅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AI评分、SES-CD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7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P<0.05)。观察组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86%,包括手足麻木、感觉异常19.05%、便秘9.52%、关节肌肉酸痛4.75%、皮疹4.75%、肝功能异常4.7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降低难治性CD疾病活动度,获得黏膜愈合及临床缓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治疗过程监测相关不良反应。
    • 简嘉甫; 刘思雪; 武晖博; 钟娃; 夏忠胜; 钟英强
    • 摘要: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X)组合方案对广泛病变型克罗恩病(CD)患者的炎症指标及肠黏膜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内镜分级评价标准及肠黏膜愈合标准,回顾性分析160例广泛病变型CD患者[IFX组合方案治疗组(98例)、传统药物治疗组(62例)]的炎症指标及肠黏膜愈合资料。结果IFX组合方案治疗组在第2次治疗前,CRP、ESR、IL-6迅速下降,血清TNF-α升高(P均<0.05)。IFX组合方案治疗组中,治疗达12次患者的结肠黏膜愈合率与小于12次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X组合方案治疗组内镜下总有效率(80.3%,57/71)较传统药物治疗组(64.5%,40/62)患者高(P=0.041)。结论应用IFX组合方案可使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但不影响肠黏膜的愈合。IFX组合方案较传统药物治疗组更可促进结肠黏膜愈合
    • 韩牧洲; 朱思莹; 施海韵; 范李侨娜; 李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C)联合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黏膜愈合(M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UC患者60例。根据Mayo内镜评分(MES)将UC患者分成黏膜未愈合组(MES≥2,n=39)和黏膜愈合组(MES≤1,n=21)。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FC水平,利用全自动粪便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各组FIT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C和FIT单独或联合检测对UC患者黏膜愈合的判断效能。结果纳入60例UC患者,中位年龄37.5岁,其中男性占58.3%,临床缓解期患者占40.0%。黏膜愈合组FC、FIT水平均低于黏膜未愈合组(P<0.01)。在黏膜未愈合UC患者中,FC联合FIT检测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749~0.943),高于单独FC或FIT检测[0.770(95%CI∶0.636~0.905),cut off值281.8μg/g(P=0.001)或0.833(95%CI∶0.731~0.936),cut off值100.0μg/L(P<0.001)]。结论在UC患者中,FC和FIT水平越低,黏膜愈合越好。在预测UC患者黏膜愈合中,FC联合FIT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且优于单独检测。
    • 魏秀秀; 张北华; 尹晓岚; 卫裕晨; 刘佳丽; 唐旭东
    •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重视的医疗问题。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PPI)及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是目前治疗GERD患者诱导症状缓解和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促进黏膜愈合疗效优势确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顽固,反复发作,停药困难,尤其对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重叠功能性烧心和反流高敏感的GERD患者抑酸疗效欠佳。长期使用PPI带来的增加胃癌患病风险也备受关注。新型抑酸剂P-CAB问世解决了部分难题,但升级强效抑酸对日间胃内节律的影响较大,也因此逐渐强调适度抑酸。现代医学介入治疗发展较快,为PPI依赖性和难治性GERD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其长期疗效存在争议。中医药可通过调节防御因素与侵袭因素间的失衡,多靶点多维度发挥作用,在助力分级降阶梯撤药减、停抑酸药的使用方面疗效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有望成为GERD更优化的临床治疗策略。
    • 刘思雪; 钟娃; 林王莹; 夏忠胜; 钟英强
    • 摘要: 目的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DZ)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疗效,了解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是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统计使用VDZ治疗的活动期IBD患者共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21例、克罗恩病(CD)8例],诱导缓解期为第0、2、6周各用药一次(300 mg静脉滴注),维持缓解期每8周或每4周给药一次。分别在VDZ治疗第14/22周、第54(每8周一次维持治疗)/30周(每4周一次维持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联合用药的类别,将患者分为VDZ单药治疗组及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VDZ治疗UC患者第14/22周临床应答率81%(13/16),内镜改善率63%(10/16);第54周临床缓解率80%(4/5),黏膜愈合率40%(2/5)。VDZ治疗CD患者第14/22周治疗有效率75%(6/8),随访至第30周的CD患者仅1例,仍保持疾病缓解。VDZ单药治疗与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第14/22周的临床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Z治疗UC和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均有明显疗效。未发现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能明显增加诱导缓解率,故临床实践中VDZ单药治疗方案可能更好。
    • 翁文鑫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修复材料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漳州市中医院就诊的64例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试验组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血纤维蛋白联合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两组术后种植体成功率、手术区域黏膜愈合程度、骨缺损再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种植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低于对照组,植骨高度、成骨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中联合应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血纤维蛋白、Bio-Oss骨粉,有助于促进术后患者口腔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同时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伟
    • 摘要: 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黏膜愈合强调疾病在内镜下的缓解,是评价克罗恩病的重要节点.肠道超声检查因其无创、无辐射、患者耐受好、重复性高等优点,在克罗恩病肠道病变疗效评估中受到关注.本文就IUS在克罗恩病肠道病变及其黏膜愈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