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连轧
热连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48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8篇、会议论文210篇、专利文献233454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鞍钢技术、河北冶金、山西冶金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会、2010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会等;热连轧的相关文献由301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世厚、曾虹云、胡松涛等。
热连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3454篇
占比:99.56%
总计:234482篇
热连轧
-研究学者
- 张世厚
- 曾虹云
- 胡松涛
- 闫峥嵘
- 张殿华
- 彭文
- 佘广夫
- 康炜
- 张奉贤
- 王国栋
- 刘相华
- 雷红刚
- 刘勇
- 李卫平
- 杨荃
- 孙杰
- 张健民
- 谢向群
- 周嘉晟
- 张中平
- 丁敬国
- 冯旺爵
- 李飞
- 荆丰伟
- 宋勇
- 尹方辰
- 张长利
- 方淑芳
- 王秋娜
- 何安瑞
- 刘子英
- 张进之
- 王晓晨
- 马更生
- 刘洋
- 彭开香
- 昝培
- 李家波
- 童朝南
- 郭强
- 郭韬
- 吕敬东
- 宗胜悦
- 康永林
- 张晓峰
- 张芮
- 徐冬
- 洪慧平
- 王凤琴
- 王晓东
-
-
邹中升
-
-
摘要:
以热连轧层流冷却系统中的水为线索,介绍了供水泵站的系统组成,对层流冷却系统中关键的高位水箱、鹅颈管式集管的结构进行了剖析,给出了其设计要点和调节逻辑。结合以往项目中侧喷、边部遮挡、电气元件等暴露出来的问题给出了优化方案,为层流冷却系统设备管理及改造、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
-
焦占印
-
-
摘要:
为实现连铸-轧线工序的热送连轧工艺,宣钢二钢轧厂针对现有连铸工艺和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绿色低碳生产工艺要求进行了技术创新。通过研制新型移钢机拨爪、柔性接坯装置以及工艺技术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满足了连铸热连轧衔接,有效地降低了钢坯加热煤气消耗,提高了轧机生产效率,实现了钢铁的低成本、高效化生产。
-
-
丁敬国;
宋梦雪;
张志鸿;
郝学斌;
任连波;
魏子超
-
-
摘要:
在热连轧的非稳态轧制过程中,负荷分配不均会导致板形控制精度的下降.针对负荷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以传统机理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板形和轧制均衡的目标函数,开发了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的负荷分配智能优化方法,利用该优化算法对热连轧精轧机组进行了负荷分配优化.通过工业试验将经验法、GA与NSGA-Ⅱ优化得出的负荷分配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采用新方法的优化结果明显比经验法更合理,GA和NSGA-Ⅱ的优化结果将机架F5和F6相对凸度误差从4.63%分别降低至1.06%和0.79%,且NSGA-Ⅱ在末机架的相对凸度差为-0.000 009 88,小于GA的-0.000 050 47.应用结果表明,该负荷分配优化算法明显优于GA,对非稳态轧制过程中的负荷分配优化及板形控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
付文鹏
-
-
摘要:
根据热连轧高速钢工作辊使用次数增加后易出现换辊开轧活套角度偏高的现象,分析并指出了原有辊缝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即原有辊缝模型未能考虑轧辊磨损对开轧第一块零点辊缝位置及秒流量的影响。通过分析轧机标定压力下高速钢工作辊弹性变形规律,明确了高速钢工作辊磨损程度对零点辊缝的影响规律,并将磨损形状对秒流量影响简化为磨损形状影响因子,同时考虑影响工作辊磨损的相关因素,建立了高速钢工作辊零点辊缝修正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使换辊开轧1#〜3#活套角度>40°,比例从41%左右降至12%左右。
-
-
李栋;
杨立庆;
饶静
-
-
摘要:
1 780 mm热连轧精轧机组轧机精度严重恶化。系统分析水平间隙、垂直间隙、轴向间隙对轧机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精度对轧机状态的影响是水平、垂直、轴向的交互作用,工作辊窗口间隙、支撑辊和牌坊间隙、球面垫和阶梯垫状态、轴向间隙等造成了轧机稳定性的恶化。建立了轧机精度评价系统,通过日常评价与轧机间隙测量调整相结合,对轧机精度实施动态监测、分析与评估,实现了预知性和周期性管理,提升了轧机稳定性。
-
-
孟祥帅;
包家汉;
张广旭;
郭旺鲲
-
-
摘要:
根据热连轧机实际结构,采用集中质量法,利用质量单元和弹簧单元表示辊系振动,梁单元搭建机架轮廓,建立了一种单架轧机简化模型,可展现轧机空间振型,在此基础上,利用COMBIN40添加工作辊轴承座装配间隙,考虑间隙对轧机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态分析发现,间隙导致轧机系统低阶频率增多,振动加剧。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相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
