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814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东北之窗、消费、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春华秋实 笔墨流芳——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届研究生论坛等;青春版《牡丹亭》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先勇、宁宗一、张珂等。

青春版《牡丹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14 占比:99.41%

总计:24961篇

青春版《牡丹亭》—发文趋势图

青春版《牡丹亭》

-研究学者

  • 白先勇
  • 宁宗一
  • 张珂
  • 张莉
  • 李倩
  • 李玢
  • 杨宁
  • 汪人元
  • 王百会
  • 苏文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柳
    • 摘要: 青春版《牡丹亭》的优势就是体现出了昆曲艺术价值和现代受众的审美文化。留存了传统表演方式,并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完善。青春版《牡丹亭》,不只重新排列传统的折子戏和经典折子戏,此外对普遍被忽略的男主人公柳梦梅的个人形象也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塑造,在新和旧之间保持了相应的平衡。但是,当前昆曲界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剧目缺失、传统艺术韵味受损等现实问题。笔者分析青春版《牡丹亭》典型案例,得出下述结果,目前昆曲艺术发展必须将传承经典作为主要根基,拯救即将失传的剧目。此外在不违反艺术规律和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优化和改善表演模式,关注现代群众的审美需求。
    • 薛珊珊
    •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案头场上两相擅"的经典之作,至今编演不衰.2017年,汤显祖的故乡抚州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创排的乡音版《牡丹亭》,在民俗、语言、唱腔等方面展现了抚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布景、灯光、服装等舞台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唱腔方面比较,可看出其在学习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乡音版《牡丹亭》对于传播地方文化、保护稀有剧种声腔有新启示,也给经典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 白先勇
    • 摘要: “戏曲的创新必须要以坚实的传承为基石,是‘推陈出新’,是‘返本开新’,是传承中的创新,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这句话道出了传统戏曲的创新不易。所谓创新,并非意味着新元素与传统的拼凑杂糅,而是在敬畏与尊重戏曲原有规律、保留戏曲本质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的过程。青春版《牡丹亭》便是21世纪昆曲改编的成功案例之一。它既保留了昆曲的写意之美,又将剧目中繁杂的文本压缩求精,再利用现代剧场的特点融合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念,赋予了传世经典青春唯美的色彩。下面这篇文章便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白先勇先生对该剧改编、演出的经验分享,相信通过他的讲述,你一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创新精神的含义与对经典和传统的敬畏之心。
    • 王肖南
    • 摘要: 作为昆曲的改编作品,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昆曲基本的审美意蕴之上,又通过积极汲取现代生活养料,冲破了以往戏曲改编的思维定势与创作模式,完美融合了现代审美意识与古典美学传统,继而赋予民族昆曲以现代气息.结合民族文化复兴语境,从主体演绎的"至情"、情感表达的"至美"、审美风格的"中和"探寻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意蕴,并以此诠释和弘扬传统戏曲美学精神.
    • 刘雪瑽
    • 摘要: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兼顾了昆曲艺术传统与当代受众的审美感受.在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留与更改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新排失传的折子戏、重排经典折子戏,而且对一向被忽略地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很好地在新与旧之间找到了平衡.然而,当今昆曲界仍然存在传统剧目流失、传统艺术韵味遭到破坏等两大问题.通过青春版《牡丹亭》这一成功案例,可以得出结论,当代昆曲艺术发展需在踏实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努力抢救失传剧目;同时在不违背艺术规律与传统范式的前提下,改善表演方式,兼顾当代受众审美.
    • 苏文灏
    • 摘要: [研究意义]昆曲戏衣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明代社会文化,其反映了明代"以服辨人"的等级化.因此,研究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可溯源昆曲戏衣本质,拓展明代服饰研究的方向与范畴.[研究方法]文章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昆曲戏衣的相关史料记载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服装心理学研究视角,对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进行细化论述.[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认为:在明代封建礼教式社会背景以及民间生活特征的融合影响下,昆曲戏衣呈现出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符号.戏服基于不同角色的差异化设定,折射出明代社会通过服饰划分群体社会定位的作用;同时,戏服设计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明代封建社会伦理关系、信仰、礼教等方面的呈现,从服饰的角度还原了明代社会的基本状况.
    • 苏文灏
    • 摘要: [研究意义]昆曲戏衣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明代社会文化,其反映了明代“以服辨人”的等级化。因此,研究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可溯源昆曲戏衣本质,拓展明代服饰研究的方向与范畴。[研究方法]文章以青春版《牡丹亭》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昆曲戏衣的相关史料记载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服装心理学研究视角,对昆曲戏衣的“世俗化”特征进行细化论述。[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认为:在明代封建礼教式社会背景以及民间生活特征的融合影响下,昆曲戏衣呈现出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符号。戏服基于不同角色的差异化设定,折射出明代社会通过服饰划分群体社会定位的作用;同时,戏服设计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明代封建社会伦理关系、信仰、礼教等方面的呈现,从服饰的角度还原了明代社会的基本状况。
    • 张坤
    • 摘要: 昆曲历史悠久,有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一座巍巍高峰.2004年,白先勇以《牡丹亭》为蓝本,创作适应当下审美的"青春版"《牡丹亭》,带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论文主要从情节内容、人物表现、主题思想、文化意义、文本与表演等五个方面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根据差异,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及传播给予一定的启示.
    • 张燕菲
    • 摘要: 由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昆曲《牡丹亭》,于2004年4月开始在世界巡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点无疑使"青春",这对年轻观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本文通过青春之美,青春之韵两部分的论述,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独特的蕴味.
    • 于芝瑶
    • 摘要: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给式微的传统昆曲艺术带来曙光。在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宗旨即"至情"和"青春",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要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理解并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之上,要引导青年人关注传统、理解传统,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