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鲜药

鲜药

鲜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544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人才(上半月)、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家庭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鲜药学术研讨会、《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暨中药新药研发理论与技术创新论坛、2009年京津冀地区皮肤科学术年会等;鲜药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义、李建生、邓丙戌等。

鲜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5448 占比:99.84%

总计:75569篇

鲜药—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杰; 张志鹏; 陈丹燕; 黄梦婷; 邓李红; 梁志毅
    • 摘要: 中药鲜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部分中药鲜品优于或有别于干品,两者不能混用。然而,近现代鲜药的应用呈逐年萎缩的趋势,传统鲜用为主的药物多被干品取代,鲜药治病的特色和宝贵经验濒临失传。通过回顾鲜药应用的历史沿革,梳理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异,分析鲜药的应用现状,总结鲜药现代化保鲜技术的推广,探讨鲜药制剂的开发应用,以期为传承中药鲜用特色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胡文盈; 许二平
    • 摘要: [目的]分析何廉臣对鲜药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使用鲜药的用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期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鲜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3本著作中,以“鲜”“汁”“活”“露”为检索词进行逐一筛选,对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规范鲜药名称,分析其性味归经,进而对鲜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何氏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结果]共检索出66味鲜药。性味方面,何氏所述的鲜药以寒性药物为主,且以甘味、苦味、辛味居多,体现了何氏善治温病的临床特色;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最为频繁,其后依次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这与何氏认为伏火多发于脾胃,喜用归胃经的鲜药有关。结合何氏的治温八法,上述结果证实其对鲜药的运用符合其善用轻灵之品的特点。[结论]何廉臣善用鲜药治热病,重视伏气温病的理论,认为鲜药具有药性轻灵平稳、清热而不伤阴、补而不腻的特点,并在其创立的治温八法广泛应用了鲜药
    • 满茹
    • 摘要: “鲜药”顾名思义,即新鲜的中药。中医临床上应用鲜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代文献就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就有鲜药在配方调剂中应用。那时药店有供鲜药的药农,他们采挖新鲜的芦根、茅根、种植的鲜薄荷、鲜藿香、鲜佩兰、鲜石斛等鲜药,定时送往各个药店。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两千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是以鲜用为主的。
    • 刘静; 白明; 苗明三
    • 摘要: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所使用鲜药的规律及特点,为中医临床应用鲜品药物提供用药指导及数据支撑。方法: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Clementine等专业分析软件,汇总录入使用鲜药的经方,对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常用剂量、配伍药物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理经方260首,其中有79首方剂应用到鲜药,所用鲜药种类包括11种,包括生姜、附子、生地黄汁等。总共分为17个证型,其中有11个证型应用到鲜药,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为生姜,对经方中11种鲜药药对进行分析:生姜-桂枝、生姜-大枣、生姜-麻黄、附子-干姜、生地黄-防己等配对药物。结论:《伤寒杂病论》所使用鲜药种类包括生姜、附子、生地黄汁等11种;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为生姜和附子,配对药物:生姜-桂枝、生姜-大枣、生姜-麻黄、附子-干姜等。
    • 车明璐; 黄秋锦; 张晔; 李俐鸳; 梁秋然; 刘铁钢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吴鞠通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引进及使用鲜药提供学术参考,也为吴门医派鲜药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筛选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与鲜药相关的条文与医案,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三焦对应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出吴鞠通擅长使用的鲜药21味,其中寒性、甘味药最多,主要主入肺、胃经,主要作用于中、上二焦,对应的病证达34种。结论:鲜药于上焦宣散邪热,中焦滋养阴液。吴鞠通运用鲜药贯彻其三焦辨证的思想,充分发挥鲜药轻清透达、易趋病所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暑热病等中上焦病证。且吴氏使用鲜药善用“汁”,以发挥其清热生津、养阴润燥的作用。
    • 汪如镜; 龚人爱; 邱根祥
    • 摘要: cqvip:雷丰(1833—1888),字少逸,号松存,晚清医家,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是"浙派中医"中时病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时病论》《逸仙医案》《医家四要》等^([1])。雷丰所著《时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以四时为轴,论述不同季节外感时病和伏邪致病的发病机理和证治特点,以法立方,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了浙派医家在时病诊治上的贡献^([2])。《时病论》概括了时病的60种治法(处方),约二分之一处方使用了鲜药.
    • 廖艺琳; 汤发强
    • 摘要: 鲜药外敷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血肿等中医伤科疾病疗效迅速,然而现在鲜药多被干品替代,使其临床优势不能得到发挥.本文通过对鲜药在伤科运用的总结,呼吁更多临床医生重视鲜药的运用,让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流传.
    • 朱伟
    • 摘要: 国人养生保健甚至治病疗伤时,喜欢选择中药材。不过,中药材不仅本身来源广、种类多,而且往往还有鲜、陈之分。那么,选择中药材,是像蔬果一样,越鲜越好,还是如佳酿一般,越陈越香呢?鲜药:色鲜、味纯、性轻灵从理化性质看,就像蔬果一样,药材若经久置,难免有部分成分丢失或发生变化。所以,含有较多挥发性芳香类、酶类、维生素类等成分的中药材,鲜的显然更好。
    • 纪彦鸿; 杨志宏; 王春龙
    • 摘要: 附子俗称乌药,又名乌头、川乌,属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药用部分是乌药的侧生块根。我国已有2000多年药用历史,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被列为攻治疾病的重要药物。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云南,甘肃、湖北等省近年也引种成功。以四川江油、陕西汉中种植历史悠久。汉中市为全国附子生产的重要基地,产量大,质量好,最高年收购量450万kg,产品畅销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当地中药材的生产骨干品种之一。一般亩产鲜药1000 kg左右,高产田可达1500 kg,干鲜比为1∶3,每亩可收干品300~500 kg,扣除生产成本1500元,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
    • 方雯雯; 许从真; 李立华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新安名医许芝泉临证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为皖南新安医学的鲜药文献研究和临床使用鲜药提供借鉴。方法:对《许芝泉五十年临证医案精粹》中的医案和处方进行梳理,将处方和医案纳入Microsoft Excel软件,汇总、分析处方中鲜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医案中使用鲜药的病种为10个,治疗时病使用鲜药品种最多,且以温病为主。鲜药使用品种16种,使用频次98次,处方中既有鲜药单用又有多味鲜药联用。结论:许芝泉先生善于利用鲜药较干品更为凉润滋阴的特点进行临证治疗,亦能多味鲜药联用,为临床医师学习鲜药应用特点和经验,促进临床使用鲜药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