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高温陶瓷

超高温陶瓷

超高温陶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01410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中国材料进展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年全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研讨会暨江苏省特种加工学术年会、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工程陶瓷学术年会等;超高温陶瓷的相关文献由742位作者贡献,包括孟松鹤、张幸红、熊翔等。

超高温陶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1410 占比:99.96%

总计:301526篇

超高温陶瓷—发文趋势图

超高温陶瓷

-研究学者

  • 孟松鹤
  • 张幸红
  • 熊翔
  • 孙威
  • 魏春城
  • 董绍明
  • 韩文波
  • 韩杰才
  • 周延春
  • 于新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世界; 尹艺程; 邱鑫; 康国卫; 刘新红; 贾全利; 张少伟
    • 摘要: 超高温多孔陶瓷既有超高温陶瓷耐高温、抗氧化/烧蚀、无固态相变的优异特性,又有多孔陶瓷体积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优点,有望成为极端环境下高温隔热、高温腐蚀性气体过滤及高温太阳能吸收等应用的候选材料。按成孔原理的不同,超高温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有部分烧结法、模板复制法、牺牲模板法、冷冻浇注法、直接发泡法和溶胶⁃凝胶法。用部分烧结法制得的超高温多孔陶瓷力学性能优异,但气孔率低且孔结构难以控制;模板复制法制得的陶瓷材料气孔率高,但其气孔结构取决于模板的气孔结构,可设计性较差;牺牲模板法制得的陶瓷材料气孔大小和形貌可控,但气孔分布均匀性差;冷冻浇注法具有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制得的陶瓷材料气孔率高,但用有机溶剂为冷冻介质时,对环境有危害;直接发泡法制得的陶瓷材料气孔率高,孔结构缺陷少,但发泡过程难以控制,对工艺要求较高;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陶瓷材料气孔率高,导热系数低,但强度低,且制备成本较高。本文介绍了超高温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前景,总结了超高温多孔陶瓷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超高温多孔陶瓷材料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以期为制备超高温多孔陶瓷材料提供参考。
    • 高强; 韩成; 王小宙; 王应德
    • 摘要: 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是制备超高温陶瓷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立足于元素有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可控构筑,实现对转化所得陶瓷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调控。具有单一分子结构与良好线性度的难熔金属聚合物,在转化制备超高温陶瓷尤其是连续超高温陶瓷纤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系统总结了超高温陶瓷性能对难熔金属聚合物组元与分子结构的设计要求,综述了国内外难熔金属聚合物转化制备超高温陶瓷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趋势,尤其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难熔金属聚合物的分子链构筑与调控方法,以期促进超高温陶瓷研发,推动超高温陶瓷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应用。
    • 张伟明; 向会敏; 戴付志; 孙志梅; 周延春
    • 摘要: 微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磁防护技术的发展。吸波材料可以将过剩的电磁辐射以热量形式耗散,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寻找在1~18 GHz频段内兼具强吸收和宽频吸收性能的吸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吸波材料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备纳米复相材料和掺杂改性。通过将介电损耗型和磁损耗型的材料在纳米尺度复合可以实现两种损耗机制的耦合,但制备工艺复杂、纳米填料分散性难以精确控制、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差等问题是制约纳米复相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超高温陶瓷具有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好等优点,但阻抗匹配差使其难以作为吸波材料应用。通过设计和制备含有磁性组元的高熵陶瓷可以使超高温陶瓷材料兼具宽频吸收和强吸收的高效吸波性能。采用高熵设计方法可以同时调节导电性和增强磁损耗能力,为导电性良好的介电型吸波材料提供了调控阻抗匹配的新思路。
    • 杨境; 赵昊; 丁战辉; 陈可夫; 徐保银; 李苗; 杜晓波; 李永峰; 姚斌
    • 摘要: 超高温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抗氧化烧蚀等优异性能,是可重复使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利用高压技术制备出了高致密超高温陶瓷ZrB_(2)-ZrC复合材料。通过调控合成条件和原料配比,研究了合成压力和烧结助剂ZrC对复合材料抗热烧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压力3.2 GPa、温度950°C的条件下制备出的ZrB_(2)-ZrC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到95%以上,该复合材料在1600°C烧蚀下的最优质量烧蚀率为17μg/s,在2000°C下的最优质量烧蚀率为30μg/s;在合成压力为2.9 GPa、温度为950°C的条件下,改变烧结助剂ZrC的含量可以影响复合材料的热烧蚀性能。其中,当ZrB_(2)与ZrC的摩尔比为8∶1时,制备的ZrB_(2)-ZrC复合材料经1600°C烧蚀后的质量烧蚀率达到最低值(35μg/s)。
    • 张茂; 高勤琴; 魏燕; 蔡宏中; 张贵学; 王献; 汪星强; 胡昌义
