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环
速度环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09122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工业设计、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微电机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电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五届江苏电机工程青年科技论坛暨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速度环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波、唐小琦、宋宝等。
速度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9122篇
占比:99.92%
总计:209282篇
速度环
-研究学者
- 吴波
- 唐小琦
- 宋宝
- 李世华
- 卢少武
- 朱广斌
- 严仰光
- 严保康
- 但峰
- 吴蔚
- 周凤星
- 周向东
- 宁博文
- 杨俊
- 江平
- 胡轶
- 马娅婕
- 余志军
- 吴昊
- 周敛荣
- 孟小利
- 施桂和
- 朱志红
- 李彩侠
- 杨勇
- 杨春炜
- 林晓词
- 陈松波
- 黄丽萍
- 齐丹丹
- 万衡
- 代大海
- 佘锦华
- 余信中
- 倪荣刚
- 储雷
- 凌文锋
- 凡文涛
- 刘国耀
- 刘婕
- 刘振焘
- 刘树清
- 刘顺东
- 华容
- 占颂
- 卢家斌
- 卢建宁
- 卢洲
- 叶银忠
- 吴孔圣
-
-
刘镇江;
王桂宇;
杨留强
-
-
摘要:
水平井牵引器的变径爬行过程会导致其内部的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动惯量发生变化,传统的PI转速控制器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为解决传统转动惯量辨识方法的实际工况受限、辨识收敛时间长和有效数据选择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新型惯量辨识算法,该算法引入了遗忘因子和置信度函数,以减小历史数据对当前数据的影响,提高辨识算法的动态响应性能,并对输入数据进行自动筛选。对最小二乘法及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由此设计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辨识算法,并分别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和硬件实验平台对该算法进行测试。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收敛快、精度高等优点,可以满足牵引器驱动系统的需求。利用转动惯量辨识算法理论基础,设计制造了牵引器电机驱动系统,配套自适应推靠系统,完成了整体牵引器的研制。目前该牵引器已在辽河油田投入生产应用,2020年完成水平井固井质量测井60余井次,应用效果良好。
-
-
李方俊;
王生捷
-
-
摘要:
针对交流伺服系统速度环控制器参数自整定及优化的需求,为使工程技术人员避免繁琐的调参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动惯量辨识的速度环控制器参数自整定及优化方法。首先,采用频率法分析伺服系统速度环控制器参数的设计规则;随后,采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控制器参数设计所需的系统转动惯量进行辨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设计的变步长迭代算法,完成控制器参数寻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能够有效辨识出电机轴端的转动惯量。提出算法进行整定及优化后,速度环控制器参数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鲁棒性。
-
-
林滔
-
-
摘要:
常规系统调节步进电机速度环和电流环时,一律对电压偏差进行比例放大,使得电机跟踪控制指令时,稳态到达时间较长、稳态误差较大。提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步进电机闭环智能控制系统。硬件方面,将可编程控制器作为主控单元,集成反馈模块等,设计系统总体结构,优化主功率驱动电路;软件方面,当电压偏差在预设范围内,对其进行比例放大和积分,否则仅进行比例放大,得到电机速度环和电流环调节量,对转矩偏差进行比例调节,得到位置环调节量,形成三闭环控制结构。搭建步进电机测试平台,下达速度阶跃指令信号和位置指令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系统缩短了速度跟踪和位置跟踪的稳态到达时间,减小了稳态误差,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性能更加优越。
-
-
张琰;
张鹏;
张新勇
-
-
摘要:
为了提高机载光电稳定平台的动态性能及稳定精度,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积分滑模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滑模具有的稳态误差及传统积分滑模超调量大、调节时间长以及暂态性能恶劣等问题;采用改进的指数趋近律,可加快响应速度并减小抖振。另外,将非线性积分滑模面引入滑模观测器,提高了系统的抗扰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滑模、传统线性积分滑模相比,该方法可以无超调、更快、更准确地跟踪输入指令,并且瞄准线稳定精度相较于传统滑模提高28.43%。因此,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既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也提高了平台的稳定精度。
-
-
苏文德;
朱凯;
管尧;
