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书法、篆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2230篇;相关期刊235种,包括老年教育(书画艺术)、美术、美术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等;骨法用笔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京新、宋广林、张楠等。

骨法用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2230 占比:99.58%

总计:122744篇

骨法用笔—发文趋势图

骨法用笔

-研究学者

  • 周京新
  • 宋广林
  • 张楠
  • 杨福音
  • 童中焘
  • 范曾
  • 郑群英
  • 何雨丝
  • 傅耕野
  • 兆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叙
    • 摘要: 蒋兆和在创作时,通常以骨法用笔为基础,融合西画造型的特点和中国山水画作的点染技法,画风质朴,人物生动形象,在丰富中国水墨画人物表现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从小擅长绘画,并且有很高的艺术天赋。贫困的家庭环境使他与贫穷的苦难人民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他的作品题材多与此有关。他的作品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以及不满足现状而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当时的中国,西方摄影技术在大城市中也很匮乏,在民间地区更没有普及,人们想留下图像只能找画师按自己的要求画出来,因此,蒋兆和早年靠画人物生存。
    • 孙智山
    • 摘要: 中国画中“骨法用笔”和笔墨、线条有关的艺术也占有了十分独特的地位,中国画的表达基础是水墨语言的广泛使用,表现上也保持了线性抒写。同时,“骨法用笔”也表达了一位艺术家对待事物的观点、个人修养品行。书法即使一门学课,这也是是“线”的艺术,它从一开始就强调笔画的力量。“线,是一种具有骨力的东西,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然而,它比自然更有灵性,更加气势恢宏”。这里所强调的是笔力的问题。本文探讨的“骨法用笔”的观点,需要画家去想象与领悟,需要用一颗慧心去感悟。
    • 谈丽君
    • 摘要: “秋树鹳鹆图”堪称宋画之杰作,构图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物象顾盼生姿、活灵活现,设色清雅沉稳、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和绘画的表现能力。我们凭借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的角度,来学习此作品的美学原则。
    • 周妮
    • 摘要: 南朝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后历代阐释纷纭,其中以顾恺之、张彦远最具代表性。“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用笔的规范,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特征与灵魂。本文从《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归纳和梳理“骨法用笔”的内涵,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厘清“骨法用笔”的真正含义。
    • 肖玉秀; 王政
    • 摘要: "六法"实质上是从不同点对人物画的创作和批评.本文用"六法"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对陈洪绶版画《九歌图》中的十二幅作品创作解析,其中,"气韵生动"是要求人物画人的风姿神貌,也就是人物形象的描绘,而"骨法用笔"在古代社会主要在描绘人物是以线作为表达.
    • 石鹏翔
    • 摘要: 本文在中国画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间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版画与中国画就运笔与运刀、线条与设色、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借鉴与吸收。
    • 范功
    • 摘要: 山城暮冬,薄雾笼翠。江水浩浩,无语东流。书法艺术是中国人记录生命的一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入,我愈来愈无法给书法一个固定的定义。不妨以文学语言谓之:书法者,乃毛笔于纸上的叹息。走上书法之旅,独自聆听书法的声音。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在无声的世界中展示流动的韵律,依凭着骨法用笔和经营位置,乃是书道之初始追求。
    • 袁博生; 王鲁闽
    • 摘要: 中国画用笔已超出技法范畴,是画家修养学识、风格功力的体现.潘天寿精研画史并付诸艺术实践.在20世纪"欧化"美术教育激进,中国文化心理优势丧失之时,他担起维护传统的责任,通过深入研习传统来证明传统绘画的价值,提炼出"强其骨"的笔墨语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把古老的中国绘画推向现代艺术高峰.
    • 林永潮
    • 摘要: 南齐谢赫在其画论《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说",得到中国画家、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历久不衰,构成了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和追求境界。其中的"骨法用笔"指出用笔的规律和要领,"随类赋彩"明确了中国画用色的方法,"应物象性"体现了中国画造型的本质,"传移摹写"则是"外师造化",提醒观察、写生的重要性,"经营位置"可理解成画面的构图安排。此五法都可对应具体的方式方法,唯独"气韵生动"高居其上,看似不着于形而超乎形态之上,具有统领全局之势力。
    • 孙众允
    • 摘要: 南齐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谢赫之后,六法逐渐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其中,“骨法用笔”仅次于“气韵生动”,排在第二,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从古至今,如何实现“骨法用笔”,使笔下的线条富有灵动性,似乎成了无数文人墨客及书画评鉴者的追求,而毛笔本身则很容易被忽略。“骨法用笔”要求创作者对线有精确的把握,通过用笔的力度,精妙地表现出线条的流动感、力量感。古之大家都追崇于此,因为用笔的法度是决定作品是否“气韵生动”的关键。为何郑板桥的竹子遒劲有力?为何徐渭的叶子破笔处有的呈梯形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