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52294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机电工程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等;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相关文献由80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希梅、孙宜标、王丽梅等。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2948 占比:99.93%

总计:523302篇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发文趋势图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研究学者

  • 赵希梅
  • 孙宜标
  • 王丽梅
  • 夏加宽
  • 陈子辰
  • 余佩琼
  • 刘春芳
  • 卢琴芬
  • 汪旭东
  • 许孝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飞; 王冕; 吉哲
    • 摘要: 直线电机能直线运动,以获得单向或双向的有限可控位移。合理的控制策略与系统设计是直线电机快速准确高效控制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的数学模型耦合特点,得到PMLSM仿真模型,并进行PMLS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SVPWM控制的有效性。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SVPWM定位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直线电机定位系统控制性能良好。
    • 刘鑫; 王丽梅
    • 摘要: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精度易受摩擦力、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问题,采用基于摩擦和扰动补偿的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NFTSMC)方法来设计位置控制器。首先,建立含有Stribeck摩擦模型的PMLSM动态模型,使用自然选择粒子群算法对摩擦模型进行离线参数辨识;其次采用NFTSMC方法来确保系统状态快速收敛,避免奇异问题,利用辨识的摩擦模型进行补偿;最后采用滑模观测器对总不确定因素进行观测和补偿,削弱了抖振现象。仿真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提高了位置跟踪精度,同时具有快速收敛性和较强的抗扰性。
    • 魏惠芳; 王丽梅
    • 摘要: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在跟踪不同参考轨迹运动时,易受参数变化、外部扰动以及摩擦力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降低伺服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时变滑模控制器(AFNNTSMC)的精密位置跟踪方法。首先,在PMLSM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时变滑模面引入到传统滑模控制器(SMC)中设计时变滑模控制器(TSMC)。通过调整时变滑模面的斜率,可以在保证鲁棒性的前提下,有效缩短系统状态到达滑动模态的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其次,由于TSMC中斜率值较难获得,因此将其与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设计AFNNTSMC方法。通过采用Lyapounov函数设计自适应律,对时变滑模面的斜率值实时估计并在线调整,保证系统达到最佳伺服性能。最后,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两种实验条件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AFNNTSMC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位置跟踪精度,对不确定性因素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乔维德
    • 摘要: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存在的非线性、时变性以及强耦合性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位置控制策略,利用粒子群-人工蜂群算法及改进BP算法优化训练模糊神经网络,实现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位置控制的自适应和智能化。仿真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模糊神经网络位置控制器具有位置跟踪准确、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等优势。
    • 苗雨; 赵希梅
    • 摘要: 为提高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直接推力控制系统的速度跟踪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智能分数阶互补滑模控制(IFOCSMC)方法。该方法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滤波特性和互补滑模控制的强收敛性,削弱滑模控制的抖振问题,抑制直接推力控制系统中固有的推力脉动,提高系统的速度跟踪精度。再利用RBF神经网络对系统受到的扰动进行在线补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判据验证了IFOCSMC方法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抑制了抖振问题,减小了推力脉动,提高了系统的速度跟踪性能。
    • 武志涛; 杨兆宁
    • 摘要: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控制系统易受参数变化、传输延迟及外部扰动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鲁棒补偿控制器和时间延迟补偿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案用于电流环和速度环的双闭环控制。鲁棒补偿控制器由一阶参考模型的逆函数、一个输入项和一个积分项组成。系统延迟补偿器采用逆系统延迟模型来补偿系统传输延迟效应。该复合控制方案可以减少由于参考模型与未知实际系统模型不同而引起的建模不确定性,并可以抑制dq轴耦合效应、摩擦力、传输延迟等因素引起的扰动。该控制方案结构简单,系统稳态时的输出等于输入,无需结合其它控制算法。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可以有效地抑制负载及外部扰动对速度控制系统的影响,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 武志涛; 李帅; 程万胜
    • 摘要: 由于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易受参数扰动、外部干扰和端部效应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定结构滑模控制器与扩展滑模扰动观测器相结合的复合式滑模位置控制方法。定结构滑模控制器通过加入限制条件,保证了系统状态都位于滑模面的同一侧,削弱了传统变结构滑模控制器由切换控制产生的抖振现象,提高了滑模滑动运动的品质。扩展滑模扰动观测器可以对定结构滑模控制器中无法精确测量的系统扰动项进行观测并补偿,从而消除了系统扰动项对定结构滑模控制器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复合式滑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滑模控制,该复合式滑模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更高的位置跟踪精度,不仅削弱了抖振现象,而且增强了位置跟踪系统的鲁棒性能。
    • 蒋頔; 张宏伟; 崔磊磊
    • 摘要: 针对传统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直接推力控制(DTFC)存在磁链和推力波动大,鲁棒性低等问题,对传统直接推力控制进行了改进。通过分析定子磁链矢量角度的变化与电机磁链和推力的作用,用比例积分(PI)推力控制器替代了两个传统滞环控制器,改善了磁链和推力波动大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将PI速度控制器用基于Sigmoid函数的积分滑模控制器来替代,以解决传统PI速度控制器鲁棒性低等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直接推力控制有磁链和推力波动小、抗负载扰动性更强、鲁棒性强等优点。
    • 熊建国; 韩亚军
    • 摘要: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精确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不影响推力的情况下抑制电机磁阻力的方法。首先,对具有横向和纵向磁通的双边磁通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永磁体动子移动时的磁阻力变化进行推导;其次,通过在两个永磁体动子之间引入90°的相位差,以消除端部效应对推力谐波分量的影响,并通过电枢绕组的重新布置来保持原有的推力;最后,对适用的槽极结构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并制作了原型样机并进行了磁阻力和推力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情况相比,所提方法的磁阻力波形峰值从149.7 N降低到24.3 N,降低了83.7%,从而以最小的机械改变为代价大幅降低了磁阻力,同时保持推力不变,验证了其有效性。
    • 熊东海
    • 摘要: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由于受到摩擦力变化和外部扰动等不确定性的影响,降低了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信息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将PMLSM运行过程中受到所有的不确定性归为未知总扰动,建立了简化的PMLSM伺服系统控制模型。设计了融合模型参数信息的模型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和带有加速度前馈的改进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律,实现对未知总扰动的快速准确观测和实时动态补偿。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PID控制和常规线性自抗扰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超调量小,稳定时间短,且对于扰动的抑制能力更强。因此,该方法有效满足PMLSM伺服系统快速准确定位以及强抗干扰能力等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