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51045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全国西安病理技术学术会议暨全军第七届病理技术学术会议、中华眼科杂志第二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2008年全国眼科临床合理用药专题学术研讨会等;真菌性角膜炎的相关文献由156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丽娅、谢立信、孙声桃等。

真菌性角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4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1045 占比:99.83%

总计:451824篇

真菌性角膜炎—发文趋势图

真菌性角膜炎

-研究学者

  • 王丽娅
  • 谢立信
  • 孙声桃
  • 胡建章
  • 张月琴
  • 张红敏
  • 白利广
  • 车成业
  • 韩晓丽
  • 刘素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奕丰; 陈颖欣
    • 摘要: 目的探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时机、适应症、优点和预后.方法通过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和病理学特点以及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方法、手术时机、优点和预后的回顾,讨论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优越性.结果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其成本和对供体的要求较低,能够在早期通过彻底清除病灶阻断真菌进一步向深层角膜浸润.最重要的是,LKP能够保存患者自身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角膜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结论真菌菌丝浸润较快,真菌性角膜感染较其他菌种致角膜感染更严重、前房积脓更多,因此真菌性角膜炎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分外重要.LKP适用于炎症早期局限于角膜基质层内,也就是中浅层角膜的溃疡,相较于传统术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LKP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优越性,现已将LKP做为治疗非穿孔性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首选术式.
    • 黄光怡; 唐宁宁; 陈琦; 蓝倩倩; 蒋莉; 洪祎祎; 吕健; 李敏; 曾思明; 徐帆
    • 摘要: 目的:构建和评估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策略的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鉴定的智能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03/2020-0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2157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1380张、验证集345张和测试集432张。采用迁移学习Inception-ResNet V2网络构建智能诊断模型,将原始数据集和应用数据增强策略后的增强数据集所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进行对比,最后计算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该系统的诊断效能。结果:使用原始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1.6%,灵敏度为72.0%,准确率为71.8%,AUC为0.785(95%CI:0.742~0.828,P<0.0001);使用增强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6.6%,灵敏度为83.1%,准确率为79.9%,AUC为0.876(95%CI:0.843~0.909,P<0.0001),使该智能诊断系统的诊断效能均较前提高。结论: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构建出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实现了对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并进一步验证在原始数据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数据增强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诊断性能,该方法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镰刀菌属鉴定的辅助诊断。
    • 刘娟; 杨俊; 孙露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联合纳他霉素点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对患眼泪液(1,3)-β-D-葡聚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1例FK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1例,31眼)、B组(26例,36眼)及C组(24例,34眼),A组使用50 g·L^(-1)纳他霉素滴眼液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0.25 g·L^(-1)伏立康唑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C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0.5 g·L^(-1)伏立康唑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比较治疗7 d后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 d、7 d时3组患者泪液中真菌指标(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3组患者治疗7 d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治疗7 d时,总有效率B组(94.45%)、C组(97.06%)高于A组(7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时3组患者(1,3)-β-D-葡聚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C组(4.96±0.28)、(4.57±0.26)ng·L^(-1),低于A组(5.32±0.31)ng·L^(-1),C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B组(5.56%)、C组(8.82%)高于A组(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联合纳他霉素点眼治疗FK效果良好,可提高总有效率。
    • 李娜
    • 摘要: 目的探究纳他霉素联合不同剂量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99例99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组(33眼)、B组(33眼)、C组(33眼)三组,A组给予患者5 g/L氟康唑和50 g/L的纳他霉素滴眼液点眼;B组和C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25 g/L和0.50 g/L的伏立康唑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病原学检测,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治愈率、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及随访3个月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治愈率为51.52%,明显低B组的78.79%和C组的90.91%(P0.05),但C组对重度角膜炎患者治愈率为80.00%,明显高于B组的20.00%(P<0.05);治疗后三组视力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B组和C组治疗后视力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P<0.05);C组有1眼于第四次注射后出现眼部异物感、畏光等症状,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随访,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治愈者无复发。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为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轻度、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选择剂量0.25 g/L伏立康唑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选择剂量0.5 g/L伏立康唑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
    • 伍志琴; 王晓琴; 陈瑶; 苏凡凡
    • 摘要: 目的:分析荆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K)患者的感染特征和临床治疗转归等,为本地区FK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01/2020-07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并病原学确诊为FK的176例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药物敏感性及临床治疗经过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FK患者176例中,男118例,女58例,男女比例为2.03∶1。发病年龄以50~59岁及60~69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发病高峰季节为4~6月及10~12月。危险因素包括外伤及可能外伤史、眼表疾病、眼科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及长期局部药物使用。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39.8%)、曲霉菌属(30.7%)、链格孢菌属(15.9%)和念珠菌属(5.1%),药敏结果示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比较敏感,而氟康唑的耐药率非常高。125眼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12眼行角膜基质内注药,15眼行结膜瓣遮盖或羊膜移植,21眼行角膜移植术,8眼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包括5眼行结膜瓣遮盖后严重眼内炎的患者。结论:荆州地区FK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男性,多为农业劳动过程中角膜外伤后导致,以镰刀菌及曲霉菌多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 纪晓月; 田雪; 彭旭东
    • 摘要: 那他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眼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应用于农业和食品防腐等领域。但随着长期使用,那他霉素也表现出眼部低渗透性、耐药性等缺点。本文主要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那他霉素及其衍生物的文献为基础,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以及在眼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那他霉素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黄文
    • 摘要: 目的:观察氟康唑联合角膜溃疡清创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8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41,氟康唑联合角膜溃疡清创术治疗)和对照组(n=40,角膜溃疡清创术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力、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角膜溃疡清创术可增强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炎性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使用价值。
    • 陈敏
    • 摘要: 目的:研究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伏立康唑组(n=18)和常规治疗组(n=17)。为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那他霉素滴眼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伏立康唑组患者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伏立康唑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角膜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周晓丹; 杨玉倩; 徐强崧
    • 摘要: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3/2021-03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2例,均先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则行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真菌培养分析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及不同致病菌患者手术率,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76例)和临床转归不良组(26例),探究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102例中真菌检查结果呈阳性74例(72.5%),药物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12.7%),不同致病菌属感染患者手术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镰刀菌属致病患者手术率显著高于其他菌属。与临床转归不良组比较,临床转归良好组患者病程更短,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更小,居住地多为城镇,致病菌多为除镰刀菌以外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是影响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等,镰刀菌属致病后药物治疗效果更差,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情况均可影响该病临床转归。
    • 林敏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于治疗期间联合应用浓度为15%的那他霉素以及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疗法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被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5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处理,将其均匀划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15%那他霉素治疗,观察组应用15%那他霉素联合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视力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视力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评估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于治疗时联合应用15%那他霉素、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视力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