-
-
宋美娟;
苏皓天;
徐梓璇;
陈晓
-
-
摘要:
为了目标轧件拥有优良的内部组织结构,获得好的强韧性能,采用对带钢热连轧温度制度进行在线控制。引入自学习功能,通过对热对流散热系数进行修正和层流冷却段温度累积求和,机理模型更适用于生产实际。
-
-
郝学斌
-
-
摘要:
针对规格切换和停轧换辊等非稳态轧制过程中板凸度预测的复杂问题,提出了一种深度学习的板凸度预测方法.设计了深度信念网络(DBN)算法下的预测模型方案和建模流程,并选择出适合的模型评价分析指标.通过对比实验寻找深度信念网络的最佳网络结构参数,确定了DBN模型结构的隐含层层数为5层、隐含层节点数为20个时预测性能达到最佳.与BP模型相比,DBN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0.18μm,0.5%和0.21μm,为2.29μm,4.98%和3.07μm,预测数据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小于5μm的比例达到93.1%,预测性能更优.
-
-
闫峥嵘
-
-
摘要:
热连轧液压压力AGC(厚度自动控制)是带钢厚度控制和精轧稳定轧制的核心。结合实际生产,创新了热连轧变压力AGC控制的方法,即在保证带钢正常轧制的前提下,克服了带钢温度异常、新品种模型设定不准、带钢尾部轧制压力大等产生的液压压下波动。生产实际表明,采用此控制方法可减弱多种因素对精轧液压压下系统稳定控制造成的干扰。
-
-
-
周建新
- 《2016年全国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热连轧厚度控制一向是权衡板带钢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一类非线性、时变性、大时滞的典型对象.常规的串级PID厚度控制系统在干扰大、工矿发生变化时,很难到达理想状态.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性,本文构造了一种调节惯性权重的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即基于已知的早熟收敛程度和个体本身的适应值的新方法,充分利用混沌优化与粒子群优化的搜索特征,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阈值,解决了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对热连轧厚度控制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较,该算法不仅提高了误差精度,同时也加快了训练收敛的速度,该控制方法稳定可行.
-
-
Li Weigang;
李维刚
- 《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提出一种“压下模式+轧制力模式”相结合的板带热连轧机组在线负荷分配新方法.根据压下模式负荷分配计算确定精轧机组厚度分配的初始值,根据轧制力模式负荷分配的CLAD 算法进行轧制力按比例分配迭代计算,最后采用压下模式分配计算确定的压下率分布范围对轧制力模式分配结果进行限幅处理.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国内某热连轧生产线改造项目,在线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轧制稳定性好、操作工干预少等优点,在减小精轧各机架压下率波动的同时尽量满足轧制力按目标比例分配的要求,有效提高带钢精轧过程的轧制稳定性.
-
-
吴海飞
- 《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国内某常规热连轧生产线带钢楔形的特点进行调查,根据该产线生产的带钢全长范围内楔形存在急剧波动的情况,对该热轧产线采取了基于PI调节的楔形自动控制技术,其原理为根据带钢出F7后多功能仪检测到的楔形值与目标楔形值的偏差进行实时动态调节精轧机架的单侧压下量,以保证带钢的全长楔形值在某一区间内.投入使用该功能后,使得该热轧产线楔形命中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最高达到94%,提升幅度达到10%,效果显著.
-
-
-
-
-
-
刘菊;
常然然
- 《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8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围绕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轧制力的预测精度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轧制力预测模型.通过采集某钢厂历史生产数据,并进行处理,利用开源深度学习工具TensorFlow编写相应的仿真程序.结果表明,基于CNN的轧制力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轧制力预测精度得到很大提高.
-
-
刘菊;
常然然
- 《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8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围绕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轧制力的预测精度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轧制力预测模型.通过采集某钢厂历史生产数据,并进行处理,利用开源深度学习工具TensorFlow编写相应的仿真程序.结果表明,基于CNN的轧制力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轧制力预测精度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