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阻抗谱

阻抗谱

阻抗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046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新形势下林业机械发展论坛等;阻抗谱的相关文献由15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和平、苏文辉、仇立干等。

阻抗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0463 占比:99.07%

总计:30750篇

阻抗谱—发文趋势图

阻抗谱

-研究学者

  • 李和平
  • 苏文辉
  • 仇立干
  • 单双明
  • 吕喆
  • 陈剑
  • 黄喜强
  • 王常珍
  • 穆海宝
  • 史美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月; 邵渤淮; 陈双龙; 王春杰; 高春晓
    • 摘要: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锐钛矿相TiO_(2)纳米线,并通过原位高压阻抗谱测量技术研究了TiO_(2)纳米线晶粒和晶界性质及电输运行为随压力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0—34.0 GPa压力区间,锐钛矿TiO_(2)纳米线的传导机制为电子电导.TiO_(2)纳米线晶粒和晶界电阻以及弛豫频率在8.2—11.2 GPa压力区间均出现了不连续变化行为,此压力区域对应着由锐钛矿相到斜锆石相的结构转变,并且相变从晶粒表面逐渐延伸到晶粒内部.晶粒激活能和晶界激活能均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压力对样品电导率的贡献为正.在所测压力范围内,空间电荷势始终为正值,表明在空间电荷区阴离子缺陷更易形成,氧缺陷是TiO_(2)纳米线相变的主要诱因.
    • 魏力强; 贾伯岩; 苏金刚; 张鹏
    • 摘要: 电树枝是电力电缆中常见的绝缘劣化类型,电树枝的生长会引发绝缘材料性能的改变,从而威胁电缆的安全运行。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无法实现对电缆内微小电树枝劣化区域的有效检测。本研究选用10 kV单芯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在其绝缘中引入电树枝缺陷并测量了不同树枝生长阶段的绝缘电导率、内外半导电层间等效电容数值,采用宽频阻抗谱测量及傅里叶逆变换方法对设定的电树枝劣化区域进行测量及定位。结果表明:电树枝的生长使电缆绝缘电导电流明显提高,电树枝累积损伤的增加使内外半导电层间电容值增大,由于电导及电容数值的变化,使电树枝劣化段的波阻抗畸变。应用宽频阻抗谱及傅里叶逆变换方法实现了对于电树枝劣化区域的准确定位,同时电树枝的不同生长阶段会影响阻抗谱及傅里叶逆变换谱图中畸变点的幅值。
    • 苏宁宁; 高函; 武晓倩; 靳晶晶; 陈芳
    • 摘要: 利用高压X射线衍射和高压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法研究了AlN纳米线的高压结构和电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lN纳米线的电学参数均在22.6 GPa发生了突变,该突变与样品发生了从纤锌矿到岩盐矿的结构相变相关.岩盐相中晶格对电子的散射在电传导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于纤锌相中的长程传导,岩盐相中存在短程传导,且其作用随压力增加而增大;纤锌相的介电损耗峰在1Hz且不受压力影响;岩盐相的介电损耗峰随压力减小且向低频方向移动.本研究将为AlN及其相关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吴家福; 朱韵汀; 刘祥; 龙威; 朱永生; 陈凯
    • 摘要: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EIS、形貌观察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在500°C、600°C、700°C、800°C保温30分钟的Q235钢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开路电位测试及动电位极化曲线的腐蚀电位均表明,经过时效处理后的Q235试样,其腐蚀趋势较坯料试样更强;腐蚀失重结果与动电位极化曲线的腐蚀电流密度及EIS的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经过时效处理后的Q235试样较坯料试样具有更快的腐蚀速度。(2)不同时效处理工况决定试样具有不同的微观组织形态,析出相类型不同或析出相类型相同但占比不同,一些具有耐腐蚀的相虽然占比很少,却可能对腐蚀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经过时效处理后的内部微观组织的形态与成分的不同决定了Q235的腐蚀行为。
    • 王蕊; 董亮亮; 孔国利
    • 摘要: 为了实现对动力锂电池内阻的高精度检测,通过对锂电池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采用交流注入法设计了电池内阻在线智能检测装置.