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遗舞蹈

非遗舞蹈

非遗舞蹈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舞蹈、文化理论、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13386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戏剧之家、艺术科技、当代音乐等; 非遗舞蹈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捷、李晓艳、汤舒夷等。

非遗舞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33867 占比:99.91%

总计:133983篇

非遗舞蹈—发文趋势图

非遗舞蹈

-研究学者

  • 陈捷
  • 李晓艳
  • 汤舒夷
  • 刘斌1
  • 吴丹
  • 张伟
  • 张甲泽
  • 李婷
  • 李琪
  • 杨一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方
    • 摘要: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教育事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地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方法将传统舞蹈引入到教学结构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高校舞蹈教学非遗进课堂工作的实施,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也导致非遗传承与舞蹈教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越发地凸显出来。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非遗舞蹈进高校的教学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当下诸多高校中非遗舞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未来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 陈欢园
    • 摘要: 福鼎前岐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省级非遗舞蹈——福鼎前岐马灯舞进行研究,从它的历史渊源、艺术呈现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感。
    • 许子吉
    • 摘要: 壮族打榔舞起源流于桂西南地区天等县境内,是桂西南壮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其舞蹈动作古朴典雅,舞蹈气势辉宏,通常是双人或多人参与舞蹈,舞者相互配合,通过榔头与榔头间的点打、撩打、拖打、对打,展现壮族社会民间劳作的场景;通过榔头与木槽的规律击打,形成独特的音质和节奏,还原了壮族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形成桂西南地区所特有的舞蹈风格。通过对壮族打榔舞舞蹈动作与舞蹈蕴意的解读,发现其舞蹈形态的形成与文化蕴含皆与原始的生产劳作息息相关,其舞蹈风格及文化蕴意的产生与壮族“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从打榔舞的动作形态、节奏特点、文化蕴意等方面结合壮族农耕稻作文化,解读打榔舞与“那”文化的关系。
    • 刘丽超
    • 摘要: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国人心中。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承非遗舞蹈文化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了重点课题。非遗舞蹈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培养承载传统文化理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才能完成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发展的社会使命。
    • 摘要: 贵州非遗传承:古瓢舞进校园2022年4月1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小学把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通过古瓢舞表演、古瓢琴演奏技巧教学等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近年来,改良编排后的苗族芦笙舞、苗族锦鸡舞、苗族古瓢舞等非遗舞蹈,作为校园课间操在丹寨县各乡镇学校推广,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赵华葳; 相宁
    •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到来,“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非遗”舞蹈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创素材,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非遗”舞蹈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二者融合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提出了“非遗”舞蹈与数媒、动漫以及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将“非遗”舞蹈充分融入现代社会与生活,保护“非遗”舞蹈的同时发展创意产业,以期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再创文化辉煌。
    • 王晓黎
    • 摘要: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深度思考。“海城高跷秧歌”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舞蹈,拥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起,海城高跷秧歌通过成立艺术团巡演、进入中小学校园课堂等方式获得人们的喜爱与赞扬,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受时代特征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历史文化与表演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冲击。为此,在如今大力提倡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时期,将“海城高跷秧歌”作为非遗舞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入到高校课堂中,将是保护民间秧歌文化、弘扬高跷艺术的不二选择。本文将对“海城高跷秧歌”的历史渊源、风格特征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在充分发挥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并发展“海城高跷秧歌”。
    • 和梦雯
    • 摘要: 民族舞蹈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对其加以重视。本文分析了非遗舞蹈的传承现状,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非遗舞蹈的路径,主要包括提升重视程度、深入寻找资料、创新表现形式、打造表演舞台、融入新型科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以期推动非遗舞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 娄杨
    • 摘要: 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体现舞蹈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的重要标志。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地将非遗民族传统舞蹈融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之中。但由于以往舞蹈教学体系大多鲜有涉及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因而在舞蹈教学融入过程中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实施过程。本文正是针对以上问题,从舞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及教学评价创建等方面进行展开,对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课堂融入进行了启发性的研讨。
    • 吴亚茜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目瑙纵歌”的传承与保护也有了新的认识,非遗舞蹈进校园,能很好的传承和推广非遗舞蹈,在高校传承和推广非遗舞蹈过程中,本文以德宏师专推广和传承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提出了高校传承和推广非遗舞蹈的意义,通过实践,总结了传承和推广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为其他非遗舞蹈进校园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