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醉,产科

麻醉,产科

麻醉,产科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34723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等; 麻醉,产科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詹鸿、张云龙、蓝绮云等。

麻醉,产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4723 占比:99.79%

总计:34796篇

麻醉,产科—发文趋势图

麻醉,产科

-研究学者

  • 詹鸿
  • 张云龙
  • 蓝绮云
  • 陈郡兴
  • 靳三庆
  • 丁桂凤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 于乐涛
  • 于泳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军领; 王顺贞; 周世勇
    • 摘要: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接受剖宫产分娩孕妇麻醉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剖宫产分娩孕妇108例,依照罗哌卡因用药浓度不同分为低浓度组(54例)、高浓度组(54例)。高浓度组采用0.5%罗哌卡因,低浓度组采用0.33%罗哌卡因,统计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入室前(T0)、麻醉5min(T1)、麻醉后10min(T2)和术毕(T3)]心血管应激反应指标[心率、收缩压]、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低浓度组麻醉有效(93%,50/54)与高浓度组(96%,52/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间点,低浓度组收缩压、心率水平较高浓度组高,且低浓度组收缩压、心率水平波动幅度小(P<0.05);低浓度组Bromage评分较高浓度组低(P<0.05);低浓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54)较高浓度组15%(8/54)低(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接受剖宫产分娩孕妇,具有良好麻醉阻滞效果,可减轻术中心血管应激反应,完全满足剖宫产分娩孕妇手术麻醉需求,且安全性高。
    • 叶华; 杨先平; 黄惠娟; 王菁叶; 陈敏玲
    • 摘要: 目的: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症)剖宫产临床麻醉效果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浮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55例妊高症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产妇麻醉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呼吸次数以及低血压的发生率;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首次局麻药剂量及麻醉效果;对比两组产妇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时间)以及胎儿的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呼吸次数及低血压发生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以及首次局麻药物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妊高症剖宫产采用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好等优势,且不增加低血压的风险,安全性良好.
    • 田颖; 张科; 李羽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对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 ~ Ⅱ级的单胎妊娠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是否发生CSEA后低血压,将其分为低血压组(n=36)与对照组(n=44).对2组产妇采取L3~4腰椎间隙CSEA,于蛛网膜下腔15 s内推注0.5% 重比重布比卡因2.4 mL.2组产妇CSEA注射药物后15 min内,每1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平面及其时间,并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对于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本研究方案经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年审(030)号],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产妇年龄、身高、孕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脑脊液流出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至恢复仰卧位时间、CSEA注射药物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低血压组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时,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为T5(T6~T4),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时间为CSEA注射药物后8 min(7~8 min),均显著低于组内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和短于组内人体感觉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10 min(9~11 min),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0、P<0.001,Z=-6.732、P<0.001).低血压组产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与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3 min(3~4 min)、6 min(5~7 min)与10 min(9~11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CSEA注射药物后5 min(5~6 min)、8 min(7~9 min)与11 min(10~12 min),而低血压组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5(T5~T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2、-4.202、-3.369、-3.399,均为P<0.001).②对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95%CI:0.787~0.955,P<0.001)与0.769(95%CI:0.661~0.856,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4 min与7 min,此时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4、0.407,敏感度分别为77.8% 与54.6%,特异度分别为88.6% 与86.1%,前者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更高.结论 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可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可为剖宫产术CSEA后低血压的预警与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 陈紫君; 黄瀚
    • 摘要: 目的 对去甲肾上腺素(NE)与去氧肾上腺素(PE),防治剖宫产术分娩中椎管内麻醉(IA)所致低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论文集中,关于比较剖宫产术中使用NE与PE防治IA后低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6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RCT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NE和PE预防剖宫产术中IA后低血压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产妇低血压发生率及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H值,次要结局指标为产妇的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碱剩余等.各研究间异质性采用Q检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I2值对异质性大小进行定量评价.利用Mantel-Haenszel(M-H)法计算风险比(RR)或危险差(RD)及其95%CI,采用逆方差(IV)法计算均数差(MD)及其95%CI,模型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①共计12篇文献(12项RCT)纳入本研究,产妇为1590例,新生儿为1647例.②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高和低质量文献分别为8、2篇,其余2篇无法评价.③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的M 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RR=1.031,95%CI:0.925~1.149,P=0.58)与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MD=0.003,95%CI:-0.002~0.009,P=0.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次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产妇心动过缓发生率(RR=0.454,95%CI:0.327~0.629,P0.05).结论 采取剖宫产术分娩产妇,采用NE和PE预防其IA后低血压的疗效相当,但是NE较PE所致产妇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二者对分娩新生儿的妊娠结局方面影响无差异.
