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脑

颅脑

颅脑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19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95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当代护士(学术版)、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2008年上海市医学会影像技术专科分会第二届年会等;颅脑的相关文献由45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静、张巧红、彭月丽等。

颅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3 占比:44.7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1095 占比:54.83%

总计:1997篇

颅脑—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昱; 赵果城; 余殊
    • 摘要: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颅脑MRI影像学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70例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MRI检查,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其影像学指标与症状关系。结果 两组左侧胼胝体与穹隆下方垂直距离、胼胝体与穹隆下方水平距离及脑室面积高于右侧(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左右不对称,且靠近胼胝体出厚度高于正常人群,该影像学指标与患者阴性症状呈正相关。
    • 舒心
    • 摘要: 目的初探弥漫性轴索损伤颅脑CT影像学征象表现及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患者CT影像表现,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出现中线移位进行临床预后结果分析不同征象临床预后结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差异。结果37例患者出现实质出血灶,外观形态多为类圆形及斑点状,主要分布于胼胝体区。出现占位效应者23例,中线结构发生移位直径分布:5mm 6例,CT图像同时可伴颅内脑外低密度血肿。发生中线移位者治愈率为34.78%(8/23),低于未出现中线移位者67.50%(27/40)(P<0.05);发生中线移位者死亡率为21.73%(5/23),入院GCS(8.15±1.03)分,入院GCS低于未出现中线移位者(11.22±2.34)分(P<0.05),死亡率高于未出现中线移位者2.50%(1/40)(P<0.05);影像复查情况中,63例患者均于治疗后4周后复查,与治疗前结果显示,大部分较小的病灶均吸收、消失,较大的病灶亦缩小,边界较前清晰,未发生中线移位者CT密度减低幅度较大。结论通过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颅脑CT影像学征象表现,可为评估患者相关临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
    • 杨犇; 程志坤; 马启刚; 李娟; 武百山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SCV)穿刺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入路组(n=40)和锁骨上入路组(n=40)。记录2组SCV长轴图像超声定位时间;测量2组SCV长轴图像与探头的垂直距离;测量2组SCV的平均内径;记录2组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记录2组误穿动脉、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锁骨下入路组相比,锁骨上入路组SCV长轴图像超声定位时间更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SCV穿刺具有定位时间短、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值得在颅脑手术中推广应用。
    • 程卓; 唐世龙; 张云; 陈务霜; 戴春梅; 吴兰; 刘先凡; 何玲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成像在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脑部的应用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3、4、5岁孤独症儿童各40名为研究组,选取2、3、4、5岁健康儿童各40名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3D-T1、3D-ASL序列扫描。通过软件后处理获得脑部各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值,比较分析相同年龄段孤独症儿童和健康儿童脑部各区血流灌注CBF值,找出各年龄段孤独症儿童脑部各区脑血流灌注CBF值特点。结果2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海马、壳核等脑区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3岁组,孤独症儿童额叶、颞叶、海马、壳核等脑区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4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额叶、丘脑、海马、壳核、尾状核等脑区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5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丘脑、海马、壳核、尾状核、黑质、红核等脑区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结论3D-ASL技术可以反映脑血流灌注情况,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孤独症儿童病理过程。
    • 余筱瑶; 宋璐; 余晓; 徐海波
    • 摘要: 弓形虫脑病(toxoplasma encephalopathy)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在健康人群中弓形虫多为隐形感染,难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但在免疫低下人群,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中,可使隐形感染的弓形虫活化引起急性症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母婴传播艾滋病合并感染弓形虫脑病的青少年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相关影像学特征分析,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的认知。
