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学派
京都学派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亚洲哲学、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现代哲学、日本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等;
京都学派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廖钦彬、刘俊文、吴光辉等。
京都学派
-研究学者
- 廖钦彬
- 刘俊文
- 吴光辉
- 徐冲
- 徐英瑾
- 李莉薇
- 王洪伟
- 赵恒楠
- 邵茜
- 钱婉约
- Liu Huawen2
- 上原麻有子
- 仇鹿鸣
- 何培齐
- 何燕生
- 倪培民
- 刘正
- 叶康宁
- 吕绮锋
- 吴光辉1
- 吴玲
- 吴真
- 周晓霞
- 孟伟根
- 宋大琦
- 宫敬茹
- 川合安
- 康来新
- 张其凡
- 张学峰
- 张皓
- 张真
- 张真1
- 张蕾
- 张雯
- 徐亦猛(译)
- 徐沖
- 日寺园喜基
- 日泷野邦雄
- 朱军甫
- 朱良志
- 李廼扬
- 李永平
- 李玲
- 李磊
- 李霄
- 杨照
- 杨际平
- 林晓光
- 林超纯1
-
-
王广生
-
-
摘要:
宫崎市定是日本东洋史学界继内藤湖南、桑原隲藏等之后的代表性学者,考察其学术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一考察,不仅需要关注来自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史学研究群体各自不同的刺激和影响,更需要站在较为宽阔的比较文化和思想史的立场,注意辨析和认知宫崎市定的史学研究所受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把握以宫崎市定的学术研究为代表的日本东洋史学所具有的共通性特征。
-
-
袁凯琳
-
-
摘要:
川胜平太(かわかつへいた)一直以来强调海洋史观,文明史、海洋史及海洋亚洲是本书的关键词,相较于长期以陆地为主体的叙述,贯穿此书的海洋史观则将日本与欧洲产生近代新文明归于“作为对来自海洋亚洲冲击的一种反应”。与通常认为近代社会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线性过程,或古罗马帝国及中华汉、明、清帝国等以政治为中心的帝国架构所不同,川胜平太认为应运用沃勒斯坦近代世界体系等理论,以经济为中心进行思考。为此,本书以西欧近世作为参照,考察1450—1640年日本近世江户社会建立期,并以此为牵引,对唯物史观、生态史观、海洋史观进行探讨,涉及年鉴学派、京都学派等史学流派。在梳理文明的海洋史观时,川胜平太认为“近代亚洲自海上诞生”。
-
-
郭露凝
-
-
摘要:
日本著名中国史学者内藤湖南曾在其任教的京都帝国大学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课程讲义及学生笔记经后人整理出版为《中国史学史》一书。内藤湖南授课时往往会以大量的中国史学著作作为参考书。从《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来看,内藤湖南用作参考的著作主要有《廿二史札记》《史通》《文史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提要等,可见其史学史研究深受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但在参考和引用的同时,内藤湖南也会就上述著作及其著者阐发自己新的思考,其中亦不乏极具个人特色的创新。
-
-
张雯
-
-
摘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自古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巨大.近代日本东洋史学成立之后,《史记》在各方面被重新解读、研究.通过对京都学派汉学家关于《史记》的评议和研究进行梳理,阐明他们的史学观以及司马迁《史记》对近代日本东洋史学的影响.
-
-
朱军甫
-
-
摘要:
郑玄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前人有关郑玄学问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涉及郑玄学塾及其学生的研究较少。吉川忠夫不仅关注郑玄的学问,而且还专门探讨了郑玄学塾的经营、门人、教学方法等问题,运用广泛的资料,并在缜密的文献批判的基础上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不局限于以往的历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框架,具有独创的观点,力图展现东汉民间学塾的全貌,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
周晓霞
-
-
摘要:
“道义”言论,是日本在1945年战败前为对抗功利强权的西方帝国主义而形成的一种美化战争和自我肯定的意识形态。京都学派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站在“世界史的立场”上,以“道义生命力”为名炮制出一套美化侵略战争的理论,并开辟了一条诠释“大东亚共荣圈”伦理意义和歪曲战争性质的新途。日本战败的事实,印证了京都学派“道义生命力”论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欺骗性,但在应对战败后的困境时,京都学派仍乞灵于“道义”的力量。京都学派的“道义”言论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暧昧含混及其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追究,更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其“道义”论为战后日本社会建设“道义国家”提供了思想土壤。
-
-
张学峰
-
-
摘要: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博士(1866—1934年),站在文化史观的立场上,将中国古代的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和近世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有史以来到东汉中期,是中国的古代社会;经过东汉后期到西晋的第一过渡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中世;中世社会历经了五胡十六国隋唐,到唐末五代迎来了第二过渡期;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近世。这一学说经其门人弟子的完善与发展,最终形成了魏晋以前为古代,魏晋隋唐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的中国史分期学说。这一学说是"京都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其认识中国历史以及东亚历史的出发点。
-
-
廖钦彬
-
-
摘要:
京都学派与欧洲虚无主义之间关系的讨论,以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一书为代表.阿部正雄接其后,援引海德格尔的尼采论,继续追问尼采虚无主义的问题,并借此开出东西方哲学与宗教对话的平台.阿部的"空-非佛非魔"的宗教哲学,在他自身"人生顿挫→学问知识下的人生省察→宗教知识下的实存重构→宗教体验下的实存显露"的过程中形成.在阿部看来,"意识的转换"已不再是哲学知识与宗教体验的主流,反而是"存在的转换"才能真正带出智与悲的宗教哲学.欧陆哲学从"意识哲学"转向"存在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田边元与西谷启治对此转向的哲学回应,可说是引领阿部建构其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要素.超克尼采的作为魔的虚无主义,成为阿部宗教哲学不断革新自己的重要哲学任务.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不仅是禅宗的空,还有佛陀为众生说法的慈悲.无与悲,可说是该哲学的基调.
-
-
石永峰
-
-
摘要:
《喪亂帖》和《孔侍中帖》自唐代傳入日本皇室,其後輾轉流傳,直到19世紀末期纔逐漸走到公衆面前.當初不少有識之士都認爲二帖是王羲之的墨迹,然而對其來歷的考證和認識却經過了很長時間.其中,内藤湖南的《王右軍書記跋》是早期考證王羲之尺牘《喪亂帖》和《孔侍中帖》的代表之作,也是關于二帖在日本流傳和接受的重要資料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并未受到關注.本文將以内藤湖南《王右軍書記跋》以及相關資料爲中心,探討《喪亂帖》和《孔侍中帖》在日本的流傳和接受情况,并對内藤湖南的《喪亂帖》和《孔侍中帖》研究以及影響展開論述.
-
-
何燕生
-
-
摘要:
前言田边元(1885—1962)作为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学者,其哲学轨迹十分特异。田边早年研究数理哲学,担任东北帝国大学讲师期间,主要讲授"科学概论"等课程,后以《数理哲学研究》一书而获得博士学位。著名的《正法眼藏の哲学私观》一书,是田边从德国留学归国之后撰写的著作。当时田边任职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与西田几多郎(1870—1945)共事,但在哲学问题和对禅的理解问题上,田边始终与西田意见分歧,对西田哲学以及西田用临济禅解释哲学的方法,提出批判,毫不隐瞒自己的态度。日本侵略战争期间,田边提出"种"的理论,并试图将"种"与国家相关联,表示出强烈的国家主义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