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孢菌
镰孢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5742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菌物学报、生物技术通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电源技术年会、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等;镰孢菌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雅玲、周明国、吕国忠等。
镰孢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5742篇
占比:99.82%
总计:85895篇
镰孢菌
-研究学者
- 王雅玲
- 周明国
- 吕国忠
- 孙力军
- 陈长军
- 王建新
- 王源超
- 郑小波
- 陆辰晨
- 陈捷
- 张海峰
- 许艳丽
- 孙晓东
- 戴婷婷
- 高增贵
- 常小丽
- 房志家
- 李敏权
- 杨晓贺
- 段灿星
- 王晓鸣
- 罗卿权
- 刘金波
- 杨文钰
- 欧阳毅
- 段亚冰
- 焦彬彬
- 王新华
- 石洁
- 郭宁
- 郭维
- 马红霞
- 魏巍
- 刘刚
- 刘限
- 尹燕妮
- 徐德峰
- 曹素芳
- 朱振东
- 李继平
- 李雪萍
- 漆永红
- 薛仁风
- 赵志慧
- 邓义佳
- 邓旗
- 雍太文
- 马占鸿
- 马忠华
- 丁俊杰
-
-
李柯;
郑素娇;
王晓莉;
孙哲;
叶文武;
王源超;
郑小波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2019—2020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新选育的251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和多种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既抗大豆疫霉又抗多种镰孢菌的抗性品种(系),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大豆根腐病和抗病育种提供资源材料。[方法]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首先利用8个不同致病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51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进一步以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为材料,鉴定其对大豆6种常见病原镰孢菌的强毒力菌株的抗性。[结果]有19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表现高抗,抗5个及5个以上大豆疫霉菌株的品种(系)达167个,占比66.5%。供试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s1、Ps3、Ps5和PsMC1的抗性资源最为丰富,对菌株Ps4和USAR2的抗性资源次之,对菌株Ps41-1和PsJS2的抗性资源较少。供试的21个高抗大豆疫霉的品种(系)分别可抗2~4种镰孢菌,其中对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Fs-1菌株、黄色镰孢菌(F.culmorum)Fc-4菌株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Fg-1菌株的抗性资源较丰富,对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Fo-2菌株和木贼镰孢菌(F.equseti)Fe-9菌株的抗性资源较少,未筛选到对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Fp-2菌株具有抗性的品种(系),‘徐1017-1’‘皖宿218’‘郑1905’和‘徐1726’等品种(系)对大豆疫霉和镰孢菌的综合抗性较好。[结论]供试大豆虽然对大豆疫霉8个致病型和6种镰孢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抗性资源可供挖掘。本研究筛选出的既抗大豆疫霉又抗镰孢菌的大豆品种(系),可作为生产上防控疫霉根腐病和镰孢根腐病的抗病品种以及抗病育种资源。
-
-
段亚楠;
陈学森;
沈向;
姜远茂;
尹承苗;
毛志泉
-
-
摘要:
试验旨在探讨土层置换对连作再植幼苗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老果园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以蒙阴、莱州和栖霞三地25年生苹果园土壤、平邑甜茶幼苗和苹果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定植沟原位回填(CK)和上下土层置换(SLR)2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对幼苗生物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土壤中主要有害真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定植沟原位回填(CK)处理相比,上下土层置换后,显著促进了再植幼苗的生物量;蒙阴9月数据结果表明,上层土置换到下层后(MSLRA),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28.1%,土壤细菌数量增加了38.1%;下层土置换到上层后(MSLRB),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37.1%,土壤细菌数量增加了31.3%,且土层置换处理后显著增加了三地果园各层土壤的细菌/真菌值,降低了土壤中4种有害镰孢菌的基因拷贝数,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片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综上,土层置换措施可有效减轻老龄苹果园连作障碍。
-
-
袁冬梅;
于静;
迟玉成;
许曼琳;
张霞;
郭志青;
宋新颖;
何康;
李莹
-
-
摘要:
花生根腐病是造成花生严重减产的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其病原菌包括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腐镰孢菌(F.solani)。本试验以新鲜大蒜为材料,研究大蒜鳞茎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大蒜鳞茎浸提液质量浓度的提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其中对尖孢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的防治效果较好。
-
-
陈宏州;
周晨;
庄义庆;
姚克兵;
杨红福;
徐超;
侯毅平;
朱凤
-
-
摘要:
由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是严重危害水稻的种传病害。为探明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种群结构及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现状,分别对2019年江苏省13个县(市)和2020年18个县(市)采集的恶苗病植株样本的123株和182株单孢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基于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1-α)序列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检测了菌株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收集的菌株均被鉴定为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新知镰孢F.andiyazi,分别占比为87.80%、4.07%、5.69%、2.44%和90.11%、1.65%、2.75%、5.49%;基于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镰孢菌可清晰分为4个不同种群,菌株间具遗传多样性。2019年和2020年菌株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7.48%、23.58%、9.76%和41.21%、43.96%、29.12%。依据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表现,可分为7种表现型,其中2019年和2020年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4.07%和1.65%;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敏感的菌株分别占28.46%和17.58%。江苏省恶苗病菌优势种为藤仓镰孢,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抗性频率较高,对氰烯菌酯抗性已逐渐扩展。研究结果可为镰孢菌分类鉴定及水稻恶苗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
