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镰刀菌属

镰刀菌属

镰刀菌属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眼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8520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等;镰刀菌属的相关文献由4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智群、王毓新、刘刚等。

镰刀菌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520 占比:99.87%

总计:88635篇

镰刀菌属—发文趋势图

镰刀菌属

-研究学者

  • 王智群
  • 王毓新
  • 刘刚
  • 孙旭光
  • 杨秀敏
  • 余海忠
  • 刘正坪
  • 刘秀梅
  • 叶国栋
  • 巩晓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晨芹; 李军乔; 王鑫慈; 牛永昆; 曲俊儒
    • 摘要: 对从青海省湟源县蕨麻人工种植基地的蕨麻块根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D2进行了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同时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所得菌株D2为镰刀菌Fusarium perseae,是蕨麻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D2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5°C,菌丝致死温度为64°C(10 min),全光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pH值5.0~12.0菌丝均能较好生长,弱碱条件更利于其生长和产孢。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部分碳、氮源可以促进菌株D2产生绿色色素。D2菌株对氮的有效利用表现为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而铵态氮更利于其产孢。因此,在蕨麻人工种植田间应当多注意田园卫生和水肥管理,防止蕨麻根腐病的发生与蔓延。该研究结果可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较为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
    • 刘立春; 张立胜; 张秋文; 刘素媛; 张新杰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病原菌属与真菌性角膜炎(FK)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120只眼)FK,根据感染病原菌属分为A组(病原菌属为链格孢属)20例、B组(病原菌属为曲霉菌属)28例、C组(病原菌属为镰刀菌属)57例和D组(病原菌属为其他菌属)15例。分析FK患者病原菌属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属药物的耐药率,探讨不同病原菌属与FK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比较4组药物治愈患者用药时间和停药后4周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结果120例FK共培养出127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最多占44.88%,其次为曲霉菌属(25.98%)、链格孢属(15.75%)。链格孢属、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均较低。B、C组预后水平较A、D组差(P0.05)。药物治愈患者用药时间C组明显长于A、B、D组(P<0.05);药物治愈患者停药后4周患眼最佳矫正视力A组高于B、C、D组(P<0.05)。结论FK患者多为链格孢属、曲霉菌属、镰刀菌属感染,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推荐采用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治疗,而曲霉菌属、镰刀菌属感染FK患者预后较差。
    • 李建英; 华蓉; 孙达锋; 温宪勤; 李雪松; 马明; 高章会; 和勇; 刘绍雄
    • 摘要: 针对云南省玉溪市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白霉病病害开展调查,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集病害样地土壤样品开展真菌群落结构研究,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以期为羊肚菌栽培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本次玉溪市羊肚菌白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和栽培管理不规范。高温高湿环境下,羊肚菌子实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土壤中的镰刀菌大量繁殖感染子实体,病害快速蔓延导致绝收。
    • 李本超; 梁艳; 覃小芽; 莫土香; 徐照隆; 李俊; 杨瑞云
    • 摘要: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78(Fusarium equiseti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白僵菌素(1)、fusaproliferin (2)、11-epiterpestacin (3)、吲哚-3-乙酸(4)、indole-3-methylethanoate (5)、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 (6)、柄曲霉素(7)、2'-hydroxydecanylpentadec-5,8,10,12-tetraneoate (8)、19-norergosta-5,7,9,22-tetraene-3β-ol(9)、对羟基苯甲醛(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镰刀菌属Fusarium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中分离得到.
    • 王世伟; 王卿惠; 向文胜; 莫继先; 李婷婷; 翟丽萍; 王韬
    • 摘要: [背景]前期工作中,从北大仓白酒大曲分离到一株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m) M1,研究发现该菌能产中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重要酶制剂.由于其作用条件温和、催化速率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皮革、饲料、化工和废弃物处理行业.[目的]为了使该菌蛋白酶应用于相关工业生产,需要对该蛋白酶进行纯化和酶学特性研究.[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分离、疏水和离子交换层析对该菌蛋白酶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测定酶的纯度和分子量,并研究其热稳定性和酸碱适应性.[结果]经各步层析,蛋白酶纯化倍数达26.1,得率为7.9%;经测定纯酶的分子量为62 kD;该酶最适温度为40°C,最适pH为7.0,属于中性蛋白酶;该酶对酸较敏感,对碱有较强的耐受性;耐热性较强,但酶活性不受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抑制.[结论]由于该中性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因此,可作为工业生产上潜在的生物催化剂.
    • 樊炳君; 姚丽; 段娇; 罗昆艳; 杨雪刚; 焦钰; 朱国兴; 魏薇; 曹艳茹
    •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抑制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菌,从研究较少的兰坪铅锌尾矿极端环境中采集样品分离菌株,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进行4种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初筛,共获得10株有抑制效果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涂布法进行复筛,获得1株抑菌活性较强的拮抗菌株KC 121.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测序结果分析,将KC 121菌株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抑菌试验结果显示,KC 121对根腐病的4个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同发酵液相比,菌体的抑菌效果较好.KC 121对拟枝孢镰孢菌的抑制效果达82.66%,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达76.91%.KC 121的发酵液对拟枝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76%和60.85%.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 黄恩霞; 张书航; 刘欣瑜; 孙璐; 宋润杰; 王敬龙; 赵宝玉; 路浩
    • 摘要: 为了探讨西藏藏沙蒿内生真菌种类与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自西藏曲水的藏沙蒿样品表面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表明,藏沙蒿内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从其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共分离到48株真菌,总相对分离频率为85.42%.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 sp.)在上述组织内均存在,分布最为广泛,而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在藏沙蒿植株内分离频率最高,是藏沙蒿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丰富蒿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也为藏沙蒿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吴晓春; 肖桂荣
    • 摘要: 生物入侵形势愈加严峻,口岸检疫作为维护生物安全的第一线,分析口岸截获时空格局对于物种入侵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从口岸点和市域单元两个尺度结合时空局部异常值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2009—2018年我国沿海地区镰刀菌属入侵截获时空分布格局,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影响其分布格局的因素.结果表明:(1)镰刀菌属截获口岸数与截获频次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致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时空异常值分析中以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口岸的强时空聚类与多模式状态为主.(2)镰刀菌属市域入侵截获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P<0.05),空间集聚特征先增强后减弱,局部空间关联结构中空间分异性逐渐减小,高-高值区域的集聚规律明显,且逐渐集中在江苏省境内.(3)镰刀菌属市域入侵截获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进口商品总额,其次是市域内口岸数、入境人数和邮政业务总量,且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分布格局均具有显著的增强效果.综上,我国沿海地区镰刀菌属入侵截获受进口贸易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格局特征.
    • 刘刚
    • 摘要: 辣椒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其中茄病镰刀菌是引起发病的主要病原菌,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一、田间症状辣椒根腐病通常引起辣椒根及颈基部坏死,主要发病部位在地表以下近地表处的根颈部,不向上发展(区别于辣椒枯萎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