将微小的交变激励电流信号施加在电池两端,同时利用在FPGA平台上设计的正交锁相放大电路测量电池两端产生的响应电压信号,并通过引入圆周模式的CORDIC算法实现矢量运算,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速度,最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电池内阻的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内阻智能检测装置能够方便测量出电池在各频段的阻抗谱,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度,平均误差仅为0.231%,最大偏差也仅为0.452%,可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健康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 朱丽丽; 高丽丽; 林晓敏; 鞠明健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电解质Ce_(0.8)Pr_(0.2-x)Sm_(x)O_(2-δ)(x=0.02,0.05,0.10).XRD结果表明:800°C煅烧后的全部样品皆为单一的立方萤石型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19~28 nm;Raman光谱结果表明:立方萤石结构的Ce_(0.8)Pr_(0.2-x)Sm_(x)O_(2-δ)固溶体中存在氧空位,在Ce_(0.8)Pr_(0.2-x)Sm_(x)O_(2-δ)中掺入钐可提高氧空位浓度;阻抗谱测试表明:稀土双掺杂Ce_(0.8) Pr 0.15 Sm 0.05 O 2-δ的电导率高于单一稀土掺杂Ce_(0.83)Sm_(0.17)O_(2-δ)的电导率,且Ce_(0.8)Pr_(0.15)Sm_(0.05)O_(2-δ)的电导率最大,σ600°C为1.2×10^(-2)S/cm,这归因于样品Ce_(0.8)Pr_(0.15)Sm_(0.05)O_(2-δ)中较高的氧空位浓度和小极化子的跃迁.
    • 朱丽丽; 高丽丽; 林晓敏; 鞠明健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电解质Ce0.8Pr0.2-xSmxO2-δ(x=0.02,0.05,0.10).XRD结果表明:800°C煅烧后的全部样品皆为单一的立方萤石型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19~28 nm;Raman光谱结果表明:立方萤石结构的Ce0.8 Pr0.2-x Smx O2-δ 固溶体中存在氧空位,在Ce0.8 Pr0.2-x Smx O2-δ 中掺入钐可提高氧空位浓度;阻抗谱测试表明:稀土双掺杂Ce0.8 Pr0.15 Sm0.05 O2-δ 的电导率高于单一稀土掺杂Ce0.83 Sm0.17 O2-δ 的电导率,且Ce0.8 Pr0.15 Sm0.05 O2-δ的电导率最大,σ600°C为1.2×10-2 S/cm,这归因于样品Ce0.8Pr0.15Sm0.05O2-δ 中较高的氧空位浓度和小极化子的跃迁.
    • 张伟; 何鹏; 张宁; 郭奎
    • 摘要: 为了研究H2S/CO2腐蚀环境下缓蚀剂的性能,对市面上常见的4种过程缓蚀剂在Q235钢预设实验条件下展开性能测试.运用静态失重法、动态挂片法及电化学方法等实验手段做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并运用动态失重法进行可测物理量计算,列表比对实验结果.研究得出:静态和动态实验预设都充分论证了Q235钢工作环境下的缓蚀剂缓蚀效果,排序结果为BQ-2>BQ-1>CI1204>TAE;在动态实验中,H2S与CO2分压为2.0、1.5MPa,在转速400r/min环境下进行7d的连续性实验,观测TAE缓蚀剂腐蚀速率达0.3365mm/a,挂片腐蚀照片显示,单独投加浓度250mg/L的BQ-2、BQ-1、CI1204这3种药剂均没有较好地保护Q235钢挂片,导致实验钢表面腐蚀严重;静态电化学评价表明,在自腐蚀电位为-220~220mV预设区间内进行极化曲线扫描得到的容抗弧半径具有较大差异,说明所选药剂均有可靠缓蚀效果;电荷传递电阻随即上升的现象恰好论证了腐蚀反应抑制性强化机理.观测该可测物理量,当缓蚀剂投加后该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当大的电荷转移电阻数据产生时能带来极强的缓蚀抑制作用,有效防止腐蚀反应的发生.实验过程中的自腐蚀电位发生突变,综合机理与实验判定自腐蚀电位必然向正方向移动.
    • 陈开远; 韦小利; 梁燕文; 雷秀云; 刘来君
    • 摘要: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技术制备出赝立方相(1-x)K0.5Na0.5NbO3-xSrZrO3(0.11≤x≤0.17)陶瓷.介电温谱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呈现"核-壳"结构.用Lichtenecker方程和典型的洛伦兹公式结合描述了核区域和壳区域对介电常数的贡献.随着SrZrO3含量增多,介电相变峰宽化,介电常数和损耗均下降.在高温下,通过阻抗图谱分析可知陶瓷样品中存在双电离氧空位,其弛豫行为可以用阿仑尼乌斯公式描述.同时,交流电导率满足普适介电响应定律.在直流电导中,温度越高热激活载流子浓度越大,随着SrZrO3掺杂量增加,晶格间载流子长程迁移或者跳跃变得更加困难.
    • 王家兴; 姚登莉; 蔡平; 薛小刚; 刘黎明; 王立惠; 卢宗柳; 张小文
    • 摘要: 紫外有机发光器件(OLED)的宽带隙发光分子限制了空穴注入效率,从而导致载流子复合低效,器件发展受限.可溶液处理工艺兼顾了低成本、高可控性及规模生产的时代特色.本文报道了利用溶液法制备的WCl6及其与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掺杂复合物(PEDOT:PSS+WCl6)调控近紫外OLED的空穴注入特性,实现了高效率近紫外有机发光.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等分析表明,WCl6和PEDOT:PSS+WCl6薄膜具有优异的电子特性和光透过性.伏安特性和阻抗谱分析表明,空穴注入能力按WCl6、PEDOT:PSS和PEDOT:PSS+WCl6的顺序依次增强.以PEDOT:PSS+WCl6作空穴注入层、2-(4-联苯)-5-(4-叔丁基苯基)-1,3,4-恶二唑(PBD)作发光层,获得了最大外量子效率为2.6%、最大辐照度为8.05 mW/cm2、半峰宽为45 nm、电致发光峰为405 nm的高效率近紫外OLED.器件寿命测试对比结果表明,WCl6掺杂PEDOT:PSS后器件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该研究结果拓展了WCl6的应用领域,对于推进高效稳定近紫外OLED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