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潘天寿

潘天寿

潘天寿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3篇、相关期刊421种,包括收藏.拍卖、收藏、中国收藏等; 潘天寿的相关文献由1112位作者贡献,包括卢炘、潘公凯、徐建融等。

潘天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3 占比:100.00%

总计:1563篇

潘天寿—发文趋势图

潘天寿

-研究学者

  • 卢炘
  • 潘公凯
  • 徐建融
  • 原晋霞
  • 胡西林
  • 刘曦林
  • 郎绍君
  • 潘天寿
  • 潘耀昌
  • 陈传席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仕涛; 杨少青
    • 摘要: 《江山如此多娇》作为“毛主席诗意画”最具知名度的表现主题之一,曾为现当代诸多画家所采用,傅抱石和潘天寿作为现代著名画家都曾有相关创作,本文试对两位画家的相关绘画作以比较分析。
    • 朱剑
    • 摘要: 潘天寿的书画艺术本体观和书画同源论在近现代画家中具有典型意义。潘天寿认同传统书画理论中将书画艺术与宇宙本体相联系的思想,亦认识到书法和绘画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但他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书法和绘画亦各有存在依据。其中,绘画的存在依据是"形、色"的"似",书法的存在依据是"写"。基于此理解,潘天寿的书画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摘要: 不久前,“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展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以“江山壮丽”为主题,展出馆藏的中国山水与风景题材名家力作130余件。展览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高山仰止”,展出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近现代大师山水题材的经典作品;第二篇章“时代新象”,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变迁图景,反映了时代之新、生活之新;第三篇章“建设伟业”,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机蓬勃的建设景象;第四篇章“诗意所栖”,描绘历史人文景观的诗意之美;第五篇章“自然之象”,展示中华大地的自然万象。
    • 张可可
    • 摘要: 胡雷鸣,自号惕甫,盖取《周易》“夕惕若厉,无咎”之意。籍贯浙江永康,其乡人多善经商,而他却落拓不事之。自幼离群索居,好学不倦,于经史子集靡所不读;继而浸淫于诗书画印之道,以学养志,以古为徒。本、硕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有着扎实的书法篆刻功底、开阔的艺术视野,对文字和线条的驾驭,游刃有余,富于变化,尽显风流。字有百病,唯俗难医。古人学书,重字外之功,治印亦然。倘无传统学养之积淀,则难脱匠气。潘天寿先生所云,“心有古人毋忘我”。雷鸣兄师法古印而不为其所囿,学古而能出新,见性情而得真知。其印作取径高古,苍茫朴茂又不失灵动畅达,婉转乎如涓涓细流;沉稳乎似巍巍泰山,安如磐石,令观者为之一振!
    • 陶不言
    • 摘要: 潘天寿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艺术思想,这些文字不仅是我们进行绘画学习的重要理论知识来源,也是当下推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作为一位在中西融合大潮流中,仍能坚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派的代表,潘天寿的影响远不止在20世纪。
    • 赵唯宏
    •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性人物,潘天寿受李叔同“人格教育”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潘天寿美育观的形成,受到其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的老师李叔同的影响。该文将潘天寿对李叔同美育观的传承与发展总结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育人出发点、“诗书画印”并重的全面学识修养、“艺术的重复等于零”的创造精神、“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格感化力四个方面,探讨潘天寿美育观的思想源流与精神内核,以期对当今美术教育提供帮助。
    • 章祖安
    • 摘要: 一、书法专业创立背景沙孟海先生1981年为《陆维钊书法选》所作《前言》有云:“已故院长潘天寿先生和陆先生重视书法篆刻艺术,于1963年就本院试办书法篆刻科,即请陆先生为科主任。”“1979年暑期,学院又接受了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的新任务,请陆先生负责。所有规划制度,多经他主持悉心厘订,病榻中还力疾工作。”
    • 王迪
    • 摘要: 继吴昌硕之后,潘天寿是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绘画理论史上都不可湮没的领新人物。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提出:“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他的“常”便是毛笔画作品,他的作品在当时已是极高之境,要想创新实属不易;而指墨画则是潘天寿口中的所“变”之物,日常他除了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墨画,为的是求“指”与“笔”之间技巧的差异性。正如潘老所言: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将毛笔画中的笔墨技法运用到指墨画作品中,最终提升笔墨功力的目的是在指墨画中寻找毛笔画的技巧,以达到进一步创新。本文将通过解析潘天寿的指墨“荷”,提炼他的用墨技法。
    • 摘要: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周至禹教授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当代艺术从架上走到架下,色彩开始在雕塑、装置和当代艺术材料等领域充分展现,色彩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与设计相互融通成为显在的视觉文化现象。该著在多元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探究色彩语言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深度剖析色彩与设计的关系,解读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拓展、丰富“设计与色彩”的教学内容及评价体制,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与研究中,注重培养色彩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增进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 景献钰
    • 摘要: 朱家陆生于1931年,原籍浙江宁波,长期在福建工作,曾从事搪瓷工艺美术设计,后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创作不止。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幼时起就研究传统,从海派开始,由吴昌硕、任伯年到徐文长,甚至于还有花鸟画之外的浙派山水画的笔墨,在每方面都下了很坚实的功夫,所以从笔墨、造型、构图的造诣上,可以说是学养深厚。几十年间,先生把书法融入绘画的同时借鉴西方的构成意识,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对自己的艺术观点进行了总结:一是“要超越时空,形成自我”。花鸟画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此后往前每走一步都很难,这是花鸟画家和美术史论家都在困惑的一个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