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欧洲哲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32673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兽医导刊、福建畜牧兽医、甘肃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学术研讨会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相关文献由876位作者贡献,包括唐耀平、曾政、杨泽林等。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2673篇
占比:99.94%
总计:533000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研究学者
- 唐耀平
- 曾政
- 杨泽林
- 李建玲
- 欧德渊
- 王军
- 王涛
- 皮绍娣
- 蔡扩军
- 陈斌
- 余丹丹
- 冉智光
- 刘承军
- 刘芳
- 刘若愚
- 单玉平
- 吕健
- 周双海
- 廖昌德
- 廖飞
- 张建武
- 张明敬
- 李少炎
- 李祥健
- 李锋
- 杨先富
- 汪忠荣
- 熊仲良
- 王海丽
- 米自由
- 莫兴虎
- 袁世山
- 袁晓娟
- 裴超信
- 赵孝木
- 邓永强
- 丁乐堂
- 万文华
- 丛雁芳
- 严义勇
- 乌日罕
- 亓文宝
- 付辉
- 任宇斓
- 伍和明
- 何世成
- 何长生
- 冯小宇
- 凌光亿
- 凌洪权
-
-
张自军
-
-
摘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该病传播性强、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实际研究,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防治现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提出科学防治对策,为畜牧业同行提供参考。
-
-
-
马海东;
许占勇
-
-
摘要:
疫苗免疫是猪场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预防猪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养殖增收、保证猪群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母猪需要普免猪瘟、猪伪狂犬、猪口蹄疫、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病的疫苗。中小规模或家庭农场性质的猪场养殖户,都不具备专门的防疫队伍,普遍都是在饲喂及清理消毒圈舍内外环境同时.
-
-
-
韩城南
-
-
摘要:
为全面掌握天台县重大动物疫情免疫效果,科学指导疫病防控工作,县动物疫病指挥部按照日常监测和集中监测相结合、主动监测和随机监测相结合、专项调查与紧急调查相结合、疫病监测与净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开展了口蹄疫、H7亚型禽流感、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H5亚型禽流感、新城疫等7种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
-
-
赵世伟
-
-
摘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俗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任何品种、任何阶段的猪都可能会感染这一疾病,尤其是刚出生不足一个月仔猪和正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感染率更高。一旦妊娠期母猪感染蓝耳病,很可能会导致母猪早产、流产或死胎等。仔猪感染后食欲下降,呼吸困难,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仔猪死亡。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加强猪蓝耳病防治工作。
-
-
胡志力;
邹双林
-
-
摘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最早的报道见于1987年的美国中部西部,随后在美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家广泛流行,我国于1996年首次发现,2001~2002年发生第二次暴发性流行,2006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给我国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
-
吴帆;
刘毅
-
-
摘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呼吸道综合症病毒变异毒株所引发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发病面积较广.养殖条件较差,卫生环境不良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发病率较高,常常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流行,就需要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提倡科学养殖,改善养殖环境,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构建综合性的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控制发病率,降低死亡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
-
木丽祥
-
-
摘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叫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主要是由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旦猪患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就会给养殖人员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流行的比较广泛的一种传染性猪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一般的猪病要高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
-
王磊
-
-
摘要:
《202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发布实施,免疫病种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一、免疫对象按照要求,全国所有鸡、鸭、鹅、鹌鹑等人工饲养的禽类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全国所有牛、羊、骆驼、鹿进行O型和A型口蹄疫免疫(已制定强制免疫计划或完成疫苗招标采购的省份和计划单列市,可仍按照《202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有关要求实施);全国所有羊均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种畜禁止免疫,对除种畜外的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在布鲁氏菌病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对牛羊实施免疫,确需免疫的,养殖场户可逐级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以场群为单位进行免疫;在包虫病流行区,对种羊进行程序化免疫,对新生羔羊、补栏羊及时进行免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的防控要求开展免疫。
-
-
QIN Yong;
覃勇;
WANG Wen-bing;
黄文炳;
HUANG Jin-shan;
黄金山;
ZHAO Cong;
赵聪;
TANG Yun-jiao;
唐云姣;
BAN Xue-hua;
班雪花;
SHI Kai-chuang;
施开创
- 《2018年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探索和评估口蹄疫(FMD)、猪瘟(CSF)、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的合理免疫程序,选择6个规模猪场,其中3个场采用“332法”免疫程序(即先用FMD和CSF疫苗同时在颈部两侧注射,间隔14天后再用HP-PRRS疫苗注射),另3个场采用“321法”免疫程序(即将CSF和HP-PRRS疫苗混合后作一针在颈部一侧注射,FMD疫苗作一针在颈部另一侧注射),每季度采集血清和病死猪组织样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FMD、CSF和HP-PRRS抗体,应用RT-PCR方法检测组织样品中的FMDV、CSFV和HP-PRRSV病原;统计、分析抗体阳性率、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猪病原阳性率等评价指标.结果,应用“321法”的3个猪场与应用“332法”的3个猪场相比,其生猪死亡率(下降1.3个百分点)、HP-PRRSV阳性率(下降6.6个百分点)显著下降(P<0.05),而其它考核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规模猪场应用“321法”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优于“332法”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
-
-
-
-
-
-
韦柳青;
钱平;
姚宝安;
贺银;
戴丽敏;
李翠翠;
罗秋菊;
刘冬连
- 《2018年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为了解PRRSV弱毒苗在不同的免疫程序下对猪群的免疫效果,对2013-2017年采自广西省4个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母猪群,采用ELISA方法持续监测血清中的PRRSV抗体水平,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采用PRRSV弱毒疫苗免疫生产母猪、后备猪及哺乳仔猪的免疫程序,生产母猪群的PRRSV抗体频率分布图显示猪群处于血清学不稳定状态,有个别场甚至还存在疫苗毒持续排毒的现象;采用PRRSV弱毒疫苗只免疫后备猪的免疫程序,生产母猪群的PRRSV抗体频率分布图显示猪群处于血清学稳定状态,结果表明,使用弱毒疫苗进行后备猪的驯化,有助于猪场对PRRS的防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