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缘种

近缘种

近缘种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作物、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2978084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昆虫学报、西北植物学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广东省作物学会、广州市农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湖南省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近缘种的相关文献由8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启翔、侯晓晖、孙明等。

近缘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978084 占比:100.00%

总计:22978315篇

近缘种—发文趋势图

近缘种

-研究学者

  • 张启翔
  • 侯晓晖
  • 孙明
  • 徐立安
  • 林辰壹
  • 宋爱萍
  • 岑常活
  • 房伟民
  • 文晓鹏
  • 李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静; 黎理; 景晓彤; 梁圆; 韦珊珊; 蔡毅
    • 摘要: 为建立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进行鉴别,采用PBONTOSIL KROMAPLUS 100-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系统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25°C。结果显示,斑地锦与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匍匐大戟(Euphorbia prostrata Ait.)、台西地锦[Euphorbia taihsiensis(Chaw et Koutnik)Oudejians]的HPLC指纹图谱均存在较显著差异;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能有效鉴别斑地锦及其近缘种
    • 叶雨濛; 胡诗雨; 徐象华; 颜福花; 秦路平; 朱波
    • 摘要: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其中衢枳壳为芸香科植物胡柚Citrus maxima(Burm)Merr.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是浙江省道地药材,新“浙八味”之一,性微寒,味苦、辛、酸,入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1]。现代化学与药理学研究表明,枳壳中含有黄酮[2]、挥发油[3]和生物碱[4]等化学成分,具有抑菌[5]、降血脂[6]、抗抑郁[7]等药理活性。目前,枳壳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技术、采收时间、干燥加工技术、炮制方法、药理活性等方面[8-11]。而对衢枳壳及其近缘种中黄酮苷类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衢枳壳、成熟胡柚及其近缘种瓯柑的种质资源,建立高效液相色湘(HPLC)法测定上述样品中四种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分析其与经纬度、海拔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衢枳壳质量评价及枳壳替代品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马国瑞; 马国岚; 陈玉霞
    • 摘要: 文章将详细介绍桃儿七与其近缘种的形态特征、繁殖方法,通过专业的调查与研究,精准找出桃儿七与其近缘种的进化生态内容,其包含旱生方向、繁殖特性、化学生态、核型特性及等位酶进化等,从而在该项内容的帮助下掌握更为全面的桃儿七与其近缘种的进化生态状况。
    • 张晓芹; 毛佳乐; 王慧玉; 雷后兴; 蓝艳
    • 摘要: 目的:分析猫人参及其近缘种的核酮糖-1,5-二磷酸酯羧化酶基因(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rbcL)序列,探讨rbcL序列在猫人参基源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试剂盒提取所有样品的脱氧核糖核酸,基于rbcL序列并采用DNAman、Editseq、MEGA-X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与分析,构建ML系统聚类树。结果:猫人参rbcL序列长度为507 bp,其中鸟嘧啶+胞嘧啶含量为43.59%和43.39%,猫人参及其近缘种共产生变异位点10个,聚类分析表明猫人参基源种对萼猕猴桃与大籽猕猴桃聚为一类,此二者又与葛枣猕猴桃聚为一类,其余近缘种聚为一类。结论:根据rbcL序列变异位点和系统聚类树可区分猫人参及其近缘种,rbcL序列可用于猫人参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
    • 王志博; 刘永健; 白家赫; 张欣欣; 肖强
