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六法

六法

六法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医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8篇、专利文献134011篇;相关期刊721种,包括高中生、考试周刊、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等; 六法的相关文献由1181位作者贡献,包括邵宏、郑剑锋、徐建融等。

六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8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134011 占比:99.08%

总计:135249篇

六法—发文趋势图

六法

-研究学者

  • 邵宏
  • 郑剑锋
  • 徐建融
  • 李昭平
  • 成日至
  • 韩行
  • 严焯斌
  • 乔建军
  • 仇欣虹
  • 何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小云
    • 摘要: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一直到今天对绘画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术界对"六法"已取得了相对系统和多面的研究,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有些观点具有相对性,如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法的地位和价值,而忽略其他几法的观点。本文以画梅为例着重对"六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 郝小刚
    • 摘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思政课更加高效,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能传承美德,在教学活动中,须用好“六法”,做到“三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质量。根据小学思政课学科特点,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提质增效。
    • 王寅彪
    • 摘要: 一个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往往离不开另外一个文明对其的影响和启迪,正所谓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世界上的每一个文明都不是相对单独孤立的存在,相反这些文明通过商品贸易、殖民入侵、战争、政治联姻等种种原因,将世界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六法”的提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步,中国画在随后的发展中离不开“六法”的引导作用,在与佛教艺术进行融合的魏晋南北朝中,“六法”在一定佛教艺术的影响下提出,在这些文化审美的标准提出后,中国艺术不断完善成熟,最终走向繁荣。
    • 史晓冉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画品》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对现代戏剧服装效果图的表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探究在创作方法、艺术精神、审美标准等方面与现代戏剧服装效果图的内在联系,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话,只有“变古法为我法”,才能为新时代艺术创作服务。
    • 南甘霖
    • 摘要: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六法”,而后成为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论”的中心概念,是六法之首,统领其余五法。查考相关文献,古今中外对于“六法论”有多种论述,角度也多有不同,本文拟对谢赫“六法论”之首的“气韵生动”进行探究,阐述“气韵生动”成为“六法论”之首的原因。
    • 冀志茜
    • 摘要: 气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而在中国绘画中最为关键的气韵理论当属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说。它确立了以气韵生动第一的品评标准,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艺术批评理论中重视风神、气度、气势的独特审美精神,确立了以气韵为首且形神统一、富有笔墨趣味的系统理论准则,让中国美术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也对中国美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着重分析“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 胡亚莉; 沈舒文
    • 摘要: 不寐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沈舒文教授认为心神安藏,神安则寐,不寐为心不藏神的病理表现,但与心、肝胆、肾、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沈舒文教授总结出治不寐六法,即健脾养心、益气镇惊、交通心肾、疏肝养血、清化痰热、和胃导滞;同时注意精神卫生,加强精神调摄,临床效果颇佳。
    • 代鹏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深刻的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玄学士子开始参与绘画理论的讨论和创作。同时,绘画从之前“天—地—人”墓葬文化属性的亡灵升天秩序向“天—地—人”自然秩序发生转变,画者开始关注大自然本身的视觉真实和主体愉悦功能。谢赫“六法”基本建构了图像的自然秩序,是中国绘画“自然主义”理论模型的开端。
    • 孟影
    • 摘要: 南朝齐梁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自魏晋南北朝起,在中国绘画的审美性评价中已然成为主流,后发展至五代时期,随着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逐步兴盛,山水画逐渐取代了人物画的地位,于是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六法”的基础之上继承性地发展了其内容与思想,并把“六法”发展成为“六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
    • 周妮
    • 摘要: 南朝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后历代阐释纷纭,其中以顾恺之、张彦远最具代表性。“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用笔的规范,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特征与灵魂。本文从《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归纳和梳理“骨法用笔”的内涵,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厘清“骨法用笔”的真正含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