陈秀秀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该设计以STM32F103VET6作为主控制器,采用PID算法进行闭环控制,旋转编码器作为反馈通道,负责收集步进电机转子在单位采样时间内的实际执行的步数,系统将实际步数转换为转速并与目标转速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偏差,偏差值输入到PID控制器中,控制器输出经过修正的期望转速,最后交由步进电机执行。当步进电机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丢步,会出现实际转速偏离目标转速,编码器将实际转速反馈给系统,控制器就能及时做出偏差修正。利用该方法,可稳定、精准地进行步进电机的速度环闭环控制。
-
-
韩有贺;
金琳;
赵千
-
-
摘要:
主要介绍日立传动设备采用的间接矢量控制方式,简要说明控制原理和控制方程,并根据电机静态电路,对间接矢量控制方式下的等效电路进行论述,推导出电压计算公式,建立电机控制模型,同时对控制系统中速度环、电流环的PI参数进行整定。PI参数整定方法能够满足现场调试和维护需要,控制精度符合控制要求。
-
-
刘艺;
刘宝泉;
鲁毛毛;
韩猛;
张浩铭
-
-
摘要:
由于混合式步进电机齿槽转矩的存在,其在中低速运行时存在转矩脉动问题,且开环控制难以有效抑制。通过对混合式步进电机转矩脉动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观测器反馈的自抗扰矢量控制(observer optimize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vector control,OF-ADRC)算法。取消自抗扰控制器的跟踪-微分器环节,将给定转速直接作为输入,对扩张状态观测器中部分参数进行改进,用电机实际转速代替观测器输出量z,状态观测器用于得到对扰动项的估测量z。通过优化各控制模块减少可调参数,快速补偿步进电机的外部干扰力矩,降低电机加载后转矩脉动幅值。与传统PI矢量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在0.1、0.2和0.3 N·m负载转矩下,转矩脉动分别降低了4.8%、12.8%和16.2%;在12、24和36 V供电电压下,转矩脉动分别降低2.2%、4.8%、17.4%,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
-
李欣;
马文礼;
周文琳;
罗君;
钱俊璋
-
-
摘要:
提出一种可用于光电望远镜机械谐振抑制的控制算法,控制算法位置环采用分段式比例-积分(PI)控制器,速度环采用自抗扰控制(ADRC),同时采用了速度前馈控制.首先,建立望远镜控制系统模型并推导了该控制算法.其次,从频域的角度与加速度反馈法进行对比,分析了该控制器抑制机械谐振的原理.最后,在光电望远镜上采用所提方法,结果表明:机械谐振得到了有效抑制,速度环带宽得到扩展;与传统PI控制进行相比,速度环带宽提升了50%,位置环带宽提升了36%,跟踪误差峰谷值(PV)减小了10.3″.
-
-
孙宇;
李佳兴;
赵彧;
孟庆宇
-
-
摘要:
天线伺服系统工作过程中,为进一步增加功能或提高性能会采用双电机驱动,加上速度环的控制,在双电机速度上实现了精准同步,天线驱动更准确,可以更有效地完成精确跟踪目标任务.因器件的参数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双电机在运转时很难达到同步,同时通过双电机消隙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震荡.采用负反馈差速抑制的方法,将2台电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速度差信号通过反馈的方式给到速度环入口,从而消除差速震荡.
-
-
杨艳辉;
陈松波
-
-
摘要:
为提高随动系统控制性能,提出一种电机驱动器工作在速度环模式下的双电机消隙算法.以某型微波武器随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齿隙非线性和双电机消隙原理,建立双电机驱动数学模型,基于Matlab对该消隙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仿真,并在实际产品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消隙算法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
-
-
-
-
朱广斌;
孟小利;
严仰光
- 《第八届全国永磁电机学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简述了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指出矢量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电机交直轴之间的解耦,具有转矩控制的线性特性,能够获得比较平稳的输出转矩,达到比较宽的调速范围.论述了采用DSP为微处理器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通过研究速度环的动态结构,选择速度环的调节方式,以满足速度环的无差与抗扰要求.
-
-
-
- 《2008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以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的伺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MRAC-SMC)作为PMLSM速度环控制方案,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仿真,系统可获得较高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能,并能有效减小滑模控制引起的抖振.
-
-
战强;
蔡三龙;
刘增波
- 《第十届中国机器人焊接会议暨国际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会议》
| 2006年
-
摘要:
介绍了一种用于环境探测的球形移动机器人的结构及其运动原理,对该球形机器人的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建立其仿真模型.设计了速度、电流双闭环电机控制系统,通过MATLAB软件初步求得球形机器人电机控制系统的电流环和速度环PID调节器参数,在参数计算中考虑了球形机器人的机构部分及电机控制电路对电机的影响.通过软件仿真得到的控制器参数为球形机器人电机控制系统的PID调节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避免了PID参数选择的盲目性.球形机器人避障实验的结果表明电机控制满足预期要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