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银
镀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1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747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华通技术、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电镀与精饰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05(贵阳)表面工程技术创新研讨会、2003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等;镀银的相关文献由338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岳军、张忠良、陈希康等。
镀银
-研究学者
- 冯岳军
- 张忠良
- 陈希康
- 何振暘
- 王金凤
- 刘超
- 孙艾林
- 朱园园
- 赵健伟
- 朱焰焰
- 黄建良
- 宫泽宽
- 尾形雅史
- 篠原圭介
- 何如森
- 刘军
- 何如桂
- 夏福纪
- 董金军
- 王彬
- 刘仁志
- 卜庆革
- 胡国辉
- 蒋建军
- 周小明
- 徐金龙
- 沈晓
- 路亚娟
- 包海生
- 左正忠
- 张立群
- 徐恒雷
- 杨卫良
- 王文才
- 王炜
- 田明
- 董有军
- 邹华
- 郑杰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卫东
- 李宝增
- 王朝铭
- 肖春艳
- 马建伟
- 余凤斌
- 孙志
- 安茂忠
- 宋忠孝
- 张红军
-
-
-
张舒;
叶正浩;
王烨
-
-
摘要:
研究铜波导镀银层厚度对电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和检测,确认电性能满足要求,通过湿热试验和盐雾试验研究铜波导镀银的耐蚀性,分析镀层厚度对试样耐蚀性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为了达到所需镀银层厚度,制定工艺改进措施,兼顾了电性能和耐蚀性,提高了可靠性。
-
-
谢纬君;
顾杰;
张悦;
蒋莉;
袁妍
-
-
摘要:
为了消除高分子材料表面静电,减少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采用化学镀银法制备镀银碳纳米管(Ag-CNTs)作为导电填料,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UV固化型环氧丙烯酸酯配方中,在UV光辐照下获得抗静电涂层。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确定了Ag-CNTs的结构、表观形貌和银含量,并对涂层的断裂面形貌、硬度、附着力、拉伸强度、导电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4%的银氨溶液进行镀银,可获得银含量为16.28%的Ag-CNTs-2。当Ag-CNTs-2加入量为7%时,涂层表面电阻低于1×10^(10)Ω,涂层的硬度、附着力和拉伸强度均较好,可以作为抗静电涂料使用。
-
-
陈婧
-
-
摘要:
本文对粗糙度为1.6μm紫铜材质试样进行不同厚度的镀银处理,并详细测试其银层粗糙度、厚度、结合力与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镀银厚度越小,银层性能越优。设计银层厚度为12~18μm之间,电导率为93.8~94.7 IACS,温升65 K±0.21 K~65 K±0.41 K,满足设计要求;设计银层厚度为30~50μm之间,电导率为89.3~91.7 IACS,温升66 K±0.40 K~67 K±0.47 K,超过设计要求。
-
-
林康;
刘鹏
-
-
摘要:
为避免因电极片氧化造成的换能器故障,文章对电极片样品进行了表面打磨和镀银前处理工艺,用扫描电镜对电极片处理前后进行对比,再对电极片进行耐疲劳性测试和焊接点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镀银工艺处理导致电极片的耐疲劳性能降低,而镀银和打磨工艺处理对焊接点的力学性能则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求对不同使用环境的换能器应采用不同工艺处理的电极片。
-
-
龚殿婷;
关云浩;
张宏军
-
-
摘要:
通过对电镀厂镀银工艺流程废银的分布与产生废银的原因以及含银废料的形态、成分、含量等进行分析,确定经济有效的银回收方法.减少零件上银损耗的主要措施有:降低镀液的银离子浓度,降低电流密度,改善镀液成分配比及控制电镀时间.
-
-
黄超;
侯炳林;
张腾;
许婉韵;
赖小强
-
-
摘要:
基于现有冷屏结构,结合CFETR聚变堆装置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沿冷却板厚度方向钻冷却通道的深孔结构方案.对内冷屏各部件设计了并联加串联的特殊流道,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该方案内冷屏各部件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采用深孔法冷却方式,冷屏温度分布更均匀,降温效果更好.在输出辐射功率相近的条件下,深孔法的冷却方式可将表面辐射率上限由0.05提高到0.075,能用低表面辐射率和低活化性材料如铬和钨元素作为冷屏表面涂层替代银涂层.
-
-
陈峰;
程娜;
赵健伟;
宋易恬;
孙燕燕;
娄鑫梨;
童夏燕
-
-
摘要:
研究了大面积均匀平整的纳米颗粒银层电沉积的机理,优化了制备工艺,探索了其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银层的电沉积随着电极电势的负移,逐步由连续成核转向瞬时成核机理,在电流密度为1.0 A/dm2,阴阳极面积比为1:10,以及20~30°C条件下,银层具有更强的表面增强效应.XRD测试表明,(111)晶面为银电沉积层的择优取向面;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表明,银的颗粒尺度为6~11 nm.该电沉积层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活性基底,具有灵敏度高及检测限低的特点,对罗丹明6G分子的检测限低至1.0×10-12 mol/L,同时在大范围内的拉曼增强效果均匀,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
廉继英;
张君宇;
刘玉梅;
刘非非;
赵辽
-
-
摘要:
镀银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由于镀银层氧化变色,容易造成产品性能下降或失效.采用脉冲镀银、电镀银合金、电镀防护层、钝化、表面膜层等方式可改善银层的防变色性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表面膜技术,由于其使用方法简单而广泛应用.
-
-
廉继英;
张君宇;
刘玉梅;
刘非非;
赵辽
-
-
摘要:
镀银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由于镀银层氧化变色,容易造成产品性能下降或失效。采用脉冲镀银、电镀银合金、电镀防护层、钝化、表面膜层等方式可改善银层的防变色性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表面膜技术,由于其使用方法简单而广泛应用。
-
-
王春霞;
杨志
- 《2007年全国表面工程行业清洁生产节能、节材减排创新交流大会》
| 2007年
-
摘要:
为了解决硫代硫酸盐镀银液电流密度范围窄、镀液不稳定两大技术难题,本文复配一组添加剂(晶粒细化剂、整平剂和稳定剂),利用了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晶粒细化剂对镀液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测了晶粒细化剂、整平剂对镀层的表面形貌的影响,并考察了稳定剂对镀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晶粒细化剂有利于镀层结晶细致,并有效的提高了镀液电流密度范围;整平剂加快了镀层的出光速度;稳定剂有效地抑制了镀液络合剂的分解,提高了镀液的稳定性。
-
-
-
-
苏永堂;
成旦红;
李科军;
曹铁华;
徐伟一
- 《2005江苏省表面工程行业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对无氰镀银工艺进行了优选,找到一种无氰光亮镀银添加剂的配方,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选,得出最佳脉冲参数为:脉宽1ms,占空比为10﹪,电镀密度为0.6A/dm2.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得到的银镀层镜面光亮,与直流镀银相比,抗变色性和耐蚀性均显著提高,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镀层的表面形貌。
-
-
-
-
陈娟
- 《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
| 200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我所铜波导出现绿斑锈蚀这一问题,设计并研究了7种不同的涂镀方法,以期找到一种既能满足波导电性能指标要求又具有良好防腐抗蚀能力的表面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镀银并涂覆BP-2002S镀层保护剂的方法,并严格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同时加强材料的筛选,对于解决铜波导锈蚀问题是有效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