    • 刘明红; 于乐涛; 石军
    • 摘要: 目的:观察腹直肌鞘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对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宫产术产妇60例,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腹直肌鞘阻滞组(R组),各3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R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鞘阻滞,N组不进行腹直肌鞘阻滞.2组产妇术后均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术后6 h(T1)、12 h(T2)、24 h(T3)及48 h(T4)产妇切口痛(静息及咳嗽状态)、子宫收缩痛,产后抑郁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R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时及咳嗽时,切口痛NRS评分均低于N组(P<0.01).R组产妇子宫收缩痛均低于N组(P<0.01).R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低于N组(P<0.05~P<0.01).结论: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镇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产妇满意度,优于单纯使用静脉镇痛泵,并且减少术后48 h内产后抑郁的发生.
    • 李建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治疗对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在2019年6-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0例:低频脉冲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产妇以低频脉冲仪进行治疗;B组采用传统方式诱导排尿,比较两组产妇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A组产妇中有18例改行剖宫产,B组产妇中19例改行剖宫产,均剔除本研究.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分别为(29.9±3.3)岁和(29.9±3.3)岁,身高分别为(165.3±4.0)cm和(165.6±3.8)cm,体质量分别为(68.6±5.4)kg和(68.6±5.5)kg,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25.0±1.4) kg/m2和(25.0±2.0)kg/m2,罗哌卡因总用量分别为(94.2±32.7)mg和(94.1±32.5) mg,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188.4±65.5)μg和(188.2±65.1)μg,第一产程时长分别为(696.6±313.5) min和(706.8±306.1)min,第二产程时长分别为(62.7±31.4)min和(59.9±34.5) min,第三产程时长分别为(5.6±5.8)min和(5.3±5.3)min,总产程时长分别为(765.0±323.2) min和(772.2±318.4) min,胎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 339.0±339.0)g和(3 328.4±327.6)g,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会阴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65%(3/182),B组尿潴留发生率为6.08%(11/1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1,P<0.05).结论 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腰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使用低频脉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 摘要: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 史晓勇; 谷寅; 高申山; 许学兵
    • 摘要: 产科大出血可能危及围术期孕产妇的生命,其高效管理涉及多个学科,是一项复杂的临床紧急事件,需要团队协作才可完成.麻醉医师作为产科大出血救治团队的关键成员,一旦产科医师决定需要紧急手术时,麻醉医师就要积极配合,发挥自身的特长,仔细监测危重产科病症,做好出血评估及复苏处理,平时也应积极开展产科大出血管理的模拟训练.本文对产科大出血的定义及病因分析、药物及手术治疗、麻醉管理(包括麻醉前准备、失血性休克评估、麻醉方式的选择、血液管理、血细胞回收、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所得结论供参考.
    • 黄绍强
    • 摘要: 孕产妇的感染临床上并非少见,包括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对母体及胎儿都会造成威胁.诊断为感染的产妇,无论是分娩镇痛还是剖宫产麻醉,对麻醉医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最为顾虑的是椎管内麻醉或镇痛是否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神经损害的风险.目前没有针对感染及发热患者麻醉管理的通用指南,但已经证实感染和发热并非椎管内阻滞的绝对禁忌证,不过麻醉的实施仍需根据每一位产妇个体情况及致病微生物来权衡利弊.结合目前的证据,本文就临床常见几种类型的感染产妇其麻醉管理作一分析,重点是椎管内麻醉或镇痛的安全性.
    • 吉嘉炜; 徐铭军; 韩斌
    • 摘要: Background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is an efficient sub-arachnoid anesthesia with rapid onset,stable anesthetic effects, and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s. As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stable hemodynamics and ideal controllability, it has been used for major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crisis with complications of heart and pulmonary diseases. Howeve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hindered by its common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 Objective To review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SA in obstetric anesthesia to gain insight to improve CSA in obstetric anesthesia. Contend In obstetrics,CSA assures seamless opportunity to transit vaginal birth to cesarean section.As CSA provides fast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stable hemodynamics, and controllability to administer appropriate doses of anesthetics, it has minimal effects on fetus,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cesarean sec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regnancy-related hypertension and thrombocytopenia, heart and pulmonary diseases, and scoliosis. With supreme anesthetic efficacy, CSA has nonnegligibl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9%-29%), cauda equina syndrome, unsuccessful anesthesia, and brief aphasia, etc. Trend Despite the nonnegligible complications, advantages of CSA entitle it as a versatile technique for obstetric anesthesia with supreme efficacy and wide-range of indications.%背景 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除了具备蛛网膜下腔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完善和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可按需调控作用时间等双重优点,还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平面可控等优势,可以用于合并有心肺疾病等危重症产妇的麻醉和镇痛.但由于顾虑穿刺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等并发症及临床经验,目前未被广泛应用于产科麻醉.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产科CSA的临床应用现状,总结其优势与并发症,为产科麻醉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内容 围绕CSA在产科麻醉方面的优势、临床应用现状、并发症等进行文献综述. 趋向 探讨CSA用于分娩镇痛和手术麻醉的管理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