    • 摘要: 碳基复合材料(C/C、C/SiC)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耐腐蚀、耐热震的优良高温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但碳基复合材料一般在500°C开始发生氧化,而且存在较大孔隙率,无法实现高压密封,这极大地限制了碳基复合材料应用前景。在高温高压气流冲刷环境下,超高温陶瓷基保护涂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碳基复合材料(C/C、C/SiC)中碳成分的降解,工件在极端环境下可以更加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其中碳化铪(HfC)的熔点高达3890°C,为已知单一化合物中熔点最高者,热导率仅为5.6 W/(m·K),维氏硬度高达26 GPa,耐烧蚀性好,同时还具有低导热系数、低氧扩散系数、低表面蒸汽压。作为火箭喷嘴和鼻锥等极端耐热部件的抗氧化烧蚀涂层已获得应用。综述了超高温陶瓷HfC涂层材料的研究背景、基本性质、制备工艺、抗氧化/烧蚀机理和热膨胀系数(CTE)失配问题,并指出了超高温陶瓷HfC涂层材料目前存在的挑战,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 王一宁; 刘宝良; 李桥桥; 石晓君; 何茜; 黄家亮
    • 摘要: 针对太空中碎片高速撞击航天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J-H模型对球形弹丸高速撞击陶瓷板的局部穿孔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利用ANSYS-AUTODYN动力学程序得出高速撞击超高温陶瓷靶板后的应力云图和损伤云图,由此可知,随着弹丸速度的增大,靶板内最大应力随之减小,但应力集中范围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板靶内温度应力增加,损伤区域直径也随之增大。且陶瓷破碎后形成的碎片云在速度很小时呈椭球状,随着速度增大碎片云趋向于圆形。
    • 何慧娟; 闫晓杰; 树学峰; 肖革胜; 郝鑫; 李志刚
    • 摘要: 在服役环境中,超高声速飞行器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导致温度极高.超高温陶瓷相较于一般陶瓷而言具有高熔点和良好的抗氧化烧蚀性能,是目前极具前景的热防护材料之一.采用放电等离子两步烧结工艺将ZrB2纳米粉末和SiC粉末在1700°C下制备超高温陶瓷材料ZrB2-20%SiC,通过纳米压痕微观实验、三点弯实验研究其力学性能及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氧化行为,着重分析1000、1200、1400和1600°C4种不同氧化温度下ZrB2-20%SiC超高温陶瓷的氧化表面、氧化截面和氧化层厚度.结果表明:ZrB2-20%SiC超高温陶瓷的硬度为18 GPa,弹性模量为541 GPa,断裂韧性为5.7 MPa·m1/2;当氧化温度为1600°C时,超高温陶瓷内部的SiC由被动氧化转变为主动氧化,并且随着氧化温度升高,超高温陶瓷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温度呈正相关.
    • 梅宗书; 范学领; 石成英; 晋小超
    • 摘要: 主要针对多相超高温陶瓷(UHTCs)颗粒掺杂改性C/C复合材料的热化学烧蚀行为进行数学表征,采用公式推导、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对C/C-ZrC-SiC(CCZS)复合材料烧蚀后的形貌进行分析,基于热化学平衡和最小自由能原理,构建CCZS氧化烧蚀模型.利用热-力-化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对CCZS材料锥形缩比试样进行仿真模型构建,将热化学氧化反应表达式嵌入到仿真模型,并进行烧蚀行为数值计算.计算得到的烧蚀体结构内部温度分布和表面质量烧蚀速率,与烧蚀试验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热化学平衡原则进行改性复合材料表面热化学氧化反应的表征具有一定的工程可行性,可为多相UHTCs掺杂改性C/C复合材料的热化学氧化烧蚀数学表征提供理论参考.
    • 莫镕豪
    • 摘要: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对热防护材料温度要求的逐渐提升,传统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碳纤维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超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结构韧性,已经受到了超高温材料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碳纤维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背景,分析了该材料的相较于传统热防护材料的优点,通过对材料制备工艺和当前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对制备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碳纤维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文章结论对于碳纤维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王龙飞; 安丽琼; 孙凯; 范润华
    • 摘要: 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将太阳辐射选择性吸收转化成热能的材料.为更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高温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成为提高光热转化效率的关键部件.碳化物超高温陶瓷因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而成为优选材料.目前,很多研究者已通过磁控溅射法、热喷涂法、溶胶凝胶法和激光涂覆法等方法制备了多种碳化物陶瓷基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优化其性能.本文综述了碳化物陶瓷基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太阳能光谱选择性的要求及其选择性吸收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碳化物陶瓷基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及其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碳化物超高温陶瓷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发展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