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旭
陈世旭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图书目录、文摘、索引、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专利文献588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老友、创作评谭、小说评论等;
陈世旭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世旭、周劭馨、丘峰等。
陈世旭
-研究学者
- 陈世旭
- 周劭馨
- 丘峰
- 吴松亭
- 周平远
- 刘上洋
- 刘国芳
- 叶砺华
- 张陵
- 李国文
- 李洪华
- 李贤平
- 江卓
- 汪秀珍
- 东林
- 任生
- 伊汉波
- 何镇邦
- 俞向党
- 倪爱珍
- 冼静
- 刘华
- 刘家思
- 刘秀峰
- 刘跃珍
- 化春光
- 卢国春
- 吴有生
- 吴海
- 吴长青
- 周榕芳
- 周水涛
- 周西娟
- 周邵馨
- 喻贵森
- 姚亚平
- 子军
- 孔小彬
- 季晓燕
- 宗宁
- 廖媛西
- 张京霞
- 张升阳
- 张国功
- 张新颖
- 张炯
- 彦之1
- 彭礼贤
- 彭见明
- 徐希茅
-
-
林希
-
-
摘要:
陈世旭先生的一篇文章《把小说还给小说》给肖克凡先生的小说讲了几句公道话。陈先生谈到了肖克凡小说的艺术价值,更说到了肖克凡小说的社会影响。我和肖克凡先生是同乡,更是天津市作家协会的老同事,从肖克凡先生从事文学写作伊始,我就关注了他的每一篇小说作品。只是我从来没有评介过肖克凡小说的艺术价值。
-
-
王军
-
-
摘要:
一、"返乡":表象和内在对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的哲学立场,中年之后的陈世旭抱有极大的认同,以至于在短篇小说《妖母娘娘》(2013年)中,陈世旭情不自禁地陷入到了一种类学理化的叙述—即使这种叙述难以避免地弱化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征,他借主人公萧光明父亲的思索,用了近一页的篇幅,转述了荷尔德林的现代忧思。
-
-
章武
-
-
摘要:
如果有人问:你这辈子走了那么多地方,到底哪里最美,最让你终生难忘呢?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回答:是首都北京,是人民大会堂。因为那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美好的回忆,如同一列火车,穿越时光隧道,从岁月深处呼隆隆奔驰而来——1996年,我54岁;2001年,我59岁;2006年,我64岁。是的,就是这三年,我有幸一而再、再而三,进京出席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总共15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
-
彦之1
-
-
摘要:
何军委兄擅画人物,其纵笔古今,气韵生动,纤毫毕现,各臻精妙。辄令人神往,入境已矣。刘熙载《艺概》云:''灵和殿前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起敬。以此论书,取姿何如尚气格耶?''书论如此,画亦当然。
-
-
周水涛
-
-
摘要:
新时期作家在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叙事的基础上,对这一经典叙事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深化与拓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揭示"贫穷文化"对农民活力的扼杀和对其人格的扭曲,观照国民的驯顺、麻木、保守等精神痼疾.第二个方向是考察农民文化人格在特定政治语境中的畸变与异化,既考察特定的政治文化所致的奴性,又观照主奴根性的"主性"所致的文化人格缺陷.第三个方向是审视传统农民文化人格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不适应性,这种审视有两个重点:一是考察小农意识在新型生产关系中显露出来的种种局限,展示小农文化心理导致的文化人格缺陷;二是揭示落后农民对现代经济社会的隔膜,凸显他们在现代生产关系面前的"现代愚昧",进而否定传统农民文化人格.新的思想资源、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学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促成了该领域传统叙事模式的转型.
-
-
伊汉波
-
-
摘要:
初识他的感觉是既平易又亲近。平易在于他一身着装朴素得体,干干净净;亲近在于他见人平和有礼,冷静诚恳。一打听,方知他就是我们邻省的作家陈世旭。陈世旭阅历丰富,知甜知苦。1964年初中毕业,他才十六岁,就去到赣北一个农场独立谋生,种了将近十年棉花。他的文学爱好,早在幼小时,就被老师发现并被激发出来。
-
-
刘秀峰;
周西娟
-
-
摘要:
贾大山(1942年9月9日—1997年2月20日),河北省正定县人。1964年作为下乡知青到正定县西慈亭村插队务农,后调至正定县文化馆。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河北文艺》《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多家刊物发表小说。《取经》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花市》《村戏》获河北省优秀小说奖;《干姐》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
-
-
-
摘要:
张铁刚(四川宜宾)看了《杂文月刊》2016年4月下的《看不见的浪费》一文,心中耿耿。作者说"文革"造成了人才浪费。笔者觉得作者的见解太肤浅了。这岂止是人才的浪费,简直是对人才的摧残、迫害,让人丧失尊严。且看两组数据:其一,1957年反右受迫害55万,等到平反时只剩10万了。其二,"文革"十年浩劫,经中共中央两年零七个月的调查核
-
-
-
刘国芳
-
-
摘要:
很年轻的时候,我街上住的一户人家把房门钥匙丢了,在没办法把门弄开后,邻居央求我把他的房门踢开,我那时候年轻气盛,一脚就把门踢开了。没想到的是,这以后不久,街上另一户人家被偷了,房门也是被踢开的。我于是成了怀疑对象,几乎所有的邻居都怀疑是我踢了门偷了东西。那时候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穷得可怜巴巴。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