    • 摘要: 【目的】明确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2.5 mg/mL四环素浸液处理1 min后的新鲜茶树叶片连续饲喂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3代,建立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种群。通过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成虫分别与小茶尺蠖E.obliqua成虫进行杂交,探究Wolbachia对二者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同时利用iTRAQ技术检测并分析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精子蛋白的差异。【结果】与自然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相比,去除Wolbachia后的灰茶尺蠖与小茶尺蠖杂交卵孵化率从3.92%显著提高到56.20%,表明Wolbachia诱导胞质不亲合。精子蛋白差异分析显示,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的精子蛋白中,共有128个蛋白显著差异表达,其中KEGG数据库注释到45个差异蛋白富集到鞘脂类代谢、唾液分泌、溶酶体、鞘脂信号通路和鞘糖脂生物合成等106个通路中,其中鞘脂类代谢通路中与神经酰胺合成相关的神经酰胺酶和磷酸酯酶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共生菌Wolbachia通过胞质不亲和作用介导了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合子前生殖隔离,导致杂交卵的孵化率显著下降;Wolbachia可能通过鞘脂代谢通路实现了对雄性精子蛋白的修饰。
    • 商正昊妮; 满都呼; 袁帅; 付和平; 伟军; 袁伟; 徐凯; 武晓东
    • 摘要: 头骨在哺乳动物各项生命活动中所携带的相关信息具有代表性,对头骨的研究可以为哺乳动物分类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探索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如何塑造物种形态积累基础性资料。为明确邻域分布的近缘种对所处生境产生适应性进化在形态上表现出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头骨(标本26号)与草原鼢鼠(M.aspalax)头骨(标本17号)外部形态比较,选取颅全长、基长、腭长、颧宽、眶间宽等13项具有代表性的形态指标,以体重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鼢鼠的下齿列长在种内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腭长、鼻骨长仅在草原鼢鼠性别间产生显著差异(P <0.05)。听泡长仅在东北鼢鼠性别间产生差异(P <0.05)。种间差异性分析显示,颅全长、基长、腭长等10项头骨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0.05)。此外,东北鼢鼠的颅全长等9项头骨指标均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而仅眶间宽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 <0.01);草原鼢鼠只有颅全长、基长、颧宽等5项数据指标与体重增长显著正相关(P <0.05)。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在多个头骨形态指标中表现出差异。颅全长、基长、颧宽、齿隙长、上齿列长5项指标在两种鼢鼠至成体时期仍保持生长状态,东北鼢鼠生长部位较草原鼢鼠更为丰富,其眶间宽随体重的增加而变窄。
    • 何敏; 杨坤; 杨旭平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花色的同域近缘种之间的访花昆虫种类和访花行为的异同.文章选取高原特有植物小龙胆组(Sect.Chondrophylla Bunge)的假水生龙胆(Gentiana pseudoaquatica Kusnez.)、蓝白龙胆(Gentiana leuco-melaena Maxim.)、厚边龙胆(Gentiana simulatrix Marq)三个同域近缘种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物种设置3个样方,共9个样方对访花昆虫的种类和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物种既有相同的访花昆虫,也有各物种特有的访花昆虫,其中对三个物种的访花次数最多的皆是蚂蚁(Formicidae),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仅访问厚边龙胆;蚂蚁对蓝白龙胆的单花访问时间显著高于另两种龙胆,步甲(Carabidae)对厚边龙胆的单花访问时间显著高于蓝白龙胆;蚂蚁对于蓝白龙胆的访花次数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但对于另两种龙胆的访花次数并无时间规律.
    • 王元忠; 沈涛; 张金渝
    • 摘要: 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 庞博; 洪大伟; 吴福增; 王益平; 张欢欢
    •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全球重大迁飞性害虫,于2019年首次入侵我国。在西藏自治区调查草地贪夜蛾发生范围及危害情况过程中,容易将草地贪夜蛾与黏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夜蛾科近缘种相混淆。为了区分草地贪夜蛾及其他夜蛾科近缘种,从寄主植物、危害状、幼虫特征和成虫特征比较了4种夜蛾科害虫,并结合资料进行对比区分,综合分析草地贪夜蛾与其他3种鳞翅目害虫的区别,总结了草地贪夜蛾的关键特征,结果显示4种害虫在幼虫时期特征较为明显,容易区分,建议从幼虫时期进行区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