    • 万照宇; 郑发仁; 龚晨; 徐爱华; 万功华
    • 摘要: 目的观察3个不同年龄组脑钙化患者的颅脑CT影像学特征,分析年龄与脑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6年在第九二五医院接受颅脑CT扫描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老龄组910例,中龄组1374例,低龄组997例,所有对象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颅脑水平面扫描并逐一阅片评定。结果老龄组脑钙化检出率为75.0%,中龄组为72.3%,低龄组为35.1%,老龄组脑钙化检出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松果体钙化率无明显差异,老龄组侧脑室脉络丛与基底神经节钙化率高于中龄组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龄组钙化灶3个及以上患者比例高于中龄组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14例,血液学检验结果异常10例,正常4例,血检结果异常者(表现为血钙、血磷、肌酸激酶及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多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脑钙化率高于中、低年龄人群;老年人群的脑钙化部位数与钙化灶个数高于中、低年龄人群;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血钙、血磷、肌酸激酶及甲状旁腺激素多有异常。
    • 谭辉; 韩冬; 张敏; 于勇; 于楠; 杨创勃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颅脑CT扫描获得与常规扫描图像质量相当的最优ASiR-V权重。方法 收集行颅脑CT扫描的体检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及B组。组A为常规扫描模式;组B为低剂量扫描模式:重建ASiR-V 60%、80%及100%图像。选择半卵圆中心层面测量双侧额顶叶灰质、半卵圆中心白质的CT值;在基底节层面测量双侧额颞枕叶灰质、豆状核及大脑白质的CT值;在小脑层面测量双侧小脑灰质、大脑脚的CT值。测量空气的SD值,计算三个层面的灰质SNR、白质SNR及灰白质CNR。根据整体噪声、灰白质对比度及后颅窝伪影三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B组患者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了34.3%。在客观参数方面,B组仅ASiR-V60%SD高于A组(P0.05)。结论 低剂量颅脑CT扫描重建ASi R-V 60%的图像在客观参数和主观评价方面,均与常规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类似。在头颅CT扫描中,低剂量扫描联合提高了的ASiR-V权重,可确保图像质量。
    • 江自璇; 陈素君; 杨文海; 卢鳕
    • 摘要: 目的探讨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在颅脑术后患者脑室引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58),2020年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58),对照组行常规引流及护理,观察组采用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辅助进行脑室引流,比较2组引流袋入口高度准确率、引流管阻塞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流袋入口高度准确率高于对照组(χ^(2)=6.576,P=0.010),引流管阻塞、脑疝、脑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949,P=0.015;χ^(2)=7.004,P=0.008;χ^(2)=7.017,P=0.008)。结论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有助于临床护士精确调整脑室引流袋高度,降低患者脑室引流相关并发症及引流管阻塞发生率。
    • 黎规典; 路世龙; 李静; 全显跃
    •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利用Tmapping成像序列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成像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价值。方法 对20例HLD患者及18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Tmapping及DKI扫描,测量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头)、丘脑、脑干(中脑、桥脑、延髓)、小脑半球、大脑白质(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胼胝体)的T值,同时测量双侧豆状核、丘脑、尾状核头的平均峰度(MK)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豆状核、丘脑、尾状核头、小脑半球T值低于对照组,其中豆状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部位的T值高于对照组,其中桥脑、额叶白质、顶叶白质、颞叶白质、胼胝体体部及压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豆状核、丘脑、尾状核头颅MK值降低(豆状核:t=-7.651,P=0.001;丘脑:t=-0.584,P=0.56;尾状核头:t=-4.032,P=0.001),豆状核、尾状核头MD值升高(豆状核:t=4.821,P=0.001;尾状核头:t=4.584,P=0.001),丘脑MD值略降低(丘脑:t=-0.457,P=0.65)。结论 联合Tmapping和DKI技术能够量化HLD患者的颅脑损害,颅脑不同部位可能有着不同的病理损伤过程,两者能够评估肝豆状核变性颅脑微观结构的损害。
    • 王龙胜
    • 摘要: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5岁,头痛、恶心呕吐伴视物重影一周余。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表现为后枕部间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左眼外展活动受限,视物重影,无四肢抽搐及肢体活动障碍。体检:体温36.6°C、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3 mmHg(1 mmHg≈0.133 kP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