刘东霞;
杨莉;
宋连昭;
杨志敏;
王芳;
刘贵河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病原菌对苜蓿的致病性,本研究以苜蓿根腐病病原BF1(Fusarium equiseti)、BF28(F.oxysporum)、BF36-2(F.solani)三种镰孢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观测菌落的外观特征与产孢量,并对WL343、金皇后、阿尔冈金、WL525四个苜蓿品种以菌液和菌饼两种方式接种,比较不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液接种方式,苜蓿感病较快,感病程度较重。不同菌株在苜蓿根系的定植能力不同,BF1菌丝在根系附近聚集;而BF28及BF36-2菌丝则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菌饼接种方式,不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产孢能力强的菌株致病力强。BF28对苜蓿的致病性最强,BF36-2次之,而BF1的致病性较弱。通过对感病植株进行解剖构造与致病过程观察,病菌以厚垣孢子入侵根系及叶片表皮细胞,以菌丝体及孢子形式在细胞间隙扩展,并向植物组织中释放细胞壁溶解物质,植物细胞壁溶解,根髓部腐烂中空,根颈部缢缩,叶部出现溃烂斑,植株的生长受阻。
-
-
漆永红;
李敏权;
曹素芳;
蒋晶晶;
李雪萍;
李青青;
徐美蓉;
李继平
-
-
摘要:
为明确党参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 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sonali)和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茎基腐病,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3种镰孢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同时3种镰孢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
-
-
郑庆伟
-
-
摘要:
为明确中国玉米穗腐病致病禾谷镰孢复合种的菌群遗传结构、致病力、毒素化学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7个地理区域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花丝通道注射接种法测定了各镰孢菌的致病力,利用产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毒素化学型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共检测到等位的位点数48个。
-
-
漆永红;
李敏权;
曹素芳;
蒋晶晶;
李雪萍;
李青青;
徐美蓉;
李继平
-
-
摘要:
为明确党参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 sonali)和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茎基腐病,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3种镰孢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同时3种镰孢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
-
-
漆永红;
李继平;
李敏权;
曹素芳;
龚成文;
米永伟;
武伟国;
李雪萍;
陈爱昌;
孙新荣
-
-
摘要:
为了明确一种新的党参根腐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结果 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nali)、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4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根腐病害,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本研究为党参根腐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
代玥;
闫伟棋;
姜雪;
杨新宇
-
-
摘要:
镰孢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常见病原菌,传统检测病原镰孢菌的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时间长、成本高和效率低等缺点,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翻译延伸因子序列(EF-1α)建立了检测镰孢菌(Fusarium species)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了多重PCR体系灵敏度,模拟侵染样本验证多重PCR技术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灵敏度检测显示,最低检测基因组DNA浓度达1×10-4 ng/μL;模拟侵染样本实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在DNA浓度为100 ng/μL时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因此.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性地检测出该四种镰孢菌,可在复合侵染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中准确检测.
-
-
潘月敏;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高智谋;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褚能明;
营金凤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镰孢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镰孢菌的分类一直根据形态特征来进行,由于镰孢菌形态性状受培养基、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有些种的界定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为客观、明确的分类方法,以弥补传统分类方法之不足.已有许多文献报道证实了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分析可作为真菌分类的依据[1~3].然而,迄今国内外应用酶谱技术进行镰孢菌属分类的报道尚少.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技术,测定了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等3种镰孢菌的10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谱,并对酯酶同工酶酶谱进行了聚类分析,旨在明确镰孢菌种间和种内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谱是否存在差异,探讨酶谱技术应用于镰孢菌属内种间和串珠镰孢种内分类与鉴定的可能性.
-
-
-
周丹妮;
王晓鸣;
陈国康;
李丹丹;
杨洋;
段灿星
- 《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
-
摘要:
玉米穗腐病,属世界性病害,可由多种镰孢菌和其它真菌引起.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腐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因病菌产生的多种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开展玉米穗腐致病镰孢菌毒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重庆市及相邻的四川省32个区县98个乡镇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47株拟轮枝镰孢及19株禾谷镰孢复合种,采用PCR反应检测菌株关键产毒基因FUM1及Tri13基因表达,基于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菌株分离物产FB1、FB2及FB3毒素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