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
韦庄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唐都学刊、文史知识、文教资料等;
韦庄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美丽、李建中、曹丽芳等。
韦庄
-研究学者
- 张美丽
- 李建中
- 曹丽芳
- 周世伟
- 孙振涛
- 成松柳
- 罗应涛
- 伊长璟
- 何伟
- 刘永良
- 刘茹
- 刘萍萍
- 刘鑫全
- 叶嘉莹
- 吴玲玲
- 喻霏芸
- 孙立
- 崔尚同
- 张晓风
- 徐乐军
- 徐晓东
- 李冬梅
- 李威
- 李明原
- 李艳杰
- 杨翔
- 滕贤慧
- 秦榕
- 肖雄
- 詹丽琴
- 陈怡
- 陶文鹏
- 青丝
- 马伯庸
- 高国藩
- Amanda
- 丁健
- 丁悦
- 丁艳
- 万小云1
- 三和君
- 丛滋杭
- 严凌
- 丰津玉
- 于锋
- 云海
- 仨丹
- 任敬东
- 何卉
- 何汝泉
-
-
王会成
-
-
摘要:
中国山水文学历史悠久,文学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席位。在谢灵运、王质、陶渊明、王勃、李商隐、韦庄等一众文人墨客的创作与不断积累下,中国山水文学不断去粗取精、发展繁荣。时至今日,古代山水文学的精粹依旧影响着现代文学创作,作品也被广大爱好者所传诵。山水文学的出现、繁荣与中国人“乐山乐水”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紧密相关,正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外诸多哲人、文学家和诗人都道出山水对人的精神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肯定了美丽山水所具备的净化心境的价值。下面结合《山水与古典》一书,从山水文学特征入手,探究中国山水文学所具备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
-
赵弈乔
-
-
摘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唐代诗人韦庄道出了人们对江南美好的向往。我的家乡在温州北白象镇,江南水乡的一座普通小镇。三、四月的江南,总少不了烟雨。下雨天,我常撑着一把伞去老街走一走。街旁的老屋是白墙青瓦的古建筑,白墙上爬满了青苔。听妈妈说,老街以前是小镇上专门卖糕点、春联、花布衣服的地方,虽然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少了几分热闹,因为不远处已经有了新的步行街,那里有更多好吃的、好玩儿的。可我独爱这老街。
-
-
刘翠霞;
朱国伟
-
-
摘要:
“春日游,杏花飞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唐代“花间词人”韦庄的一首《思帝乡》,揭开了古人郊游的神秘面纱。往昔的踏青,从宫廷到民间;从官家的春祭到百姓的游戏,各有各的精彩。“春”就是一切的灵魂,附着其上的,有信仰、有仪轨、有娱乐、还有神秘文化。虽然这些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只要我们能怀着对“春”的情感,便不难体味这些生活在遥远年代的人们踏青时的享乐主义和人情味道,甚至也依稀能够理解古老修禊的上巳节在民族记忆中留下的种种欢宴。
-
-
符继成
-
-
摘要:
近年兴起的“诗歌叙事学”主张将叙事学的方法全面应用于抒情性文本的研究,这为我们鉴赏与批评以抒情为主的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新的路径。《花间集》作为唐五代经典词集,在此类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而温庭筠与韦庄又可为《花间集》词人的代表。温、韦的词风特点被王国维分别喻为“画屏金鹧鸪”和“弦上黄莺语”,意为一者华美如画但不够鲜活,一者自然流丽如弦上莺啼。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两人的代表作《菩萨蛮》词,可知其词风差异的原因在于:温词的文本构成方式以隐喻为主,首与首、句与句以及句子成分之间往往具有相似性,通过各种精美意象努力拓展想象的空间,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韦词则多用转喻,真挚自然地进行叙述与抒情,类似叙事文本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温词的抒情主体多处于文本所构建的情境之外,多采用非聚焦或外聚焦视角;韦词的抒情主体都在文本情境之内,具有较强的“自我自反性”,多采用内聚集视角。温词“错时”现象较为明显,叙述的速度较慢,地理空间深隐狭小,意象空间密集并置;韦词以顺叙为主,叙述的速度较快,地理空间明朗开阔,意象空间较少且处于情感抒写进程之中。这些因素导致了温词如“画屏金鹧鸪”、韦词如“弦上黄莺语”的美学效果。
-
-
黄静
-
-
摘要:
温韦词都以描写女性为主,但女性形象及表现手法却同中有异。一方面,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两人都刻画了身处闺阁的贵族女性,且都展现女性外在之美与内在之愁,但较之温词,韦词中女性身份更为多样化,且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另一方面,在女性形象表现手法上,温词重藻饰而韦词更清丽,温词重含蓄而韦词更直白,温词重静态描绘而韦词动态性更强。温韦词中女性形象之异同,与两人所处的时代差异、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传统“美人”意象的继承等都有密切关系。
-
-
罗曼
-
-
摘要:
一个世纪来,学者们在韦庄的文献整理、生平考订、诗、词、《又玄集》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用力劬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早期的《秦妇吟》研究、韦庄词研究和近二十年来的韦庄诗研究为代表。当前韦庄研究尚存在“基础研究瓶颈化”“研究视角狭窄化”“研究方法静态化”等问题。就目前韦庄研究的困境而言,将韦庄诗、词、文、选本等相结合进行联动研究,并将其作品置于复杂鲜活的唐末历史图景中进行互动研究,或许是未来韦庄研究的新思路。
-
-
王方文祺;
方盛良
-
-
摘要: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在研讨词体美感特质过程中提炼的重要概念,涵盖作者创作、文本空间和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叶嘉莹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人的创作为典型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弱德”予以充分揭示。温、韦分属花间本色与花间别调,二者不仅在个体境遇、性情德行方面略有差异,而且文本潜能、带给读者的美感体验亦有不同,从中可看出花间词家词作中弱德之美的差异性。
-
-
-
滕贤慧
-
-
摘要:
一千多年前,韦庄曾写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趁着花开的季节走向杏林,风乍起,杏花便飘落在游人的发髻上。在古代,时令鲜花除了“主动”飘落在发髻上外,还会被人们争相簪在头发或帽檐上,从枝头落入人间,从宫廷走向民间小巷,点缀着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
-
任敬东
-
-
摘要: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宋代张唐英曾高度评价其:“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